在以前的研究中,我们找到了沈阳的两所扶轮学校:皇姑屯扶轮小学,就是现在的天山一校。根据谷向鹏老师提供的资料,交通部皇姑屯扶轮小学校建校时间为民国十七年三月六日(1928年3月6日),隶属东三省交通教育监督处。
民国十八年一月(1929年1月),由东北交通委员会直辖,同年6月1日改称扶轮第一小学校。
伪大同元年(1932年),改由奉山铁路局管辖,同年6月7日改称奉山铁路皇姑屯小学校。
伪大同二年(1933年)三月,隶属铁路总局。
伪康德元年(1934年)四月,隶属奉天铁路局。
1940年春,由奉天市接收,易名为奉天市立皇姑屯国民优级学校,又称皇姑屯国民小学;国统时期称皇姑屯小学,是区内仅有的四所小学之一。1948年11月沈阳解放,伴着解放的曙光升起,学校易名为皇姑完小。1950年迁入现址。1955年,根据市区街道名称的变动,又易名为天山路第一小学,沿用至今。1971年华山六校并入,1981年天山二校又并入。
沈阳扶轮小学校通知书
2000年的辽沈一校北院
第二所是沈阳市大东区辽沈街第一小学。根据谷向鹏老师提供的资料,沈阳扶轮小学校,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三月十五日创立,校名为沈海铁路扶轮小学校。(一说为1928年3月成立)
伪大同元年(1932年) ,隶属沈海铁路局管理。
伪大同二年(1933年)三月,隶属铁路总局。
位康德元年(1934年)四月,隶属奉天铁路局。同年5月,改称沈海扶轮小学校。
曾更名为沈阳市沈海中心国民学校、沈阳市北关区吉祥小学分校、沈北小学、大东区东北大马路第一小学,1958年改为现名。
1998年12月版《沈阳市志》第十二卷记载,沈阳市大东区辽沈街第一小学,校址在大东区东北大马路1段沈阳3里7号,占地4896平方米,建筑面积4494平方米,砖木结构,建于1948年。有教室18个,试验室、音乐教室、体育室、图书室各1个。
学校始建于1928年,其前身为奉天省扶轮学校。1945年更名为沈阳市沈海中心国民学校,1948年为沈阳市北关区吉祥小学分校,1953年改称沈北小学,1958年改称大东区东北大马路第一小学,1958年改为现名。学校1965年被定为区、市、省重点小学。有教学班20个,学生1030人,教职工59人,其中教师30人,中师、高中毕业的占90%。1982年以来先后受到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省、市的表奖30余次。
校办编织厂建于1971年,有固定工人4人,临时工人35人。1985年产值16万元,利润3.2万元,1978-1985年补助教育经费3.6万元。
近日,在与同道好友讨论此事时,@骁祈堂主人告知,沈阳铁路实验小学前身也是扶轮小学,并提供了有关资料。在朋友的提醒下,我再次查阅了有关资料,在1988年出版的《沈阳市中小学师范学校简介·沈阳铁路职工子弟第一小学》条目中介绍,校址在和平区同泽街六段十一里一号。
沈阳铁路职工子弟第一小学建于1946年。当时校名是沈阳扶轮小学,学生仅有300名左右。沈阳解放后,学校被铁路局接收,扩充了班级,学生达600多名,教员40多名,同时将破烂不堪的校舍进行了维修,正式改为沈阳铁路分局沈阳铁路职工子弟第一小学。
1985年10月,学校有29个教学班,1561名学生,78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63名,大专、中师、高中毕业的占79.4%。
学校1978年12月20日定为辽宁省第一批重点小学。1979年以来,先后60余次受到省、市、区、路局、分局的表彰奖励。其中有沈阳市少先队红花大队、沈阳市文明礼貌月先进单位、省体育卫生先进单位、沈阳铁路局先进集体、辽宁省文明单位、沈阳铁路局文明单位等。何少凝1979年被评为辽宁省特级教师。丛锋1981年被评为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之一。
校办工厂为印刷厂,建于1980年。现有工人12名。1985年产值24万元,利润8万元,补充教育经费3万元。
学校占地4429平方米,建筑面积3417平方米。两座二层教学楼建于1941年,砖木结构。内有教室29个,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会议室、卫生室各1个,音乐教室2个。
1949年——1985年,共培养毕业生1.5万名。曾就读于该校的姜黎黎,1980年考入长影,曾获金鸡奖。毕业生刘树忱后来任沈铁分局副局长。
1998年12月版《沈阳市志》第十二卷相关条目的记载,与上文基本相同。
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第03期《构建教研文化铸就名校品牌——沈阳铁路实验小学简介》中说,沈阳铁路实验小学坐落于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的南部,始建于1946年,时称沈阳扶轮小学。1948年沈阳解放后改为沈阳铁路职工子弟第一小学。1978年经省政府批准确定为省首批重点小学。1988年沈阳铁路局为探索新时期基础教育的新路子选择试点,又将校名更名为沈阳铁路实验小学。学校现有33个教学班,101名教师,1292名学生。
扶轮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王逸的《楚辞章句》:“俊鸟夹毂 (车轮正中)而扶轮也。”意思是在主人公乘车旁边飞行的凤凰好比是 “扶轮”的卫士。典故 “扶轮推毂”的出处是 《史记·荆燕世家》 “今吕氏雅故本推毂(车轮轴)高帝就天下,功至大”。后人以扶轮推毂比喻尽力帮助别人成就伟大功业。简单的 “扶轮”二字却包含着深刻的含义,用它当校名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用扶轮当作铁路学校的专用校名,最早始于中华民国初年。1917年,山西大同铁路工人为了解决子弟入学困难,首创全国第一所扶轮小学堂。此后,京奉、京汉、京绥、津浦铁路纷纷仿效,自发成立铁路同人教育会,随即以扶轮公学作为统一校名在铁路沿线筹建职工子弟学校。
文字 | 陈鑫
图片 | 网络
资料 | 谷向鹏老师 骁祈堂主人 李学增老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