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研修交流
经典活动
其他
讲座
研修交流
经典活动
其他
探寻中国文化的信仰之根
时 间:2月14日(周六)09:30——11:30
票 价:现场报名、电话报名、网络报名
地 点:明伦堂 主讲人:叶舒宪
四川大学文学博士
艺术培养丰富情感和陶冶情操作用
时 间:2月8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现场报名、电话报名、网络报名
地 点:明伦堂 主讲人:傅纪辉
贵阳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教授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时 间:2月7日(周六)09:30——11:30
票 价:现场报名、电话报名、网络报名
地 点:明伦堂 主讲人:钟中
国家二级编导
王阳明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时 间:1月31日(周六)09:30——11:30
票 价:现场报名、电话报名、网络报名
地 点:明伦堂 主讲人:龚妮丽
贵州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华文化与生态文明论坛
时 间:7月10日、11日14:00—17:00(已结束)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
端午节专题文艺演出
时 间:6月2日(周一)13:30—16:30
报名时间:2014年5月27日——30日(上午:09:30—12:00 下午:13:00——16:30)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单位、团体报名
包粽子体验活动
时 间:6月2日(周一)13:00—16:00
报名时间:2014年5月27日——30日(上午:09:30—12:00 下午:13:00——16:30)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单位、团体报名)
道德经说什么
时 间:4月27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免费索票(已结束)
主讲人:何士光
二O一四"中华婚礼"新人征集
报名时间:2014年5月12日起—8月20日止
报名地点:贵阳贵阳孔学堂管理处社会发展科
外国理事成员考察参观贵阳贵阳孔学堂
时 间:2013年7月
活动意义:感受中国深厚文化底蕴
贵阳成人礼
时 间:5月4日(周日)09:50——11:00
活动地点:贵阳孔学堂礼仪广场
《贵阳市国学教育读本》吟诵培训班
时 间:4月12日(周六)09:50——11:00
活动地点:明伦堂

孔子展览馆开馆仪式
时 间:2014年7月10日
地 址:贵阳市花溪区董家堰贵阳贵阳孔学堂孔子展览馆

《贵阳孔学堂品牌价值研究发展规划》合作邀请函
报名时间:2014年5月31日至2014年6月6日
联系地址:贵阳市花溪区董家堰贵阳贵阳孔学堂管理处
贵阳成人礼
时 间:5月4日(周日)09:50——11:00
活动意义:贵阳孔学堂礼仪广场
情暖重阳·孝满筑城
时 间:013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
活动意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儒学的成人理念
时 间:2月1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现场报名、电话报名、网络报名
地 点:明伦堂 主讲人:黄开国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王阳明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时 间:1月31日(周六)09:30——11:30
票 价:现场报名、电话报名、网络报名
地 点:明伦堂 主讲人:龚妮丽
贵州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孔颜之乐的哲学意蕴
时 间:1月25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现场报名、电话报名、网络报名
地 点:明伦堂 主讲人:龚晓康
哲学博士,贵州大学出版社副社长
忠义文化与民族复兴
时 间:1月24日(周六)09:30——11:30
票 价:现场报名、电话报名、网络报名
地 点:明伦堂 主讲人:刘亚明
贵州财经大副教授
中华文化与生态文明论坛
时 间:7月10日、11日14:00—17:00(已结束)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
端午节专题文艺演出
时 间:6月2日(周一)13:30—16:30
报名时间:2014年5月27日——30日(上午:09:30—12:00 下午:13:00——16:30)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单位、团体报名
包粽子体验活动
时 间:6月2日(周一)13:00—16:00
报名时间:2014年5月27日——30日(上午:09:30—12:00 下午:13:00——16:30)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单位、团体报名)
道德经说什么
时 间:4月27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免费索票(已结束)
主讲人:何士光
二O一四"中华婚礼"新人征集
报名时间:2014年5月12日起—8月20日止
报名地点:贵阳贵阳孔学堂管理处社会发展科
外国理事成员考察参观贵阳贵阳孔学堂
时 间:2013年7月
活动意义:感受中国深厚文化底蕴
贵阳成人礼
时 间:5月4日(周日)09:50——11:00
活动地点:贵阳孔学堂礼仪广场
《贵阳市国学教育读本》吟诵培训班
时 间:4月12日(周六)09:50——11:00
活动地点:明伦堂

孔子展览馆开馆仪式
时 间:2014年7月10日
地 址:贵阳市花溪区董家堰贵阳贵阳孔学堂孔子展览馆

《贵阳孔学堂品牌价值研究发展规划》合作邀请函
报名时间:2014年5月31日至2014年6月6日
联系地址:贵阳市花溪区董家堰贵阳贵阳孔学堂管理处
贵阳成人礼
时 间:5月4日(周日)09:50——11:00
活动意义:贵阳孔学堂礼仪广场
情暖重阳·孝满筑城
时 间:013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
活动意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您当前的位置 :贵阳孔学堂网站 > 综合 正文
【贵阳孔学堂网络征文】《道德经》中的善道观
2015-02-05 13:34  来源: 贵阳孔学堂网站

  老子是中华文化的巨人,他撰写的《道德经》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脉源和思想精髓,以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在5200来字的着作中,从上篇的前端第2章开始,到下篇末篇第81章结束,随处都可品尝到老子关于“善道”文化思想所闪耀的光芒。毫无疑问,“善道”文化属于《道德经》的重点思想。更为神奇的是,这篇着作竟使用了多达52个“善”字,近乎每100个字都在用“善”做题,篇篇都在深刻的讲述善的思想,处处都在传授善的方法,句句都在推广善的行为,字里行间,无不凝结着对“善道”的文化深刻阐释。就是这篇由追求“善道”,教授“善德”,倡导“善行”,巧妙地构建起了中国最早的善文化体系。

  一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明确告诉我们,“道”无处不在,“善道”是道的一种重要的外在形态,老子围绕“善道”与“善德”,以“道法自然”的方式,积极构筑“上善”的理论系统。

  “善道”在《道德经》中占据无比重要的分量,甚至可以说,它是中华文化中一部最系统阐述“善道”学说并散发着耀眼光辉经典。围绕“善”的起源问题,老子运用比拟的手法,从多个方面深刻揭示了“善”的起源。老子认为“善”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它的本质可以用辩证法去认知,分析了“善道”形成的因果关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一论述清楚的告诉人们,善与恶是相比较而显现出来,没有“恶”就不会出现“善”。从“善”与“恶”的差别问题进行比较,老子认为善与恶并不存在很大的差距,“善道”的出现只不过是由于那些不明道的人为了一己之私,依靠智巧才出现的现象,“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就是佐证。老子了论证从善与恶的转化问题,认为“善”与“恶”之间只有浅浅的沟溪,它们能够相互转化,把握好其中的度是确保善恶趋稳的关键,“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就是这样的思考。

  老子是卓越的社会学家,在论述“善道”文化产生的问题时,让人能够清楚地感受到这一点。“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就是说,人们本来应该你我平等,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彼此仁爱,共同享受社会资源,但是,由于这些天经地义的事被那些奸诈虚伪、阴谋欺骗的人破坏,社会上才弥漫着尔虞我诈的风气,因此,仁义孝慈补救社会的“善”文化不得已出现了。在老子看来,一个处处叫嚷仁义道德、善良真诚的社会,往往是这个社会缺失仁义道德、善良真诚的社会。认为善与不善是社会失道之后出现了社会不公而“被迫”滋生出来的社会现象,正是因为出现这样的社会问题,“不知常,妄作,凶”的问题才会屡禁不止。

  到底什么是“善”,老子以酷酷的寻觅着,并深度阐释了“善”概念。“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在这里,老子虽然没有对“善”是什么进行直接的定义,但他还是巧妙地人与“善”相关联的行为表象进行了描述,认为“善道”深奥难以理解。虽然“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但是“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老子是一位伟大的观察家,它的一系列精辟的论点,几乎都来自于对自然观察,他对“善道”解释,同样从他生活的自然界寻找到了答案。“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不仅用水定义“善”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还以玄妙的“七善”宏论,高度概括出“水”与世无争的高尚品格,让人们形象的了解了“善”的定位,明白了“善”的特点,让人们的懂得了“善”的内在规律,“上善若水”从此成了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老子用水喻“道”的思考,堪称为学术史将难以言状的概念更形象诠释的绝唱。

  “善”的表现形式具有层级多样化特点。“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虽然这里论述的是关于最高统治者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高低,但内在隐含着民众对统治者关于“善道”处理社会问题的一个层级分类,说明了“善”的强大功能。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等,这些尽管没有直接论说关于“善”的问题,但在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他对“善”的认知,特别是“善”的层次观点都清楚的体现出来。在老子看来,“善道”具有护佑自保的特征。“善道”必须遵循“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个天道,“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就是说财富满满不行善,不仅难以守住,甚至可能招致灾祸。“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凶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由此可见,“善行”在人们的生存过程中呈现出多么神奇的力量。老子认为用“善”来消除社会不公,让百姓衣食无忧,是治理国家的好方法。“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样就能达到“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强调凭“善治”治理国家,以期培育人,成就人,利于国家走上人旺国强的你发展道路,“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就是这种思考。老子还发现,“善道”具有无限的社会能量。“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但如果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他真实地感受到“善道”在社会生活中的强大魅力。当然,只能是“夫唯道,善贷且成”,这一切只属于“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样得道之人。

  二

  老子拿具有“善”与“不争”品格的水与善道相比拟,推崇它“不争”的品质,描述它“无尤”的境界,用水的“善”性为参考,逐步垒砌起了独具特色的“以正治国”的“德善”的思维方法论的体系。

  老子推崇处下不争,把甘居幽下视为“德善”重要方式。在他看来,“善”就意味着“处下”,“处下”蕴含着“善”。“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认为一切尊贵高上,都是以卑下为依托,没有卑下就没有尊贵。为了让人们懂得“处下”的好处,老子列举了“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处下”的现实例证,深入分析了“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的内在根源,树立起善于“处下”成功典型,为百姓学习“德善”方法提供了经验。为了让人更好的掌握这一方法,老子论述了如何“处下”的规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可以得到说明。老子认为“善”是一个物态不断减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精神逐步得到扩充的过程,这种物态减损就是安居卑下、栖身于“众人”不愿处的位置的表现,自然,这也就是“德善”的方式方法。懂得了至善法则,就能步入“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的善道。人们掌握了处下不争的“善道”方法,就较好解决了“民之难治”的问题,国强民富就成为可能。老子主张心思沉静,把具有纯洁明净的心态看做“德善”的核心要素。老子认为“善行”不应该存在内在的动机。他曾明确告诉人们,“善行”要如同水一样具有点滴的积累,宽广的胸襟,处下成其深,为细终成大,“利万物”而无欲。“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就论述的这个道理。老子觉得“行善”不能表现出某种欲求,否则善将不善。老子提出修上德、善德、淳德。认为“仁义礼智信”是“上德”的子系统,是道德滑坡的产物,是后天有为的东西。主张“仁义礼智信”的修养需要通过层次性、递进式的提升,这样才能修炼成上德上善。因此,老子立足于“无为而无以为”,按照“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处理善道,也只有这样才算是“德善”。同时,老子还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告诉人们掌握了“善道”方法,于人于己都是有利的。所有这一切提醒人们,具备心思沉静的素养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德善”和核心要素。

  在老子看来,世上只有最柔弱的东西才能穿透最坚硬的东西,空虚无形之物才能进入没有空隙的东西之中,把是否滋润万物当成“德善”的外在形态。“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在这里,老子通过对自然界柔弱之物具有的强大力量论述,有力的证明了他的“柔弱处上”的论点。“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都清晰的告诉人们,柔弱者处上,守弱才是成就自我基本路径,是“德善”的基本方法。

  老子多次提到人的善和柔弱的水的关系问题。郭店楚简中曾出土的一篇老子的短文:“太一生水;水返

  辅太一,是以成天;天返辅太一,是以成地”。老子认为水是继太一(道)之后的生成天地万物的本源,体现在它滋养万物而任由万物取舍的柔弱与卑下。在老子的概念中,强大而又柔弱、崇高而又卑下它们是一对相对立的存在方式,但老子始终倡导“人法地”,推崇守弱去强,这是因为守柔预示着进步。“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这里老子不仅列举了坚守柔弱的优势,同时,他还告诉人们守弱也是“长生”的基本形态。由此说明,懂得了“守弱”也就是“德善”,“德善”有利于进步。

  三

  老子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理论家,他还是一位把自己构建起来的理论积极付诸于行动的实践者。他的一声,始终围绕“善能”与“善仁”,按照“无以生为”的方式,不断致力于“善道”理论的构建与提升,积极推动“善处”的实践行为系统建设,创造性的建立起了“善道”思想行为理论体系,因而,老子的“善行”行为学成为“善道”理论的奇葩。

  老子推崇“自然天道观”,强调效法“道”,认为“善道”是可以通过修炼得道的,主要表现在对人主张宽厚仁慈之中。“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认为贪欲会使人心浮气燥而不能专心致志地履行职责;奢侈会严重脱离了百姓,误导人追求形式和外表而忽略内心简朴的修养;极端索取会使人对百姓失去仁爱,这三个“去”字,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不善行为的严重危害。“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三个“宝”字,又把培育人的仁慈之心、简朴之德、谦逊的态度视为“善行”的重要修养。“三去”、“三宝”,基本构成了老子的“善行”行为理念的核心。老子认为,“善道”具有“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的强大能量,认识到“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基本原理,因此,“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这些都告诉人们树立坚定地“善道”信念的必要性,人只有有了这样的信念支撑,“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配天之极”将成为自然。老子的“善道”修炼论是通过自然教化来实现的。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之源,不可名状,无法察知,却可赏罚应时,使善人得福,恶人遭祸。他提出尘世间应遵循“道”的规律,人人向善,善待芸芸众生。“天道无常,常与善人”告诫人们,只要做善事顺应自然,善人就可颐养天年,高寿善终。因此,行善不能内外有别,应该一视同仁,“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论述的就是这样的思想,以善意对待不善良的人,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社会走向至善。以“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相互身教的模式,达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实现让人们在自然中得到良好教育熏陶的目标。可见,老子一直把修炼宽厚仁慈的“善行”方式看作是人的安心立命之本。

  老子在善行处理方式方面,从行为心理的角度,倡导“善道”要讲“清净无欲”,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认知。一是在“顺”与“逆”的处理上,认为顺民心者得天下。圣人治天下,应不用一己或少数人的意志取代百姓的意志,而是用宏观调控来营造适宜的环境,让百姓释放天性而不害其长,这样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休养生息。老子认为,只有心中时刻想着百姓的事这才是善行。由于“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因此“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可见,治理天下必先顺应百姓的心声,必要把个人利益置于百姓的利益之后,也就是说,具备这样的善行才能有效的控制社会。二是在“先”与“后”的看法上,推崇先人后己。老子明确提出了“不敢为天下先”虚静谦让的善行论点,认为先人后己、先公后私、舍己为人,一“先”一“后”体现了是否“利万物而不争”,一“先”一“后”也明显的蕴含着“善行”与“恶行”的内在联系。当然,这也告诉人们,要想达到“善行无辙迹”的善行境界,必须从“先”与“后”的关系问题的处理上入手,否则谈“至善”将是一句空话。三是在“简”与“繁”的认知上,讲求简政而治。在老子看来,“简政”也属于“善行”范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中,老子虽然没有把讲究繁杂的仁义智巧看做是“恶”的表现,但他却把拒绝它们所带来的好处,认为不拒绝而是接受将会带来严重的恶果,“简政”属于善的表现。“礼繁则不庄,业繁则无功,令苛则不听,禁多则不行”,“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老子倡导尽量不用繁杂的关卡衙门、苛刻的政刑法令来滋扰百姓,倡导营建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让百姓公正自由地自作自息,让百姓悄悄地享受润泽,不惊扰百姓淳朴的天性,使百姓也不要有从事巧伪智诈的机会,这些都深刻阐述了简政这一善政的积极意义。四是在“功”与“劳”的态度上,主张功遂身退。“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在人生追求方面,倡导淡泊名利,认为身重于物,居功自傲内存不善的因素。提倡做什么事,都要抱着“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善行的心态。“功遂身退,天之道”的论点也是从另一个层面阐述了老子的“善行”观。老子认为,人只有遵循这样的客观规律,只有效法天道,才会无祸患;只有“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才真正算是达到了至善的境界。

  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是“无为而治”,他曾对当时严苛的政治给予了猛烈抨击,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不平等的不善的社会问题,围绕善行的实践,他效法自然,以“无为”的思想,开出了自己的独特药方。老子提出“让”与“争”的问题,主张名利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不争”的善行见解,“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样“让”的“善行”基本思考就是主要表现。由此可见,老子极力推崇圣人顺应客观规律而不与之争那种礼让的行为。老子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推崇?“少则得,多则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对“争”与“让”所产生的结果最好诠释。老子还提出“有为”与“无为”的问题,主张无为而治。老子对妄为者提出了“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的质疑,认为“和”是“有为”的表现,它会出现不少后患,因此他提出了“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指出了“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如何使百姓民风淳朴这样的善治的基本方法。在“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中,把“无为”、“好静”、“无事”、“无欲”并列起来,指出了不妄为干涉百姓自然平静的生活优势,其中我们可以体会处老子那种始终坚信“无为”是善行的内在想法。这一切都说明,“无为而治”是老子倡导的最高的善行。

责任编辑: 郭邱磊
相关阅读
国学沙龙
贵阳孔学堂举行祭孔诞活动
  贵阳孔子学堂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64周...【详细
听“红楼人物趣谈”有感
  在周六阳光明媚的清晨,漫步在花溪湿...【详细
·博雅群《论语·公冶长第五》学记
·记录·朝拜孔子的老人们
·贵阳孔学堂举行祭孔诞2564周年活动
筑城培训
党员干部培训
教师学生培训
企业职工培训
妇女群众培训
窗口人员培训
广大市民培训
大社区
     中华文化研修园
     阳明大讲坛
     文化社区(中国区)
     文化社区(亚洲区)
     文化社区(欧洲区)
互动空间
        征文投稿
        网络调查
        微发布
        意见箱
关于贵阳孔学堂 投稿分享 留言建议 网站声明 学术刊物 视频中心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