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研修交流
经典活动
其他
讲座
研修交流
经典活动
其他
《大学》与人格修养
时 间:8月23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欧阳祯人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孔子儒家思想的六大主要功能
时 间:8月22日(周六)10:00——12:0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汤恩佳
香港孔教学院院长、世界儒商联合会会长
体悟逍遥之境—《庄子》寓言解读
时 间:8月16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孙敏强
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着名吟诵专家
时 间:8月15日(周六)14:00——16:0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徐健顺
中央文史馆书画理论委员会委员
中华文化与生态文明论坛
时 间:7月10日、11日14:00—17:00(已结束)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
端午节专题文艺演出
时 间:6月2日(周一)13:30—16:30
报名时间:2014年5月27日——30日(上午:09:30—12:00 下午:13:00——16:30)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单位、团体报名
包粽子体验活动
时 间:6月2日(周一)13:00—16:00
报名时间:2014年5月27日——30日(上午:09:30—12:00 下午:13:00——16:30)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单位、团体报名)
道德经说什么
时 间:4月27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免费索票(已结束)
主讲人:何士光
二O一四"中华婚礼"新人征集
报名时间:2014年5月12日起—8月20日止
报名地点:贵阳贵阳孔学堂管理处社会发展科
外国理事成员考察参观贵阳贵阳孔学堂
时 间:2013年7月
活动意义:感受中国深厚文化底蕴
贵阳成人礼
时 间:5月4日(周日)09:50——11:00
活动地点:贵阳孔学堂礼仪广场
《贵阳市国学教育读本》吟诵培训班
时 间:4月12日(周六)09:50——11:00
活动地点:明伦堂

孔子展览馆开馆仪式
时 间:2014年7月10日
地 址:贵阳市花溪区董家堰贵阳贵阳孔学堂孔子展览馆

《贵阳孔学堂品牌价值研究发展规划》合作邀请函
报名时间:2014年5月31日至2014年6月6日
联系地址:贵阳市花溪区董家堰贵阳贵阳孔学堂管理处
贵阳成人礼
时 间:5月4日(周日)09:50——11:00
活动意义:贵阳孔学堂礼仪广场
情暖重阳·孝满筑城
时 间:013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
活动意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圆梦当感恩圆梦当自强
时 间:7月19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郑传楼
贵州省农委机关党委副书记
“太和清音”张峰古琴赏析
时 间:7月18日(周六)09:00——11:0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张峰
中国琴会理事
“大本”与“达道”
时 间:7月12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俞荣根
当代中国法学名家
活生生的生活儒学
时 间:7月11日(周六)09:00——11:0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黄玉顺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中华文化与生态文明论坛
时 间:7月10日、11日14:00—17:00(已结束)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
端午节专题文艺演出
时 间:6月2日(周一)13:30—16:30
报名时间:2014年5月27日——30日(上午:09:30—12:00 下午:13:00——16:30)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单位、团体报名
包粽子体验活动
时 间:6月2日(周一)13:00—16:00
报名时间:2014年5月27日——30日(上午:09:30—12:00 下午:13:00——16:30)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单位、团体报名)
道德经说什么
时 间:4月27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免费索票(已结束)
主讲人:何士光
二O一四"中华婚礼"新人征集
报名时间:2014年5月12日起—8月20日止
报名地点:贵阳贵阳孔学堂管理处社会发展科
外国理事成员考察参观贵阳贵阳孔学堂
时 间:2013年7月
活动意义:感受中国深厚文化底蕴
贵阳成人礼
时 间:5月4日(周日)09:50——11:00
活动地点:贵阳孔学堂礼仪广场
《贵阳市国学教育读本》吟诵培训班
时 间:4月12日(周六)09:50——11:00
活动地点:明伦堂

孔子展览馆开馆仪式
时 间:2014年7月10日
地 址:贵阳市花溪区董家堰贵阳贵阳孔学堂孔子展览馆

《贵阳孔学堂品牌价值研究发展规划》合作邀请函
报名时间:2014年5月31日至2014年6月6日
联系地址:贵阳市花溪区董家堰贵阳贵阳孔学堂管理处
贵阳成人礼
时 间:5月4日(周日)09:50——11:00
活动意义:贵阳孔学堂礼仪广场
情暖重阳·孝满筑城
时 间:013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
活动意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您当前的位置 : 多彩贵州网  >  贵阳孔学堂网站  >  修国学  >  明伦国学  >  国学沙龙
如何才能有效保护珍贵古籍?(图)
2017-03-16 14:46 来源:《文史知识》杂志

  一古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立足点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如据浙江跨湖桥古独木舟的发现当为八千年。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中华文化日益丰富多彩,经过先民的口耳相传,结绳契刻,到文字的产生。从周秦以来(一说从商,但尚无实物可证)中华传统文化就有了以竹木为材料的特定载体。形成中国的最早图书——简书,为中华文化提供了根本立足点。以后又逐渐发展为帛书、纸书,而在装订形式上亦从卷轴、方册、鱼鳞、蝴蝶、包背到线装,构成中国藏量极大的书群,这就是古籍。

  中国古籍数量之多,已难确切估计,只能用汗牛充栋和浩如烟海等等词语来形容。但珍惜古籍却缘起甚早,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入咸阳,首先命萧何收集图书。惠帝时,又“大收篇籍”,使散失的图书适时地收集和典藏。直到武帝时,已是“书积如丘山”。成帝时为检查图书的存佚,就在刘向父子主持下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理编目,将国家藏书分为六类,编成《别录》与《七略》。当时统计,国家藏书已有13219卷。历代由于天灾人祸,图书有聚有散。东晋李充以西晋荀勖《中经新簿》校存书,不过3014卷。唐初撰《隋书·经籍志》,已着录达89666卷。下垂清乾隆时,《四库全书》着录之书为3461种79309卷,存目收录之书为6793种93551卷,两共收书10254种172860卷,几乎涵盖了清乾隆以前,尤其是元代以前的各种主要着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古籍藏量。

  这些古籍从《七略》六分以来,经过魏晋以甲乙丙丁为序的四分和南北朝的七分、五分,而《隋书·经籍志》则明标经史子集的四分。古籍分类,至此底定,而相沿至今未变。在经过不断制作、搜求、典藏、整理的大量古籍中,包容着自然和人文两大内容。古今中外,各门学术,无不纳其中。是以中国古籍可称中华传统文化之总汇,也即时尚所谓国学之所在。质言之,今所谓国学,即经史子集之学而已。君若不信,试举国学任何一种着述,能越经史子集之范围者几稀!

  二保护古籍珍惜遗产

  中国古籍如此浩繁,从竹木简书到宋元善本,以至一般古籍,都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作为中华子孙应有继承与保护的责任,而不能坐视其被损坏与弃置。但现实生活中由于缺乏保护理念与应有的修复措施,以致造成某些蠹食鼠啮的惨状,令人心痛。当前的重任就是保护好古籍。保护古籍主要有三条渠道。

  其一是原生性保护。古籍随着岁月的移动,或为自然的不可避免的损伤,或因人为的摧残,以致造成残缺破损。因此原有的古籍就需要加以保护,主要是改善庋藏条件和修补残损。中国对藏书,历来注重保护,特别是私人藏书,更为藏家所珍视。从汉代开始,就用竹制小箱子——箧,分类置放图书。东汉以后,进入纸书时代,用黄檗染纸防蠹。魏晋时,曹曾筑石窟藏书。隋炀帝虽多为后世訾议,但他分三类抄存副本,使得大量古籍得以完整保存。明人范钦筑天一阁为藏书所,亦为人所熟知。他更制定了许多防火、防蠹、防潮、防散失等保护措施。时至今日,随着科技发达,若干防护设备日臻完善。尤其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籍修复技术,代代相传,技艺日精,许多残破古籍经过修补、垫衬、描画,妙手回春,恢复原貌,保存散失,这对古籍无异是进行生命的抢救。大部分读书人对原生性保护尤为注意,北齐颜之推在《家训》中曾说:“借人典籍,皆需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或有狼藉几案,分散部帙,多为童稚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实为累德”。近年来,国家图书馆定期在各地举办全国范围的修补培训班,有意识地培养古籍修补专业人才,实为延续古籍生命的善举。

  其二是再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的手段,历史上是传抄、刻印,而当代则是再造。在雕板印刷发明以前,主要靠书手受雇传抄。雕板时代为阅读方便,配补不足,或恢复散失,也有单册抄写的。如西晋文学家左思的《三都赋》成,“豪贵之家竞相抄写,洛阳为之纸贵”。1924年,在新疆鄯善出土晋人手抄的《三国志》残卷,上有《虞翻传》和《张温传》,共80行1090字,惜原卷已流入日本。正因抄书日渐普遍,社会上出现佣书的专门行业。有些藏书家在所藏毁损后,又大量抄存,形成大规模的再生行为。如元初王应麟家,藏书万卷,毁于兵火,其子王世昌重加抄纂,终得恢复原貌。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藏书家参与和推行刻书活动,不仅刻自己的着作,更多的是刻印重要古籍。有的藏书家更提出刻印珍本秘籍,明末清初的藏书家曹溶所撰《流通古书约》中就希望有财力的藏书家将未刊布的古人着作,“寿之枣梨,始小本,讫巨编,渐次恢廓四方,必有闻风接响,以表彰散佚为身任者”。晚清的张之洞在《书目答问》后专附《劝刻书说》一文云:“且刻书者,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之困蒙,亦利济之先务,积善之雅谈也。”清代学者的大量刻书为中国古籍的再造、增量起了重要作用。当前国家图书馆的古籍再造工程,则是在更精细完美的情况下,对古籍进行再生性扩量保护,对充实馆藏,普及传统文化,产生极大影响。

  其三,加强流通,开拓流通。流通是书籍的重要功能之一,文字载体如无流通,则失去传播和传递的历史作用。古籍的流通,历来靠两种途径,一是读书人之间通过借抄交换,有无相通。明末藏书家李如一就持“天下好书,当与天下读书人共之”的观点,所以他“每得一秘书遗册,必贻书相闻,有所求借,则朝发而夕至”。许多大藏书家都愿接待学者进楼抄书,明末黄宗羲在天一阁大量抄书而自名其藏书楼为“抄书堂”。《流通古书约》中还提出了在流通中保存古书的主张,他主张藏书家“各就观目录,标其所缺者”,“视其所属门类同,时代先后同,卷帙多寡同,约定有无相易”,也可以将己有人无之书“精工善写,校对无误,一二月间,各齑所抄互换”。另一途径是通过市场。古籍进入市场始于汉,着名哲学家王充家贫,就靠在书肆读书而成大学者。图书市场到明清时代已基本形成,如明代在北京、苏州、杭州等地,都有专门的书市,有一定的行市及价格标准。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称:“本视其抄刻,抄视其讹正,刻视其精粗,纸视其美恶,装视其工拙,印视其初终,缓急视其用,远近视其代,又视其方。合此七者,参伍而错综之书之直之等定矣。”清代的慈恩寺、琉璃厂都是北京的书市,许多学者为便于求书,多僦居附近。琉璃厂书市,至今不废。这种流通使图书得以流传,广泛应用,实质上等于为古籍扩量和保护。近年旧书业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让古籍走上拍卖市场,使古籍成为商品,客观上对古籍有保护作用。而我国若干大馆,馆藏古籍复本较多,如《史记》有一二十套,《四库全书》有数套,若能通过市场调剂,则各缺藏馆得以充实而知所珍惜,大馆也可以调剂书款,增补所缺。两赢之势,何乐不为?

  三了解和研究古籍是古籍发展的前景

  无论是原生性,还是再生性的保护,都应属维护行为而非创意行为。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古籍不受损伤的阶段。我们应对古籍基本情况有所了解,进而全面研究,使古籍能更完美,更便于使用。历来除官方的整理研究外,藏书家和学者都在妥善保护古籍的基础上,对古籍的内涵和外延各方面均有所研究。如宋代的宋绶、宋敏求父子,对于搜求典藏的古籍,“日夕校勘”,以聚子孙雠对经籍为乐事,他们研究完善古籍的成就:一是着意校书,家多善本;二是收集散失,编选书籍;三是着书立说,再创新籍;四是总评得失,建言整理,对古籍的完善做了重要贡献。清代学者对此有更显着而巨大的贡献,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清代学者都对古籍进行过丰富完美等创意性工程。他们在研究古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校勘、版本、目录、考证等专学。这四学构成清学的四大支柱,为乾嘉朴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了古籍的质与量,至今文史学者犹受其惠。在完善内涵之外,他们又做了大量的外延工作,对多种古籍撰写了注、补、表、谱、考证等新着。如一些知名学者为二十四史增补了史志目录,使中国自汉至明连缀成贯通的图书目录,这是图书文化中罕见之举。因此清人着作成为了解和研究古籍的门径,清末张之洞与诸生讨论读书不必畏难之事说:

  读书一事,古难今易,无论何门学问,国朝先正皆有极精之书。前人是者,证明之;误者,辨析之;难考者,考出之(参校、旁证);不可见之书采集之。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一分瑕瑜而列朝书去其十之八九矣。且诸公最好着为后人省精力之书:一搜补(或从群书中搜出,或补完,或缀缉),一校订(讹脱同异),一考证(据本书、据注、据他书),一谱录(提要及纪元、地理各种表谱)。此皆积毕生之精力踵曩代之成书而后成者。故同此一书,古人十年方通者今人三年可矣。(《鞧轩语·语学》)

  这对我们准备进而了解、研究古籍是很好的启发。当前,我们从事古籍工作的同行,有不少朋友已经登堂入室,结有丰硕成果。我曾读过他们有关古籍的着作,不仅对古籍领域的研究做出贡献,扩大了藏书量,也是对古籍行业从业人员的一种示范和激励。因此,我提出两点建议,与同行们商榷:

  一是古籍从业人员不能停留在单纯保护上,而应进一步了解古籍、研究古籍,不仅保护好古籍,而且发掘其蕴藏,为传统文化提供研究依据和创造古籍新着,为古籍扩量尽力。

  二是清人校读整理古书和创作古籍新着,可以说是空前的,他们的成果为后人大大地减负。所以我认为,“读古书当读清人有关着作”,把清人的研究成果作为我们进修的阶梯,是十分必要的。

  (文/来新夏)

  注: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09年第3期“专文”栏目

责任编辑:余小雨
国学沙龙
贵阳孔学堂举行祭孔诞活动
贵阳孔子学堂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64周...【详细
听“红楼人物趣谈”有感
在周六阳光明媚的清晨,漫步在花溪湿...【详细
· 博雅群《论语·公冶长第五》学记
· 记录·朝拜孔子的老人们
· 贵阳孔学堂举行祭孔诞2564周年活动
筑城培训
党员干部培训
教师学生培训
企业职工培训
妇女群众培训
窗口人员培训
广大市民培训
大社区
     中华文化研修园
     阳明大讲坛
     文化社区(中国区)
     文化社区(亚洲区)
     文化社区(欧洲区)
互动空间
        征文投稿
        网络调查
        微发布
        意见箱
关于贵阳孔学堂 投稿分享 留言建议 网站声明 学术刊物 视频中心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