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报名
  • 最新活动
  • 电子微券
  • 精彩专题
  • 报名须知
[报名须知]

报名方式:
1.微信报名:用户需要在微信搜索“贵阳孔学堂”,或手动输入微信号:gyconfucianism,添加并关注“贵阳孔学堂”微信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讲座报名”即可进入报名系统(适用于高校学生听课修学分及市民网络报名);
2.现场报名:市民可前往贵阳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推广部活动科进行现场报名【详细】

唤醒传统文化记忆 贵阳孔学堂端午传统活动拉开帷幕

2017-05-28 05:33 来源:贵阳孔学堂网

  本网讯(记者田钰琳)包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悬菖蒲等,是端午节重要的传统习俗,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与传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归属感。如何守住这份文化记忆并让其在现实生活中鲜活起来,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百人包粽子体验活动

  5月28日,2017年“我们的节日·端午节”贵阳贵阳孔学堂端午传统文化活动在贵阳孔学堂拉开帷幕。百人包粽子、手工制香囊、听节令讲座、赏“非遗”花灯戏、品茶游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增进了市民朋友对端午文化的了解,更让这份两千多年的文化记忆鲜活生动起来。

香囊制作

  “这份记忆需要守护”

  关于端午由来的传说很多,但流传最广的是祭祀屈原。贵阳孔学堂端午节首场活动便是由贵州大学教授王晓卫带来题为《屈原精神与中国文学的演进》讲座。屈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人,他所创造的文学价值和精神价值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王晓卫认为,屈原不向黑暗低头的风骨和洁身自好的情操即便在今日仍值得我们去祭奠和追思。”

端午节传统文化讲座

  “小时候和长辈一起包粽子,过端午特别开心。现在都去超市买,已经找不到那种气氛了。”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传统美食,过去每至端午节中国人都会一家人围着包粽子共度佳节,而这样的场景和记忆在时代变迁中逐渐远去。

  为了唤醒这份记忆,守护端午传统习俗,贵阳孔学堂举行了“赏民俗·百人包粽子”体验活动。认识包粽子所需的材料,学习包粽子的手法技巧,参与者在粽叶飘香中找到这份端午记忆的归属点。“文化记忆应该是流动的,鲜活的。只有在体验中、实践中才能让记忆活起来。”参与采访端午节活动的记者赵毫感慨道。

 
端午节茶艺表演

  “这份记忆需在当代鲜活起来”

  端午被古人视为“毒日”、“恶日”,所以有插艾蒲、挂香囊、喝雄黄酒驱毒辟邪的习俗。贵阳孔学堂“步线行针·香囊锦佩”手工体验活动现场教学香囊知识和制作方法。“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在年轻人看来不够时尚,在生活中去使用就更少了。所以在传统技艺上融入现代审美,减少工艺流程,让年轻人更易上手和接纳。”贵州手工制作人陈梅告诉记者。而布依族的簸箕画制作同样在传统技艺之上加入了许多现代画风,让许多市民游客爱不释手。

 
花灯戏表演

  “好,好!”贵阳孔学堂六艺学宫传来阵阵叫好声。由贵阳孔学堂艺术团带来的花灯小戏《闹渡》、《打舅娘》正在精彩上演。贵州花灯剧是贵州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也是贵州省群众基础最广泛的地方剧种。为了让广大市民游客了解喜爱贵州本土艺术,贵阳孔学堂在端午假期三天安排了花灯小戏专场。“端午节能看到贵州的花灯戏,让我对贵州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湖南游客张先生告诉记者。

布依族簸箕画制作

  在鲜活的现代生活中传承文化,让文化记忆不搁置在“照旧”上,而有日久弥新的生命力,是传承的核心意义。今年端午,贵州各地也举行了丰富多彩的端午活动,平塘赛龙舟、云峰屯堡尝美食、南江大峡谷包粽子DIY、锦屏游木商古镇......端午节不再仅是历史追忆里的精神乡愁,更成为反映当代社会精神况态和民风民俗的新表达、新记忆。

贵阳孔学堂端午节传统文化活动

  据悉,贵阳孔学堂2017年端午节传统文化活动为期3天(5月28日至30日),详情了解更多贵阳孔学堂端午节活动资讯,请关注贵阳孔学堂官方网站及微信公众号。

  活动预告:5月29日(星期一)

  1.茶艺展演(穿插有免费品茗、茶文化互动、茶具选择、绿茶文化、茶玩介绍与讲解、茶艺表演等)

  时间:10:30—17:00

  地点:明伦堂亲民厅

  展演单位:贵州茶上品茶文化推广中心

  2.“赏民俗·百人包粽子”体验活动(粽子制作工艺讲解与演示、围绕着挂艾草、戴香包、吃粽子等等相关题材进行有奖问答活动)

  时间:10:00—15:00

  地点:礼仪广场

  3.“步线行针·香囊锦佩”手工体验活动

  时间:12:30——16:00

  地点:儒学馆

  4.游艺互动(簸箕画现场体验、投壶、九宫格)

  时间:10:00—16:00

  地点:簸箕画现场体验(六艺学宫二楼右侧入口处)、投壶(儒学馆门口小广场)、九宫格(廉廊入口平台)

  5.传统文艺演出

  时间:13:20—14:20、14:30—15:30

  地点:六艺学宫戏台

作者:田钰琳

编辑:余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