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研修交流
经典活动
其他
讲座
研修交流
经典活动
其他
《大学》与人格修养
时 间:8月23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欧阳祯人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孔子儒家思想的六大主要功能
时 间:8月22日(周六)10:00——12:0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汤恩佳
香港孔教学院院长、世界儒商联合会会长
体悟逍遥之境—《庄子》寓言解读
时 间:8月16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孙敏强
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着名吟诵专家
时 间:8月15日(周六)14:00——16:0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徐健顺
中央文史馆书画理论委员会委员
中华文化与生态文明论坛
时 间:7月10日、11日14:00—17:00(已结束)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
端午节专题文艺演出
时 间:6月2日(周一)13:30—16:30
报名时间:2014年5月27日——30日(上午:09:30—12:00 下午:13:00——16:30)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单位、团体报名
包粽子体验活动
时 间:6月2日(周一)13:00—16:00
报名时间:2014年5月27日——30日(上午:09:30—12:00 下午:13:00——16:30)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单位、团体报名)
道德经说什么
时 间:4月27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免费索票(已结束)
主讲人:何士光
二O一四"中华婚礼"新人征集
报名时间:2014年5月12日起—8月20日止
报名地点:贵阳贵阳孔学堂管理处社会发展科
外国理事成员考察参观贵阳贵阳孔学堂
时 间:2013年7月
活动意义:感受中国深厚文化底蕴
贵阳成人礼
时 间:5月4日(周日)09:50——11:00
活动地点:贵阳孔学堂礼仪广场
《贵阳市国学教育读本》吟诵培训班
时 间:4月12日(周六)09:50——11:00
活动地点:明伦堂

孔子展览馆开馆仪式
时 间:2014年7月10日
地 址:贵阳市花溪区董家堰贵阳贵阳孔学堂孔子展览馆

《贵阳孔学堂品牌价值研究发展规划》合作邀请函
报名时间:2014年5月31日至2014年6月6日
联系地址:贵阳市花溪区董家堰贵阳贵阳孔学堂管理处
贵阳成人礼
时 间:5月4日(周日)09:50——11:00
活动意义:贵阳孔学堂礼仪广场
情暖重阳·孝满筑城
时 间:013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
活动意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圆梦当感恩圆梦当自强
时 间:7月19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郑传楼
贵州省农委机关党委副书记
“太和清音”张峰古琴赏析
时 间:7月18日(周六)09:00——11:0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张峰
中国琴会理事
“大本”与“达道”
时 间:7月12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俞荣根
当代中国法学名家
活生生的生活儒学
时 间:7月11日(周六)09:00——11:0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黄玉顺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中华文化与生态文明论坛
时 间:7月10日、11日14:00—17:00(已结束)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
端午节专题文艺演出
时 间:6月2日(周一)13:30—16:30
报名时间:2014年5月27日——30日(上午:09:30—12:00 下午:13:00——16:30)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单位、团体报名
包粽子体验活动
时 间:6月2日(周一)13:00—16:00
报名时间:2014年5月27日——30日(上午:09:30—12:00 下午:13:00——16:30)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单位、团体报名)
道德经说什么
时 间:4月27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免费索票(已结束)
主讲人:何士光
二O一四"中华婚礼"新人征集
报名时间:2014年5月12日起—8月20日止
报名地点:贵阳贵阳孔学堂管理处社会发展科
外国理事成员考察参观贵阳贵阳孔学堂
时 间:2013年7月
活动意义:感受中国深厚文化底蕴
贵阳成人礼
时 间:5月4日(周日)09:50——11:00
活动地点:贵阳孔学堂礼仪广场
《贵阳市国学教育读本》吟诵培训班
时 间:4月12日(周六)09:50——11:00
活动地点:明伦堂

孔子展览馆开馆仪式
时 间:2014年7月10日
地 址:贵阳市花溪区董家堰贵阳贵阳孔学堂孔子展览馆

《贵阳孔学堂品牌价值研究发展规划》合作邀请函
报名时间:2014年5月31日至2014年6月6日
联系地址:贵阳市花溪区董家堰贵阳贵阳孔学堂管理处
贵阳成人礼
时 间:5月4日(周日)09:50——11:00
活动意义:贵阳孔学堂礼仪广场
情暖重阳·孝满筑城
时 间:013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
活动意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您当前的位置 : 多彩贵州网  >  贵阳孔学堂网站  >  修国学  >  明伦国学  >  国学动态
专访乐黛云:中国文化走出去千万不能急功近利
2016-03-28 10:23 来源:贵阳孔学堂网

  【核心提示】中国的“比较文学”,从开始学界不知其为何物,到国务院将其列入中国文学研究四大学科之一,并发展成国际比较文学界的一支重要力量,乐黛云先生居功至伟,被公认为“中国比较文学的拓荒者”。1981年1月,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学会——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会成立,季羡林教授任会长,钱钟书先生任顾问,秘书长即由乐黛云担任。不久后,乐黛云与丈夫汤一介南下,共同创办深圳大学中文系及深大国学研究所、比较文学研究所。在她的极力推动下,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深圳大学诞生。自1989年起,乐黛云先生一直担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因为长期从事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乐黛云先生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对中国文化如何与世界平等对话、如何超越偏见与冲突,充满自信地“走出去”,如何在互联网时代释放出新的活力?围绕这些问题,凤凰国学独家专访乐黛云先生。以下为文字实录:

  凤凰国学专访北京大学教授、着名比较文学家乐黛云先生(李志明摄)

  中国文化走出去,千万不能急功近利

  凤凰国学:这次我们过来拜访,还想请教您,如何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问题。在您看来,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哪些最适合向国际传播?另外,您带的学生,包括留学生,他们对中国文化最感兴趣的是哪些方面?

  乐黛云:现在恐怕很难说传统文化哪一个地方、哪一块最适合走出去,它是一个整体的东西,要从整体的精神出发,从里面挖一块集中谈,恐怕也不大好。西方人是有这个习惯,在里面摸一下,觉得哪个对他们好玩、有用,就把它提出来。但脱离整体的话,其实很难把精神实质讲清楚。

  凤凰国学:比如说麻将,现在很多老外也玩,有些人的水平比我们还高,另外像功夫、古琴之类的比较感性的东西,外国人好像特别容易接受。

  乐黛云:我觉得中国文化“走出去”,千万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觉得外国人喜欢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比如他们喜欢昆曲,我们就拼命地把昆曲弄出去,其实昆曲弄出去并不一定都是都有好评的,因为很多人没有基本的欣赏能力,所以不能这样做,要从根本上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底细是什么。比如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之间是怎么不同的?如何发展出来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它表现在哪些方面?好在什么地方?应该做更深入的研究。不同文化可以和平相处,可是文化是有差别的。这个差别是我们研究的最核心的东西,诠释学就是这样。

  接受一种文化,当然首先是从感性着手。一开始就对高深的东西感兴趣,这不太可能,都是从比较感性、细微的方面入手去了解、接触。可是现在从国际形势来看,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中国文化是怎样崛起的,能对世界下一步的发展起到怎样一种作用。因为现在西方文化可以说已经走到了它的繁荣的极点,康德、黑格尔以后它很难再有什么大的发展,它更多是往科学方向发展,像引力波、大数据这些,但用什么思想来统率它们,大家都不知道,很难找到一种真正有突破的理论。

  所以他们现在很想从中国找到一种新的系统方向,不是原来那种系统论,不是原来康德、黑格尔那一套,而是至少从中国找到一种突破口。在哲学方面,大家都很重视这个问题。所以像安乐哲,他特别强调不能用西方原来的意识,不能用黑格尔来研究中国,因为二者开始的来源就不太一样。现在有几位可能比较有里程碑的意义,刚刚在中国讲完课的汪德迈(法国汉学家),号称法国的大儒,他提出研究中国应该从最开始的时候研究。像中国的文字语言,它不是从语音开始的,语音和字义好像没什么太大关系。比如英语里杯子为什么要叫“cup”,是没有理由的,它是一种表音的文字。“cup”这个词的读音到底怎么来,可以研究,但的确跟杯子这个东西本身无关。而中文不一样,它是一种表意文字。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是两个不同的来源。表意文字一定是从它的意义出发,比如“日”字是太阳中间有一点,“东”是太阳在树中间。它一定有所意指,不是说东就是东,跟字形没关系。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汪德迈认为中国文化是从占卜文化开始的,就是从一个字的字形来决定它的字义。我记得我小时候看到过拆字占卜的,你报一个字,他把这个字拆开,然后根据你什么时候问什么事来推断你的运气之类,这种“测字先生”以前很多。中国和西方的文化系统不一样,它不是从表音而是从表意开始,从字意上来表达对生活的概念。比如“家”字,上面要有一个屋顶,底下养着猪。汪德迈认为现在研究中国文化要从它本身、本体性来研究,不要套用西方那些理论。他最近讲了十次课,都是讲关于跨文化的,现在跨文化也是非常受到重视,所谓跨文化就是不同文化、不同学科的关系。

  凤凰国学:非学界的人会这样去理解文化差异性吗?

  乐黛云:这个我就不知道了,没有研究过。很多有识之士的确是这么看的,因为只有承认差别才能和平共处嘛。如果不承认差别,就是我要把你“吃掉”,那还是一种文化的殖民。过去我们比较文学领域最有名的意大利的阿尔蒙多?尼兹教授,他就觉得比较文学最重要的宗旨就是要消除过去文化殖民的遗迹。

  刚刚去世的翁贝托?埃科,是百科全书式的专家。2000年他就说,第三个千年,最根本的进展应该是对人类差别的研究。就是人和人怎么不同?不同表现在哪些地方?怎么样尊重这个不同?这个不同的优越性在哪儿?这种不同有什么好处?方向转变过来,整个比较文学的方向也是有变化的。可以说2000年以前,还都是研究共同的东西,找人类共同的地方,和谐相处。可是到了现在,整个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只是追求共同的东西是不够的,最要紧的是了解他们的差别。有差别才有创新嘛!

  凤凰国学:我记得您在2009年写过一本关于跨文化的对话。还有我印象很深的是2004年您写过一组“文明冲突论”,然后2009年您又提出“跨文化的交流”的问题。关于这个,您觉得现在中西方文化是不是已经超越冲突论的阶段,进入对话的层次?

  乐黛云:应该可以这么说,因为冲突是没有前途的。西方现在没有办法,到处烽火连天,中国在有些地区也面临这个问题,必须从文化上、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到底文化是不是冲突的、能不能不冲突,这个问题就提到了日程上来。如何不冲突呢?按照习近平的说法,我们最根本的目标是要建立两个共同体,一个是人和人之间灵魂的共同体,我们要看到人和人是相关的。一个地方要发生战争,它牵涉到的不只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问题,所以现在说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灵魂的共同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什么地方发生战争或其它灾难,整个世界都会面临很大问题,不管是从金融财政还是从科技武器方面来讲都是这样。现在武器简直发展到不可言喻的地步,一旦发生战争就不会只是局部。所以我们不要有战争,要互利共赢、和平共处,像中国过去所追求的那样,天下一家。这就把中国过去的理想,提到一个很高的位置,提到在今天这种形势下大家都必须重视的层面上。

  他(习近平)还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人和人之间互相体谅的共同体,而不是互相争斗、你消灭我、我消灭你的文化冲突论。要解决文化冲突论,最本质的,我觉得就是要依靠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讲究几个“合一”,像天人合一,人和人之间的合一,还有和而不同之类。这些理论都能帮助我们找到共同和平相处的办法,对诠释学最有贡献的也是这方面,帮助大家摆脱争斗思想,而能够有一种和平相处的关系。

  还有一个就是人与自然的共同体。人类再不注重生态就完了,虽然这是老生常谈,但这是实际存在的问题。现在不立刻悬崖勒马,将来是很难预测的,很可怕。所以习近平现在提出八大点,其中两点就是讲人与自然的共同体,及人与人的共同体。我们没有地方可逃,至少现在是这样。

  这两点互相关联,可还是不太一样。一个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侧重于天人合一的关系,另一个是人和人相处、为人修身方面的问题。可我感到很奇怪的是,其实很早就提出来了,在博鳌论坛的时候,已经两三年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这两点出发的话,我觉得跨文化研究非常重要,文化之间互相理解。共同体的形成、追求,要通过什么?得通过对话。你不对话怎么办?打架?武斗?那是不可以的,只能通过对话。

  跨文化对话现在在教育界很受重视。在2015年的年底,教育部决定成立一个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叫做“跨文化方法论研究基地”,设在北师大。因为北师大做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也有人说我,说你做了三十多年比较文学了,怎么基地不在你这,跑到北师大去了?我说我们北大很难的,每跨一步都阻力重重,要打通这打通那,我不太会做这些事情。虽然我做了三十多年比较文学,但也并没有去求过什么人,这点跟老洪(洪汉鼎)一样,不会说低声下气地跟什么人乞求一定要如何如何之类的话,从不做这一套。

  访谈中乐黛云先生会随时拿起笔做记录(李志明摄)

  比较文学本来在北大也是做不起来的,1985年我从美国回来以后,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做起来,我一辈子就做这个,那时我已经五十多岁了。可是在北大就是做不了,大家在背后说乐黛云中国文学不怎么通,西方文学也不怎么通,标新立异搞什么比较文学,背后议论纷纷,所以学校也不敢太支持。这件事看起来好像有利可言,其实并不是,因为在中国它是一个很新的东西,中国哪一个传统里也找不出比较文学。有些人好像就有一种类似“夷夏之分”的意思,不太看得起外国的东西。搞中国研究的人看不起外国,同时搞外国研究的人也看不起中国,是这样一种情况,五四以来就是如此,是分裂的,所以在北大做不起来。后来我就转到深圳大学去做了,那时候正好是北大清华支援深大,办这个大学,派了一个校长过去,就是清华的张维。

  凤凰国学:当时您和汤一介先生都去了深大那边。

  乐黛云:对,我和他都去了。我主持中文系,当中文系的系主任,老汤就办了一个国学研究所,那是全国第一个国学研究所。那时候很多人对国学也是看不起的,尤其是新派的人看不起。而且做国学也不是从中外平衡的关系去做。要么只做外国,要么只做中国,现代为止仍然还是不沟通的。以前英语系的人不看中国古书,虽然现在也慢慢地看一点,可是往往还是自己所短,所以他们也不愿意经常讲国学的事情。这个问题还是存在的。

  中国最根本的“五经”翻译,为什么会搁浅?

  凤凰国学:现在把中国的经典翻译成英文或者其他文字,翻译者一般还是这些老先生么?

  乐黛云:还是困难重重啊。老汤去世前一年,非常关注这个问题。那个时候孔子学院做得还不久,孔子学院这么多钱,最应该做的就是《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的翻译。这些中国最根本的经典没有得到很好的翻译,特别是《礼》这些,尤其很难!像《圣经》,全世界有几十万译本,印刷也非常大。

  当时说要做,在孔子学院里成立一个班子,人都找好了。怎么个做法呢?研究的时候认为单单用中国人来做不行,因为你不知道外国人的话怎么说;单单是外国人也不行,他们只知道字面的意思,不理解这其中的深意在哪里。所以说,虽然已经有了一个除了《礼》以外的五经的翻译版本,但是很不准确,基本上不太能用,他们也给我看过,并不太行。最后决定由中国专家和外国专家合作来做,中国专家做第一遍,说清楚这是什么意思,然后外国专家再用他们的话来说是什么意思,然后再反过来中国学者再看,再翻译给中国人听,看看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通过这两道手续以后,觉得还是可行的。

  可是最后就人事纠纷了,到底这个五经翻译的工作谁来做主导?这是很难决定的,既不能完全是国学的,也不能完全是外文的。原来也找了荷兰汉学家史舟人,他是荷兰的一个院士,在台湾做了八年道士。对于中国的道家滚瓜烂熟,怎么行礼这些都很清楚,也会画符,研究得很深。他是非常懂的,所以那个时候找他,他作为院士,也培养出来了很多人,也是第二届的汉学家,中文功底非常好,而且看的道家书籍多得不得了,英文也非常好,培养了一代人跟着他学汉学。这个人真的很有意思。

  但最后这个人选就是定不下来。当然史舟人也有他的毛病,他非常傲气,那种道家的意识很深,为三斗米折腰的事是绝对不干的,所以对中国的官方也不太讨好。最后就没搞好。都已经拨了款了,人也组织差不多了,史舟人在国外还找了一批年轻的汉学家,他们思想比较新,而且对汉学也很有研究,虽然根底不如老一代汉学家,可是知识面更广一些。这一切都组织得差不多了,后来因为领导层的问题搁浅了。老汤说我是不当任何职的,你们要是看得起我,当个顾问了不起了,别的我一概不能做。可是最后还是垮掉了。人都已经有了,有的都已经出提纲和初稿了,最后却还是停了下来。

  我是始终赞成五经翻译一开始的这个原则,就是由精通我们中国文化的中国人来做一个最初步的解释,然后让西方的汉学家根据他们的思想,认为对这个东西是不是理解了,不理解的话就提出来,再讨论,然后他们做第二道工作,做好以后再由懂英语的人把它翻译成汉语,然后再经过中国的学问家来核实一下,到底哪一点对哪一点不对。而且他们最不能理解的,或者他们最不能接受那个东西,往往就是我们中国最重要的东西,那个地方恰恰是最关键的。

  这事搞不成了以后,老汤就回国来做《儒藏》。英文的弄不了,我们先弄中文的,先把中文的弄得很清楚,校正它不要有任何的错误,传给后世,至少有百把年不要有什么修改,没有大的错讹。最后这几年,他整个是投在《儒藏》上了。他如果不是这么累,可能还可以多活几年。后来真是非常费心智,因为中国的事情不单是要做学问,而且还要做人事。我看他简直累得够呛,后来也没办法了。

  着名哲学家、教育家汤一介先生(李志明摄)

  凤凰国学:《儒藏》的精华版已经出来了,后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吗?

  乐黛云:对啊,《儒藏》的精华本还没有出全,现在还有二十多本在印刷厂,还没出来,拖了很久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当然他们很努力,我觉得还是在精打细磨。老汤以前把关很严的,所以他们就翻过来把最后这几本重新做一做。做完五百多卷精华本,还只是精华,还有一个大全本,涵盖更加广。这个最后还没有定下来,其实国家是可以给钱的。

  凤凰国学:这个工程太浩大了。

  乐黛云:是啊!也是一个皓首穷经的工程,真是一辈子投身其中了。所以现在也不知道怎么办,也没有一个人像老汤一样把它提起来。现在实际在抓的是李中华和魏长海,就是原来老汤那两个副手,可是直到现在他们还都是退休教授。老汤临走的时候特别嘱咐,不管是让他们做资深教授也好,完全返聘也好,都不能让他们以退休教授的身份再来做这么繁重的工作。可是到现在,已经两年了,还是解决不了。

  凤凰国学:《儒藏》这么大部头的书,出版之后主要还是面向大学和图书馆么?

  乐黛云:确实是!因为别人买不起嘛!不过就是希望更多的地方买,然后开放给大家看。数字资源已经是现成的,只要一配合就可以了,并不太难。而且我们还可以不买全套,哪一部分对你有用,你就可以买哪一部分。但现在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还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的东西,都是停顿在那儿,我看着也着急。

  凤凰国学:您从现代文学转而研究比较文学,这中间受您公公汤用彤先生的影响大么?

  乐黛云:可以说影响不大吧。

  凤凰国学:我看到您在接受一次采访时也提到,汤用彤先生当年在哈佛也学比较文学。

  乐黛云:对!可是我以前不知道。以前都是把他当哲学家,而且是印度研究家。关于他对比较文学的贡献,后来我写过一篇文章,但是并没有认真的研究过,所以很难说。

  凤凰国学:他平时也会跟你们交流这些事情吗?

  乐黛云: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把我训了一顿,说你这个中文系的毕业生,连那么容易的《诗经》里的两句话都解释不出来!这让我非常惭愧,所以就激发我重新再念古典的东西。因为我一直在念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嘛,所以对中国古典的东西就了解很少。

  那个时候他病了以后,手写字不方便,我就每天有两个小时帮助他,他说我记,他那本《饾饤札记》就是我帮他记的。他讲的东西有的我能懂,有些就没听懂,那天讲到“谁生厉阶,至今为梗”,我就没听出来是什么意思,哪几个字都搞不清楚。后来我就说不知道,他就说你中文系毕业生,《诗经》都没念通,还毕业什么!后来他就让我发奋地把《诗经》背下来了。

  乐黛云先生的古琴(李志明摄)

  我们这一代已经过去,现在该交给90后的年轻人

  凤凰国学: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怎么样能够跟今天这个时代对接上?比方说,我很诧异您也玩微信。我在想,比如说像微信这样的工具,按理说应该非常好用,至少比过去拿本书出去要好,是吧?

  乐黛云:那当然,而且也方便多了。

  凤凰国学:但它也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说,它会不太成体系,会碎片化。比方说,中国传统的很多学问,会因为碎片化而导致让人一知半解,只了解那么一点点,以为就是全貌了。您觉得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会不会产生副作用?

  乐黛云:光搞碎片肯定是不行的。可是你光搞那个整体,也不一定能够真的起作用。微信这个东西吧,它的确是很碎片化的,可是如果你整理得很好,那还是可以系统化的。我觉得可以做到既碎片又系统化,这是带给你方便,而不会增加你的麻烦,应该可以做到这样一点。而现在我觉得最大的危险,是用整个碎片化来掩盖我们本体化和核心价值。

  从碎片的积累到本体的发掘,应该是一个成年累月的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当然这个肯定是很难做到的,可是我们要慢慢朝这个方向走。所以,我说这就是我们最根本要做的。其实好多国外的汉学家也在做这个,汪德迈(法国汉学家)四月份要再来讲课,他的确是有很多新的方式。他们现在正在筹划在巴黎高师成立“新汉学系”,希望以一种新的、现代的方式来研究汉学,既不是过去那种用西方的框架来套中国的汉学,也不是现在已有的那种汉学,而是和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汉学,创造性地从头开始来做。我觉得这个理想非常宏大,当然怎么做是个问题,这个恐怕最后要从诠释学开始,怎么来诠释这两种文化的根本。

  凤凰国学:确实像您之前说的,现在已经到了跨文明对话的很关键时期,因为互联网的技术,使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交流在空间上极大缩短了距离,世界已经变成地球村了,文化的接触应该更加频繁,更加便捷。那么,会不会基于互联网的技术,而使老一辈的哲学家们、学者们重新思考,促使国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包括方法论,发生颠覆性的一种变化呢?

  乐黛云:我想肯定会有的。不过这个主角不是老一辈的人,不是我们这些人了,应该是现在的90后。他们有些人非常优秀,而且对互联网真是玩得滚瓜烂熟,有很多新的想法、新的创造,我觉得你们当记者的,新闻界、传播界,要把年轻人放在你们注视的最核心地位,而不是像我们这样,我们这代已经过去了,可以提供一些经验,一些思考的角度,而最根本的主人公是90后,他们对互联网、对大数据掌握得非常清楚,他们也知道会怎么向前发展,所以现在应该交给他们。

  凤凰国学:从消费市场来说也好,还是说科技创新也好,确实年轻人是很强大的,不容小觑。但是如果从文化这个层面来说,我觉得老先生们还是火炬啊,是灯塔。

  乐黛云:不是把老一辈扔开不用,用还是要用,但不要强调太重要的地位,还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年轻人上,我反而觉得他们里面真的有优秀的。我碰到好些人,哪怕是博士后了,已经不是很年轻了,博士后毕业找工作很困难,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那个工作本来在我看起来他做最合适了,可是呢,他得不到这个机会,他自己也求不到这个机会,机会都已经落在各种关系、网络里头了,所以你再优秀的人也没办法。后来我跟他们讲,我说现在我的工作就是栽萝卜,一个萝卜一个坑,把这个萝卜挖起来把它放到应该去的最有用的地方,这个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

责任编辑:田钰琳
相关阅读
国学沙龙
贵阳孔学堂举行祭孔诞活动
贵阳孔子学堂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64周...【详细
听“红楼人物趣谈”有感
在周六阳光明媚的清晨,漫步在花溪湿...【详细
·博雅群《论语·公冶长第五》学记
·记录·朝拜孔子的老人们
·贵阳孔学堂举行祭孔诞2564周年活动
筑城培训
党员干部培训
教师学生培训
企业职工培训
妇女群众培训
窗口人员培训
广大市民培训
大社区
     中华文化研修园
     阳明大讲坛
     文化社区(中国区)
     文化社区(亚洲区)
     文化社区(欧洲区)
互动空间
        征文投稿
        网络调查
        微发布
        意见箱
关于贵阳孔学堂 投稿分享 留言建议 网站声明 学术刊物 视频中心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