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研修交流
经典活动
其他
讲座
研修交流
经典活动
其他
《大学》与人格修养
时 间:8月23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欧阳祯人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孔子儒家思想的六大主要功能
时 间:8月22日(周六)10:00——12:0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汤恩佳
香港孔教学院院长、世界儒商联合会会长
体悟逍遥之境—《庄子》寓言解读
时 间:8月16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孙敏强
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着名吟诵专家
时 间:8月15日(周六)14:00——16:0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徐健顺
中央文史馆书画理论委员会委员
中华文化与生态文明论坛
时 间:7月10日、11日14:00—17:00(已结束)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
端午节专题文艺演出
时 间:6月2日(周一)13:30—16:30
报名时间:2014年5月27日——30日(上午:09:30—12:00 下午:13:00——16:30)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单位、团体报名
包粽子体验活动
时 间:6月2日(周一)13:00—16:00
报名时间:2014年5月27日——30日(上午:09:30—12:00 下午:13:00——16:30)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单位、团体报名)
道德经说什么
时 间:4月27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免费索票(已结束)
主讲人:何士光
二O一四"中华婚礼"新人征集
报名时间:2014年5月12日起—8月20日止
报名地点:贵阳贵阳孔学堂管理处社会发展科
外国理事成员考察参观贵阳贵阳孔学堂
时 间:2013年7月
活动意义:感受中国深厚文化底蕴
贵阳成人礼
时 间:5月4日(周日)09:50——11:00
活动地点:贵阳孔学堂礼仪广场
《贵阳市国学教育读本》吟诵培训班
时 间:4月12日(周六)09:50——11:00
活动地点:明伦堂

孔子展览馆开馆仪式
时 间:2014年7月10日
地 址:贵阳市花溪区董家堰贵阳贵阳孔学堂孔子展览馆

《贵阳孔学堂品牌价值研究发展规划》合作邀请函
报名时间:2014年5月31日至2014年6月6日
联系地址:贵阳市花溪区董家堰贵阳贵阳孔学堂管理处
贵阳成人礼
时 间:5月4日(周日)09:50——11:00
活动意义:贵阳孔学堂礼仪广场
情暖重阳·孝满筑城
时 间:013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
活动意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圆梦当感恩圆梦当自强
时 间:7月19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郑传楼
贵州省农委机关党委副书记
“太和清音”张峰古琴赏析
时 间:7月18日(周六)09:00——11:0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张峰
中国琴会理事
“大本”与“达道”
时 间:7月12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俞荣根
当代中国法学名家
活生生的生活儒学
时 间:7月11日(周六)09:00——11:0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黄玉顺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中华文化与生态文明论坛
时 间:7月10日、11日14:00—17:00(已结束)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
端午节专题文艺演出
时 间:6月2日(周一)13:30—16:30
报名时间:2014年5月27日——30日(上午:09:30—12:00 下午:13:00——16:30)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单位、团体报名
包粽子体验活动
时 间:6月2日(周一)13:00—16:00
报名时间:2014年5月27日——30日(上午:09:30—12:00 下午:13:00——16:30)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单位、团体报名)
道德经说什么
时 间:4月27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免费索票(已结束)
主讲人:何士光
二O一四"中华婚礼"新人征集
报名时间:2014年5月12日起—8月20日止
报名地点:贵阳贵阳孔学堂管理处社会发展科
外国理事成员考察参观贵阳贵阳孔学堂
时 间:2013年7月
活动意义:感受中国深厚文化底蕴
贵阳成人礼
时 间:5月4日(周日)09:50——11:00
活动地点:贵阳孔学堂礼仪广场
《贵阳市国学教育读本》吟诵培训班
时 间:4月12日(周六)09:50——11:00
活动地点:明伦堂

孔子展览馆开馆仪式
时 间:2014年7月10日
地 址:贵阳市花溪区董家堰贵阳贵阳孔学堂孔子展览馆

《贵阳孔学堂品牌价值研究发展规划》合作邀请函
报名时间:2014年5月31日至2014年6月6日
联系地址:贵阳市花溪区董家堰贵阳贵阳孔学堂管理处
贵阳成人礼
时 间:5月4日(周日)09:50——11:00
活动意义:贵阳孔学堂礼仪广场
情暖重阳·孝满筑城
时 间:013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
活动意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您当前的位置 : 多彩贵州网  >  贵阳孔学堂网站  >  修国学  >  明伦国学  >  国学动态
汉代文化生态的不同面
2016-04-08 10:45 来源:光明日报

  四川渠县赵家村汉阙

  西汉长信宫灯

  汉代的文化生态不是一时之功,而是累朝积淀而成的。东汉着名史家班固曾总结西汉的文化生态为:“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从汉武帝到汉平帝,百余年形成的浓郁的文风和学风,政府起到了推动功用。本文作者对于汉代文化生态正反两面的考述,或许能让我们“以史为鉴”。

  “五经”:汉代的大众读物

  “五经”成为汉代的普及读本,与“四书”是明清两朝的普及读本一个原理,因为科举和仕途的需要。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不仅仅是国家人才的成长道路,还是穷门小户的希望之光和生活出路,底层人家的孩子,通过苦读书,就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汉代还没有科举考试,是察举制,也就是推荐制。汉武帝时期的推荐标准是,“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常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推荐对象是“有好文学”,指读书出众的。汉代,文学一词比今天含意厚实,有写作的一面,但更多指读书,且能从中读出学问的。政审标准是“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发现这样的人才后,“令相长丞”(县令、侯相、县长、县丞)要上报给“二千石”。“二千石”是以级别工资代指郡守及诸王相。“二千石”考察通过后,要带着考生及具体的推荐者赴京城长安,到太常处报到。太常是九卿之首,掌管国家礼仪、宗律、天地祭祀,还分管文化教育。入门太常后,经过一年的预科学习,结业时严格考试,读通一经以上(一艺指一经,汉代六艺指诗书礼易春秋,再加上乐经),“补文学掌故缺”。文学和掌故均是官职,也相当于资格学位,“文学”是学官,“掌故”是史官。学业突出的直选为郎中,汉代的官职中,带“中”字的都是“中央机关干部”。“太常籍奏”,指进入国管后备干部序列。“既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中特别突出的,直接奏报皇上,告示天下。这是汉代选拔人才的机制,同时还有退出机制,“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连一本经都读不通的,劝退,再递补另选。汉代读书讲究读通读透。“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汉代的公务员有读书风气,因为书读好了可以仕进。公孙弘是汉武帝时的丞相,也是《春秋》研究专家,还是人才选拔和退出机制的顶层设计者。

  汉代的文化生态不是一时之功,而是累朝积淀而成的。汉武帝在国家人才选拔主渠道外,还设置有更高层面的学术机构,设置博士官,相当于今天的社会科学院。博士官招研究生,“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博士弟子不是一般的研究生,要精通“五经”的。“复其身”是很高的待遇,一般官员都享受不到,终生免税赋。武帝之后,汉昭帝“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之”,汉宣帝“增倍之”,是二百人。汉元帝时增为一千人,而且“能通一经者皆复”,通一经,就可以终生免税赋。到了汉成帝时期,“增弟子员三千人”。读通一门经,就可以光耀门第,还可以终身免税赋,这对普通人家是多么具体的诱惑和鼓励。

  我们今天读到的“五经”,是经由汉代“抢救文化遗产”重新整理的,整理工作难度极大,因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几乎毁绝了民间存书,仅有《易》因“民卜之用”侥幸逃过劫难。更致命的是,项羽攻入咸阳城燃烧了三个月的那场火,使皇宫的“国家藏本”荡然无存。所谓的整理工作,是依靠老读书人的“文化记忆”,说白了就是背书而得。后来在孔子老宅夹墙里发现了部分善本,但也由此有了经学的“新旧”之争。

  汉代的经学研究,守着“夫子不以空言说经”的方法,下踏实的笨功夫,“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诗》以正言,义之用也; 《礼》以明体,明者着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汉书·艺文志》)。汉代经学研究最大的亮点是允许各抒己见,也允许各持己见,形成了多家学派,“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凡《诗》六家,四百一十六卷”“凡《礼》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汉书·艺文志》)。汉代的经学研究,是中国文化的旷世功德,是在废墟之上重整旗鼓,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和再出发。

  班固对西汉文化生态是这么总结的:“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汉平帝年号——引者注),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从汉武帝到汉平帝,百余年形成的浓郁的文风和学风,在于“禄利之路然也”,是政府的禄和利起的推动功用。如今倡导“全民阅读”,是天大的好事,但全民阅读仅仅倡导是不够的,形成踏实的读书风气,还需要政府跟进实际的作为。

  董仲舒的一次历险

  公元前135年,发生了两场火灾,火情不太大,但起火的地方要紧,“(建元)六年春二月乙未,辽东高庙灾。夏四月壬子,高园便殿火,上素服五日”。汉高祖刘邦山崩后,朝廷颁令,各郡国均建庙以纪念,这些庙统称高庙。高园指刘邦的陵园长陵,便殿不是主殿,相当于贵宾休息室。两次火灾后,武帝刘彻素服五日。中国的皇帝以年号纪元自汉武帝开始,在位54年,用了11个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建元六年是执政的第六个年头,这一年刘彻22岁。

  刘彻16岁即位,执政的前两个纪元内天灾连连,28岁之前的汉武帝,坐皇位比坐针毡还难受——

  “(建元)三年春,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黄河泛滥,人吃人。

  “四年夏,有风赤如血。六月,旱。”汉代版的沙尘暴。大旱。

  “秋八月,有星孛于东方,长竟天。”彗星出现东方天空,拖着长尾巴,直至天边。

  “元光二年,春,单于入塞。”匈奴犯边境。

  “三年春,河水徙,从顿丘东南流入渤海。”黄河改道。

  “夏五月,河水决濮阳,泛郡十六。”黄河泛滥。

  “四年夏四月,陨霜杀草。”孟夏飞雪,庄稼遭殃。

  “五月,地震。”天灾,地震。

  “五年,秋七月,大风拔木。”天灾,飓风。

  “八月,螟。”大面积虫灾。

  “六年夏,大旱,蝗。”蝗灾。

  “秋,匈奴盗边。冬,匈奴入上谷,杀略吏民。”匈奴犯边境。上谷,今北京地区。

  公元前134年,武帝在全国诏征高端文化人才,当年的话叫“贤良文学”,和今天的“德艺双馨”差不多,但“贤良文学”不是荣誉称号,有实际待遇,还是皇帝的文化顾问,要以书面形式回答皇帝的不时垂问。“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着之于篇,朕亲览焉。”“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于是,就有了汉武帝与董仲舒着名的“天人三策”答对。

  汉武帝提问的均不是一时之策,而着眼于求解国家兴亡,长治久安之道。比如,“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其号,未烛厥理。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谷登,德润四海,泽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董仲舒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他的成名作,先后以三篇“对策”主要阐述了四个观点:一、“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中国人纪元,每年的一月叫“正月”,也是得于“王道之端”的起因。二、尊尚儒学,以接通因秦朝而断裂的中国文脉。三、“兴太学,置明师”,给国家养人才;改革干部选拔制度,以能任职,“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四、提出“天人感应”说。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不仅被汉武帝赞誉,也入史家法眼,全文收录《汉书·董仲舒传》。后来董仲舒把其中的“天人感应”论点单列成文,写成《灾异记》,而支撑论点的论据,就是公元前135年发生的那两场火灾。但这个文章犯了皇颜,汉武帝大怒,先降死罪,后又下诏特赦,再之后,董仲舒回到河北衡水老家,“以修学着书为事”。汉武帝刘彻是大帝,对饱学的人内心尊敬,有了问题,仍派专人不远千里去征求意见,“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

  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3年)七月,长安城里下了场冰雹,汉武帝派一个叫鲍敞的人去请教董仲舒,此事记载于《西京杂记》里:“雹何物也,何气而生之。”“阴气胁阳气,天地之气,阴阳相半,和气周回,朝夕不息。阳德用事,则和气皆阳,建巳之月是也。故谓之正阳之月。阴德用事,则和气皆阴,建亥之月是也。故谓之正阴之月。十月阴虽用事,而阴不孤立,此月纯阴。疑於无阳,故谓之阳月。诗人所谓‘日月阳止’者也。四月阳虽用事,而阳不独存,此月纯阳,疑於无阴,故亦谓之阴月。自十月以后,阳气始生於地下,渐冉流散,故言息也。阴气转收,故言消也。日夜滋生,遂至四月纯阳用事。自四月以后,阴气始生於天下,渐冉流散,故云息也。阳气转收,故言消也。日夜滋生,遂至十月纯阴用事。二月八月,阴阳正等,无多少也。以此推移,无有差慝,运动抑扬,更相动薄,则熏蒿蒸,而风雨云雾,雷电雪雹生焉。气上薄为雨,不薄为雾,风其噫也,云其气也。雷其相击之声也,电其相击之光也。二气之初蒸也,若有若无,若实若虚,若方若圆,攒聚相合,其体稍重,故雨乘虚而坠。风多则合速,故雨大而疏。风少则合迟,故雨细而密。其寒月则雨凝於上,体尚轻微,而因风相袭,故成雪焉。寒有高下,上暖下寒,则上合为大雨,下凝为冰,霰雪是也。雹霰之至也,阴气暴上,雨则凝结成雹焉。太平之世,则风不鸣条,开甲散萌而已。雨不破块,润叶津茎而已。雷不惊人,号令启发而已。电不眩目,宣示光耀而已。雾不寒望,浸淫被洎而已。雪不封条,凌殄毒害而已。云则五色而为庆,三色而成矞。露则结味而成甘,结润而成膏。此圣人之在上,则阴阳和气雨时也。政多纰缪,则阴阳不调风发屋,雨溢河,雪至牛目,电杀驴马,此皆阴阳相荡而为祲沴之妖也。”

  翻译成现代汉语。鲍敞问:“冰雹是什么东西?是什么气生成的?”董仲舒答:“冰雹是阴气胁迫阳气形成的。天地间的气,阴阳各占一半,二者和合,轮回运行。农历四月是正阳之月,阳气主导。十月是正阴之月,阴气主导。二月和八月阴阳二气势均力敌,相互激荡,‘运动抑扬,更相动薄’。风雨云雾雷电雪雹就这样产生了。气向上升腾为雨,向下笼罩为雾。风是呼出的气,云是气雾。雷是阴阳气相搏发生的声音,电是相互撞击闪烁的火光。阴阳二气开始蒸腾的时候,若有若无,若实若虚,若方若圆。二气凝结,攒聚相合,达到一定重量,就形成雨降落下来。寒冷的月份,雨滴初凝的时候,还轻还小,被风吹袭,飘散为雪。冰雹是雪珠一类的东西,阴气突兀上升,才会形成雹灾。(如果)太平盛世,刮风不会使树枝噼啪乱响,使种子开壳植物萌芽而已。下雨不会击破土壤,滋润植物的叶和茎而已。雷声不惊怵恐怖,发号令使人启发而已。闪电不刺眼,宣示光耀而已。雾不妨碍远望,使大地沉浸在水汽里而已。雪不压迫树枝,消灭毒物害虫而已。云呈五彩祥瑞。露珠味甘,滋润肥沃土地。这是因为圣人治理国家,阴阳和谐相合。(如果)政治腐败,阴阳失和,风破房屋,暴雨冲破河湖泛滥成灾,大雪塞堵牛眼,闪电冰雹砸死驴马。此为阴阳二气相互激荡带来的不祥妖气。”

  汉武帝执政的前12年历经坎坷,是历险,因为历险,才有了大汉的盛世。董仲舒直言获罪,也是历险,书生意气散尽后,成就一代大儒。这一对君臣,在历险中各自的人性都得到了弘扬和进步。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是具体的。

  “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大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九月经立”。《公羊传解诂》里的这句话,交代了孔子作《春秋》的背景。端门即国之正门,孔子秉周天子之命,以120诸侯国史料为基础撰成。今天的史家讲战国时期约为120个国家,也来自这句话。称“约为120个诸侯国”,是不敢肯定子夏等人有没有疏漏。

  《春秋》一万八千言,以鲁国12位君主为编年序,覆盖120个诸侯国。董仲舒概括《春秋》的价值有两句话:“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天端,正王公之位,万民之所欲,下明得失,起贤才,以待后圣”“理往事,正是非”。

  《春秋》笔法有两个要点:

  记衰世之事。孔子记衰世,《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36位君王被杀,其中君不君,臣不臣的症结在哪里?52个国家亡其国,一个好端端的国家,是怎么走向下坡路,甚至灭亡的?中国以前的历史有两个功能,一是“以史制君”“君史两立”,而且有硬性规定,当朝君王不能审看史官记录的历史。史是用来制约君王的,天子为一国之君,是老大,当朝没有人管得了。以史记之,把他说的话和做的事记录下来,留待后人点评。再就是启迪后来者,以古为鉴。在古人的认识里,史就是历史,是国家的经历。称史官为太史。到了唐朝,李世民改“史官”制度为“史馆”制度,“以史制君”调整为“以史鉴今”,历史不再由一位史官撰写,而是集体创作。领班大臣“总知其务”,重要的还有一点,“书成进御”,皇帝要知道历史是怎么落笔的。李世民是“皇帝不能做当朝历史读者”这一史书传统的终结者。

  《春秋》记录“所见,所闻,所传闻”。“所见”,指孔子亲身经历的年代,“所闻”,听亲历者讲述的年代,“所传闻”,凭资料解读的年代,相当于今天说的当代、近代、古代。“于所见,微其辞;于所闻,痛其祸;于传闻,杀其恩”。“微其辞”,是委婉地提出批评。“痛其祸”是直言不讳,并且加入感情判断。“杀其恩”,因为年代久远了,用事实说话,不因感情用事。

  中国旧的史书,给人开窍,也给人大的方向感。中国的历史研究,在汉代实现了第一个高峰,仅《春秋》这部书,“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汉书·艺文志》)。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这部书的卓越见识以及研究方法,对今天的历史研究而言,仍属凤毛麟角。

  脏唐臭汉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贾蓉自晒家风里的淫失之行,“从古至今,连汉朝和唐朝,人还说脏唐臭汉,何况咱们这宗人家。谁家没有风流事,别讨我说出来。连那边大老爷这么利害,琏叔还和那小姨娘不干净呢。凤婶子那样刚强,瑞叔还想他的账。哪一件瞒了我!”《红楼梦》讲“脏唐臭汉”,指的是朝廷及权贵人物的“淫失之行”。

  我列举大汉雄风腋下的几桩“汉臭”:

  “(汉惠帝)四年冬十月壬寅,立皇后张氏。”(《汉书·惠帝纪》)“太后立帝姊鲁元公主女为皇后。”(《汉书·高后纪》)两句史话指的是同一件事,汉惠帝刘盈娶的是外甥女。刘盈的胞姐鲁元公主,下嫁赵王张敖,生女张嫣,吕后做主,把外孙女嫁给儿子。

  “孝武陈皇后,长公主嫖女也。”(《汉书·外戚传》)汉武帝刘彻的首位皇后陈阿娇,是长公主刘嫖的女儿,刘嫖是汉文帝女儿,汉景帝胞姐,武帝刘彻的亲姑姑,封馆陶公主,下嫁堂邑侯陈午,生女乳名阿娇(“金屋藏娇”一词即源于此)。刘盈娶外甥女,刘彻娶表妹,均无后。

  “(武)帝姑馆陶公主,号窦太主,堂邑侯陈午尚之。午死,主寡居,年五十余矣。近幸董偃。……出则执辔,入则侍内。”(《汉书·东方朔传》)馆陶公主刘嫖豢养董偃,从13岁起,至18岁“圆房”收为内侍,武帝刘彻去看望姑姑兼岳母,称呼董偃叫“主人翁”,今天主人翁一词是人民群众,在汉朝专指长公主的“小鲜肉”。“后数岁,窦太主卒,与董君会葬于霸陵。”(同上)董偃因舆论压力,30岁郁郁早逝。刘嫖弃丈夫,与董偃合葬,且葬于父皇汉文帝霸陵,属于入祖坟。刘嫖也算敢为天下先的女子。

  “元朔中,偃言齐王内有淫失之行,上拜偃为齐相……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恐效燕王论死,乃自杀。”(《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元朔是汉武帝年号之一,由公元前128年到公元前123年。偃是主父偃,武帝刘彻的大臣,他向武帝告发齐王与胞姐有淫乱行为,并由此出任齐相,到齐赴任后,让人捎话给齐王,说皇上已知奸情。齐王在极度恐惧中自杀。因为此前不久,燕王才因为乱伦被处死。主父偃有政治才华,但人品差,爱告黑状,下场很惨,“乃遂族偃”,被诛杀全族。

  “帝作列肆于后宫,使诸采女贩卖,更相盗窃争斗。帝着商贾服,从之饮宴为乐,又于西园弄狗,着进贤冠,带绶。又驾四驴,帝躬自操辔,驱驰周旋。”(《后汉书·孝灵帝纪》)东汉汉灵帝刘宏是亡国皇帝,也是无耻荒淫衰君,在位21年。12岁即位那一年,即在宦官操盘下发动文化大清洗(党锢之祸),杀捕文化贤臣数千人。刘宏偏好一出“市场经济”的后宫游戏,在后宫建商业一条街,宫女依柜台俏卖,他装扮成商人沿街选购,随兴淫乐。还有更恶劣的,给狗穿上官服,佩上印绶,出入宫殿,“狗官”一词由此而起。他业余时间在后宫搞自驾游,驾四驴车。范晔给刘宏的史评是,“灵帝负乘,委体宦孽。征亡备兆, 《小雅》尽缺”。

  清代学者顾炎武有一名言,“士大夫无耻,是谓国耻”,用今天的话来表述,国家重要的公务员无耻,是国耻。

  (作者 穆涛 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美文》杂志常务副主编。文化散文集《先前的风气》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责任编辑:田钰琳
国学沙龙
贵阳孔学堂举行祭孔诞活动
贵阳孔子学堂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64周...【详细
听“红楼人物趣谈”有感
在周六阳光明媚的清晨,漫步在花溪湿...【详细
·博雅群《论语·公冶长第五》学记
·记录·朝拜孔子的老人们
·贵阳孔学堂举行祭孔诞2564周年活动
筑城培训
党员干部培训
教师学生培训
企业职工培训
妇女群众培训
窗口人员培训
广大市民培训
大社区
     中华文化研修园
     阳明大讲坛
     文化社区(中国区)
     文化社区(亚洲区)
     文化社区(欧洲区)
互动空间
        征文投稿
        网络调查
        微发布
        意见箱
关于贵阳孔学堂 投稿分享 留言建议 网站声明 学术刊物 视频中心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