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文化的信仰之根 时 间:2月14日(周六)09:30——11:30 票 价:现场报名、电话报名、网络报名 地 点:明伦堂 主讲人:叶舒宪 四川大学文学博士 |
艺术培养丰富情感和陶冶情操作用 时 间:2月8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现场报名、电话报名、网络报名 地 点:明伦堂 主讲人:傅纪辉 贵阳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教授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时 间:2月7日(周六)09:30——11:30 票 价:现场报名、电话报名、网络报名 地 点:明伦堂 主讲人:钟中 国家二级编导 |
王阳明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时 间:1月31日(周六)09:30——11:30 票 价:现场报名、电话报名、网络报名 地 点:明伦堂 主讲人:龚妮丽 贵州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
中华文化与生态文明论坛 时 间:7月10日、11日14:00—17:00(已结束)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 |
端午节专题文艺演出 时 间:6月2日(周一)13:30—16:30 报名时间:2014年5月27日——30日(上午:09:30—12:00 下午:13:00——16:30)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单位、团体报名 |
包粽子体验活动 时 间:6月2日(周一)13:00—16:00 报名时间:2014年5月27日——30日(上午:09:30—12:00 下午:13:00——16:30)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单位、团体报名) |
道德经说什么 时 间:4月27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免费索票(已结束) 主讲人:何士光 |
二O一四"中华婚礼"新人征集 报名时间:2014年5月12日起—8月20日止 报名地点:贵阳贵阳孔学堂管理处社会发展科 |
外国理事成员考察参观贵阳贵阳孔学堂 时 间:2013年7月 活动意义:感受中国深厚文化底蕴 |
贵阳成人礼 时 间:5月4日(周日)09:50——11:00 活动地点:贵阳孔学堂礼仪广场 |
《贵阳市国学教育读本》吟诵培训班 时 间:4月12日(周六)09:50——11:00 活动地点:明伦堂 |
孔子展览馆开馆仪式 |
《贵阳孔学堂品牌价值研究发展规划》合作邀请函 报名时间:2014年5月31日至2014年6月6日 联系地址:贵阳市花溪区董家堰贵阳贵阳孔学堂管理处 |
贵阳成人礼 时 间:5月4日(周日)09:50——11:00 活动意义:贵阳孔学堂礼仪广场 |
情暖重阳·孝满筑城 时 间:013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 活动意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
儒学的成人理念 时 间:2月1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现场报名、电话报名、网络报名 地 点:明伦堂 主讲人:黄开国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
王阳明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时 间:1月31日(周六)09:30——11:30 票 价:现场报名、电话报名、网络报名 地 点:明伦堂 主讲人:龚妮丽 贵州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
孔颜之乐的哲学意蕴 时 间:1月25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现场报名、电话报名、网络报名 地 点:明伦堂 主讲人:龚晓康 哲学博士,贵州大学出版社副社长 |
忠义文化与民族复兴 时 间:1月24日(周六)09:30——11:30 票 价:现场报名、电话报名、网络报名 地 点:明伦堂 主讲人:刘亚明 贵州财经大副教授 |
中华文化与生态文明论坛 时 间:7月10日、11日14:00—17:00(已结束)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 |
端午节专题文艺演出 时 间:6月2日(周一)13:30—16:30 报名时间:2014年5月27日——30日(上午:09:30—12:00 下午:13:00——16:30)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单位、团体报名 |
包粽子体验活动 时 间:6月2日(周一)13:00—16:00 报名时间:2014年5月27日——30日(上午:09:30—12:00 下午:13:00——16:30)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单位、团体报名) |
道德经说什么 时 间:4月27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免费索票(已结束) 主讲人:何士光 |
二O一四"中华婚礼"新人征集 报名时间:2014年5月12日起—8月20日止 报名地点:贵阳贵阳孔学堂管理处社会发展科 |
外国理事成员考察参观贵阳贵阳孔学堂 时 间:2013年7月 活动意义:感受中国深厚文化底蕴 |
贵阳成人礼 时 间:5月4日(周日)09:50——11:00 活动地点:贵阳孔学堂礼仪广场 |
《贵阳市国学教育读本》吟诵培训班 时 间:4月12日(周六)09:50——11:00 活动地点:明伦堂 |
孔子展览馆开馆仪式 |
《贵阳孔学堂品牌价值研究发展规划》合作邀请函 报名时间:2014年5月31日至2014年6月6日 联系地址:贵阳市花溪区董家堰贵阳贵阳孔学堂管理处 |
贵阳成人礼 时 间:5月4日(周日)09:50——11:00 活动意义:贵阳孔学堂礼仪广场 |
情暖重阳·孝满筑城 时 间:013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 活动意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
老子是中华文化的巨人,他撰写的《道德经》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脉源和思想精髓,以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在5200来字的着作中,从上篇的前端第2章开始,到下篇末篇第81章结束,随处都可品尝到老子关于“善道”文化思想所闪耀的光芒。毫无疑问,“善道”文化属于《道德经》的重点思想。更为神奇的是,这篇着作竟使用了多达52个“善”字,近乎每100个字都在用“善”做题,篇篇都在深刻的讲述善的思想,处处都在传授善的方法,句句都在推广善的行为,字里行间,无不凝结着对“善道”的文化深刻阐释。就是这篇由追求“善道”,教授“善德”,倡导“善行”,巧妙地构建起了中国最早的善文化体系。
一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明确告诉我们,“道”无处不在,“善道”是道的一种重要的外在形态,老子围绕“善道”与“善德”,以“道法自然”的方式,积极构筑“上善”的理论系统。
“善道”在《道德经》中占据无比重要的分量,甚至可以说,它是中华文化中一部最系统阐述“善道”学说并散发着耀眼光辉经典。围绕“善”的起源问题,老子运用比拟的手法,从多个方面深刻揭示了“善”的起源。老子认为“善”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它的本质可以用辩证法去认知,分析了“善道”形成的因果关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一论述清楚的告诉人们,善与恶是相比较而显现出来,没有“恶”就不会出现“善”。从“善”与“恶”的差别问题进行比较,老子认为善与恶并不存在很大的差距,“善道”的出现只不过是由于那些不明道的人为了一己之私,依靠智巧才出现的现象,“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就是佐证。老子了论证从善与恶的转化问题,认为“善”与“恶”之间只有浅浅的沟溪,它们能够相互转化,把握好其中的度是确保善恶趋稳的关键,“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就是这样的思考。
老子是卓越的社会学家,在论述“善道”文化产生的问题时,让人能够清楚地感受到这一点。“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就是说,人们本来应该你我平等,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彼此仁爱,共同享受社会资源,但是,由于这些天经地义的事被那些奸诈虚伪、阴谋欺骗的人破坏,社会上才弥漫着尔虞我诈的风气,因此,仁义孝慈补救社会的“善”文化不得已出现了。在老子看来,一个处处叫嚷仁义道德、善良真诚的社会,往往是这个社会缺失仁义道德、善良真诚的社会。认为善与不善是社会失道之后出现了社会不公而“被迫”滋生出来的社会现象,正是因为出现这样的社会问题,“不知常,妄作,凶”的问题才会屡禁不止。
到底什么是“善”,老子以酷酷的寻觅着,并深度阐释了“善”概念。“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在这里,老子虽然没有对“善”是什么进行直接的定义,但他还是巧妙地人与“善”相关联的行为表象进行了描述,认为“善道”深奥难以理解。虽然“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但是“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老子是一位伟大的观察家,它的一系列精辟的论点,几乎都来自于对自然观察,他对“善道”解释,同样从他生活的自然界寻找到了答案。“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不仅用水定义“善”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还以玄妙的“七善”宏论,高度概括出“水”与世无争的高尚品格,让人们形象的了解了“善”的定位,明白了“善”的特点,让人们的懂得了“善”的内在规律,“上善若水”从此成了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老子用水喻“道”的思考,堪称为学术史将难以言状的概念更形象诠释的绝唱。
“善”的表现形式具有层级多样化特点。“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虽然这里论述的是关于最高统治者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高低,但内在隐含着民众对统治者关于“善道”处理社会问题的一个层级分类,说明了“善”的强大功能。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等,这些尽管没有直接论说关于“善”的问题,但在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他对“善”的认知,特别是“善”的层次观点都清楚的体现出来。在老子看来,“善道”具有护佑自保的特征。“善道”必须遵循“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个天道,“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就是说财富满满不行善,不仅难以守住,甚至可能招致灾祸。“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凶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由此可见,“善行”在人们的生存过程中呈现出多么神奇的力量。老子认为用“善”来消除社会不公,让百姓衣食无忧,是治理国家的好方法。“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样就能达到“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强调凭“善治”治理国家,以期培育人,成就人,利于国家走上人旺国强的你发展道路,“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就是这种思考。老子还发现,“善道”具有无限的社会能量。“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但如果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他真实地感受到“善道”在社会生活中的强大魅力。当然,只能是“夫唯道,善贷且成”,这一切只属于“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样得道之人。
二
老子拿具有“善”与“不争”品格的水与善道相比拟,推崇它“不争”的品质,描述它“无尤”的境界,用水的“善”性为参考,逐步垒砌起了独具特色的“以正治国”的“德善”的思维方法论的体系。
老子推崇处下不争,把甘居幽下视为“德善”重要方式。在他看来,“善”就意味着“处下”,“处下”蕴含着“善”。“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认为一切尊贵高上,都是以卑下为依托,没有卑下就没有尊贵。为了让人们懂得“处下”的好处,老子列举了“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处下”的现实例证,深入分析了“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的内在根源,树立起善于“处下”成功典型,为百姓学习“德善”方法提供了经验。为了让人更好的掌握这一方法,老子论述了如何“处下”的规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可以得到说明。老子认为“善”是一个物态不断减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精神逐步得到扩充的过程,这种物态减损就是安居卑下、栖身于“众人”不愿处的位置的表现,自然,这也就是“德善”的方式方法。懂得了至善法则,就能步入“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的善道。人们掌握了处下不争的“善道”方法,就较好解决了“民之难治”的问题,国强民富就成为可能。老子主张心思沉静,把具有纯洁明净的心态看做“德善”的核心要素。老子认为“善行”不应该存在内在的动机。他曾明确告诉人们,“善行”要如同水一样具有点滴的积累,宽广的胸襟,处下成其深,为细终成大,“利万物”而无欲。“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就论述的这个道理。老子觉得“行善”不能表现出某种欲求,否则善将不善。老子提出修上德、善德、淳德。认为“仁义礼智信”是“上德”的子系统,是道德滑坡的产物,是后天有为的东西。主张“仁义礼智信”的修养需要通过层次性、递进式的提升,这样才能修炼成上德上善。因此,老子立足于“无为而无以为”,按照“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处理善道,也只有这样才算是“德善”。同时,老子还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告诉人们掌握了“善道”方法,于人于己都是有利的。所有这一切提醒人们,具备心思沉静的素养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德善”和核心要素。
在老子看来,世上只有最柔弱的东西才能穿透最坚硬的东西,空虚无形之物才能进入没有空隙的东西之中,把是否滋润万物当成“德善”的外在形态。“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在这里,老子通过对自然界柔弱之物具有的强大力量论述,有力的证明了他的“柔弱处上”的论点。“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都清晰的告诉人们,柔弱者处上,守弱才是成就自我基本路径,是“德善”的基本方法。
老子多次提到人的善和柔弱的水的关系问题。郭店楚简中曾出土的一篇老子的短文:“太一生水;水返
辅太一,是以成天;天返辅太一,是以成地”。老子认为水是继太一(道)之后的生成天地万物的本源,体现在它滋养万物而任由万物取舍的柔弱与卑下。在老子的概念中,强大而又柔弱、崇高而又卑下它们是一对相对立的存在方式,但老子始终倡导“人法地”,推崇守弱去强,这是因为守柔预示着进步。“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这里老子不仅列举了坚守柔弱的优势,同时,他还告诉人们守弱也是“长生”的基本形态。由此说明,懂得了“守弱”也就是“德善”,“德善”有利于进步。
三
老子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理论家,他还是一位把自己构建起来的理论积极付诸于行动的实践者。他的一声,始终围绕“善能”与“善仁”,按照“无以生为”的方式,不断致力于“善道”理论的构建与提升,积极推动“善处”的实践行为系统建设,创造性的建立起了“善道”思想行为理论体系,因而,老子的“善行”行为学成为“善道”理论的奇葩。
老子推崇“自然天道观”,强调效法“道”,认为“善道”是可以通过修炼得道的,主要表现在对人主张宽厚仁慈之中。“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认为贪欲会使人心浮气燥而不能专心致志地履行职责;奢侈会严重脱离了百姓,误导人追求形式和外表而忽略内心简朴的修养;极端索取会使人对百姓失去仁爱,这三个“去”字,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不善行为的严重危害。“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三个“宝”字,又把培育人的仁慈之心、简朴之德、谦逊的态度视为“善行”的重要修养。“三去”、“三宝”,基本构成了老子的“善行”行为理念的核心。老子认为,“善道”具有“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的强大能量,认识到“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基本原理,因此,“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这些都告诉人们树立坚定地“善道”信念的必要性,人只有有了这样的信念支撑,“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配天之极”将成为自然。老子的“善道”修炼论是通过自然教化来实现的。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之源,不可名状,无法察知,却可赏罚应时,使善人得福,恶人遭祸。他提出尘世间应遵循“道”的规律,人人向善,善待芸芸众生。“天道无常,常与善人”告诫人们,只要做善事顺应自然,善人就可颐养天年,高寿善终。因此,行善不能内外有别,应该一视同仁,“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论述的就是这样的思想,以善意对待不善良的人,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社会走向至善。以“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相互身教的模式,达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实现让人们在自然中得到良好教育熏陶的目标。可见,老子一直把修炼宽厚仁慈的“善行”方式看作是人的安心立命之本。
老子在善行处理方式方面,从行为心理的角度,倡导“善道”要讲“清净无欲”,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认知。一是在“顺”与“逆”的处理上,认为顺民心者得天下。圣人治天下,应不用一己或少数人的意志取代百姓的意志,而是用宏观调控来营造适宜的环境,让百姓释放天性而不害其长,这样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休养生息。老子认为,只有心中时刻想着百姓的事这才是善行。由于“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因此“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可见,治理天下必先顺应百姓的心声,必要把个人利益置于百姓的利益之后,也就是说,具备这样的善行才能有效的控制社会。二是在“先”与“后”的看法上,推崇先人后己。老子明确提出了“不敢为天下先”虚静谦让的善行论点,认为先人后己、先公后私、舍己为人,一“先”一“后”体现了是否“利万物而不争”,一“先”一“后”也明显的蕴含着“善行”与“恶行”的内在联系。当然,这也告诉人们,要想达到“善行无辙迹”的善行境界,必须从“先”与“后”的关系问题的处理上入手,否则谈“至善”将是一句空话。三是在“简”与“繁”的认知上,讲求简政而治。在老子看来,“简政”也属于“善行”范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中,老子虽然没有把讲究繁杂的仁义智巧看做是“恶”的表现,但他却把拒绝它们所带来的好处,认为不拒绝而是接受将会带来严重的恶果,“简政”属于善的表现。“礼繁则不庄,业繁则无功,令苛则不听,禁多则不行”,“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老子倡导尽量不用繁杂的关卡衙门、苛刻的政刑法令来滋扰百姓,倡导营建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让百姓公正自由地自作自息,让百姓悄悄地享受润泽,不惊扰百姓淳朴的天性,使百姓也不要有从事巧伪智诈的机会,这些都深刻阐述了简政这一善政的积极意义。四是在“功”与“劳”的态度上,主张功遂身退。“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在人生追求方面,倡导淡泊名利,认为身重于物,居功自傲内存不善的因素。提倡做什么事,都要抱着“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善行的心态。“功遂身退,天之道”的论点也是从另一个层面阐述了老子的“善行”观。老子认为,人只有遵循这样的客观规律,只有效法天道,才会无祸患;只有“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才真正算是达到了至善的境界。
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是“无为而治”,他曾对当时严苛的政治给予了猛烈抨击,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不平等的不善的社会问题,围绕善行的实践,他效法自然,以“无为”的思想,开出了自己的独特药方。老子提出“让”与“争”的问题,主张名利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不争”的善行见解,“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样“让”的“善行”基本思考就是主要表现。由此可见,老子极力推崇圣人顺应客观规律而不与之争那种礼让的行为。老子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推崇?“少则得,多则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对“争”与“让”所产生的结果最好诠释。老子还提出“有为”与“无为”的问题,主张无为而治。老子对妄为者提出了“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的质疑,认为“和”是“有为”的表现,它会出现不少后患,因此他提出了“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指出了“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如何使百姓民风淳朴这样的善治的基本方法。在“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中,把“无为”、“好静”、“无事”、“无欲”并列起来,指出了不妄为干涉百姓自然平静的生活优势,其中我们可以体会处老子那种始终坚信“无为”是善行的内在想法。这一切都说明,“无为而治”是老子倡导的最高的善行。
· | 贵阳贵阳孔学堂1月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及活动预告 |
· | 贵阳孔学堂理事会谋划打造贵阳孔学堂"文化综合体" |
· | 12月27-28日贵阳贵阳孔学堂传统文化活动公告 |
· | 贵阳孔学堂文化发展(贵州)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
· | 贵州省第一期骨干德师培训班开班 |
· | 【组图】贵阳贵阳孔学堂第一次常务理事会召开 |
· | 贵阳贵阳孔学堂全新解读经典文化 |
· | 论儒家教育思想中“悟”及对现代教育启示 |
· | 论儒家教育思想主旨——“成人之道” |
· | “中国正义论——中国古典制度伦理学” |
· | 周易玄《国学旨归》:重启文言文写作 |
· | 唐·房玄龄《晋书》二十四史及清史稿 |
· | 《颜氏家训》北齐文学家颜之推传世代表作 |
· | 国学之光:近代国学大家论着选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