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研修交流
经典活动
其他
讲座
研修交流
经典活动
其他
《大学》与人格修养
时 间:8月23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欧阳祯人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孔子儒家思想的六大主要功能
时 间:8月22日(周六)10:00——12:0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汤恩佳
香港孔教学院院长、世界儒商联合会会长
体悟逍遥之境—《庄子》寓言解读
时 间:8月16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孙敏强
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着名吟诵专家
时 间:8月15日(周六)14:00——16:0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徐健顺
中央文史馆书画理论委员会委员
中华文化与生态文明论坛
时 间:7月10日、11日14:00—17:00(已结束)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
端午节专题文艺演出
时 间:6月2日(周一)13:30—16:30
报名时间:2014年5月27日——30日(上午:09:30—12:00 下午:13:00——16:30)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单位、团体报名
包粽子体验活动
时 间:6月2日(周一)13:00—16:00
报名时间:2014年5月27日——30日(上午:09:30—12:00 下午:13:00——16:30)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单位、团体报名)
道德经说什么
时 间:4月27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免费索票(已结束)
主讲人:何士光
二O一四"中华婚礼"新人征集
报名时间:2014年5月12日起—8月20日止
报名地点:贵阳贵阳孔学堂管理处社会发展科
外国理事成员考察参观贵阳贵阳孔学堂
时 间:2013年7月
活动意义:感受中国深厚文化底蕴
贵阳成人礼
时 间:5月4日(周日)09:50——11:00
活动地点:贵阳孔学堂礼仪广场
《贵阳市国学教育读本》吟诵培训班
时 间:4月12日(周六)09:50——11:00
活动地点:明伦堂

孔子展览馆开馆仪式
时 间:2014年7月10日
地 址:贵阳市花溪区董家堰贵阳贵阳孔学堂孔子展览馆

《贵阳孔学堂品牌价值研究发展规划》合作邀请函
报名时间:2014年5月31日至2014年6月6日
联系地址:贵阳市花溪区董家堰贵阳贵阳孔学堂管理处
贵阳成人礼
时 间:5月4日(周日)09:50——11:00
活动意义:贵阳孔学堂礼仪广场
情暖重阳·孝满筑城
时 间:013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
活动意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圆梦当感恩圆梦当自强
时 间:7月19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郑传楼
贵州省农委机关党委副书记
“太和清音”张峰古琴赏析
时 间:7月18日(周六)09:00——11:0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张峰
中国琴会理事
“大本”与“达道”
时 间:7月12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俞荣根
当代中国法学名家
活生生的生活儒学
时 间:7月11日(周六)09:00——11:0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黄玉顺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中华文化与生态文明论坛
时 间:7月10日、11日14:00—17:00(已结束)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
端午节专题文艺演出
时 间:6月2日(周一)13:30—16:30
报名时间:2014年5月27日——30日(上午:09:30—12:00 下午:13:00——16:30)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单位、团体报名
包粽子体验活动
时 间:6月2日(周一)13:00—16:00
报名时间:2014年5月27日——30日(上午:09:30—12:00 下午:13:00——16:30)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单位、团体报名)
道德经说什么
时 间:4月27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免费索票(已结束)
主讲人:何士光
二O一四"中华婚礼"新人征集
报名时间:2014年5月12日起—8月20日止
报名地点:贵阳贵阳孔学堂管理处社会发展科
外国理事成员考察参观贵阳贵阳孔学堂
时 间:2013年7月
活动意义:感受中国深厚文化底蕴
贵阳成人礼
时 间:5月4日(周日)09:50——11:00
活动地点:贵阳孔学堂礼仪广场
《贵阳市国学教育读本》吟诵培训班
时 间:4月12日(周六)09:50——11:00
活动地点:明伦堂

孔子展览馆开馆仪式
时 间:2014年7月10日
地 址:贵阳市花溪区董家堰贵阳贵阳孔学堂孔子展览馆

《贵阳孔学堂品牌价值研究发展规划》合作邀请函
报名时间:2014年5月31日至2014年6月6日
联系地址:贵阳市花溪区董家堰贵阳贵阳孔学堂管理处
贵阳成人礼
时 间:5月4日(周日)09:50——11:00
活动意义:贵阳孔学堂礼仪广场
情暖重阳·孝满筑城
时 间:013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
活动意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您当前的位置 : 多彩贵州网  >  贵阳孔学堂网站  >  修国学  >  明伦国学  >  国学论着
萧萐父论道家传统:山中隐士还是思想异端?
2017-01-09 15:08 来源:凤凰网综合

  图片来源:网络

  一、道家·史官·隐者

  道家,论其起源,似可概括地表述为出于史官的文化背景而基于隐者的社会实践,前者指其思想理论渊源,后者指其依存的社会基础。

  此在史志中似已言之凿凿。如《史记·老子列传》云:“老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同书《张汤传》又谓“老子为柱下史”,《庄子·天道》又称“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盖周室史官兼管图籍文献。故《汉志·诸子略》称:“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所谓“盖出于史官”,乃概指之词,非仅实指老聃作为道家创始人曾作过周守藏史,而且泛指道家思想的重心乃渊源于对以往“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的研究和总结。而《史记·老子列传》又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着书。于是老子乃着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隐君子也”。此所谓“以自隐无名为务”的“隐君子”,非仅实指老聃见周之衰而自隐去或庄周拒楚威王之聘而宁愿“曳尾于涂中”等具体史实,且泛指一部分古代士人自愿或被迫从统治层的政治斗争漩涡中跳出来,成为在野者,他们既具有博古通今的历史教养,又与现实权力斗争保持一定距离,因而有可能深观社会矛盾运动,冷静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同时,他们退隐在野,贵己养生,不慕荣利,乃至傲视王侯,因而有可能较多地接触社会现实,了解民间疾苦,关心生产科学,乃至成为时代忧患意识、社会批判意识的承担者,或“以德抗权”、“以道抑尊”的代表人物。这类隐者代表人物,在《论语》里已成批出现。既有批评、讽刺孔子的长沮、桀溺、石门晨门、荷蒉者、荷蓧丈人、楚狂接舆等;也有孔子所称道的许多“逸民”,如较早的伯夷、叔齐,同时代的虞仲、夷逸、柳下惠、朱张、少连、蘧伯玉等。对蘧伯玉,孔子赞扬说:“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对虞仲、夷逸,孔子赞扬他们“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说他们隐居不仕而放言高论,处身清高,废退合乎权变之道。战国时,齐国有位陈仲,义不食兄禄,逃隐於陵,为人灌园,号“於陵仲子”。被称为“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于诸侯” ,但知名度很高。孟、荀都对他有所评论,也是当时隐者之一。这类隐者,正是道家产生和依存的社会基础。老聃、老莱子、杨朱、子华子、列子、庄周,以及《庄子》书中听记北昏瞀人、南郭子綦等等道家人物,乃是这类隐者中的思想代表。

  早期隐者发展为道家思想群,再发展为稷下学者群,日益充分而明晰地体现出道家的思想特征。稷下学宫虽为齐国君所设,集中反映了战国诸侯的养士之风;但游于稷下的学者群中,有不少人崇信道家思想,所谓“稷下先生喜议政事”、“不任职而论国事” ,但他们始终恪守隐者风范,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诎于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 ,他们的议政,是“不治而议论”,只是“各着书言治乱之事” ,并不希图进入政治权力结构,反而力求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因而能够表现某种“以德抗权”、“以道抑尊”的精神,并对现实政治保持一定的独立不阿的批判态度。诸如,颜斶以“士贵于王”的气概面折齐宣王的故事,鲁仲连为国立功而拒绝封赏、逃隐海上的故事,田巴在稷下讲学敢于“毁五帝,罪三王,訾五伯,一日而服千人”以及他去世时有三千弟子来送葬的故事,都被传为千古美谈。李白诗中就有一首赞美鲁仲连的名作:“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战国时期在社会变动中涌现的“土”阶层,处于不断沉浮分化之中,或仕或隐,或出或处,或上升为贵族,或下降为庶民,其间界限当难划定,故史籍中常称之为“游士”。而到了秦汉以后相对稳定的封建社会,士人则明显地分化为在朝与在野两大集团,总有一部分士人游离于封建统治集团之外,成为自觉或不自觉的隐者。他们退隐不仕的原因容或不同,或自愿“蝉蜕嚣埃之中,自致寰区之外” ,或被迫“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其退隐后的心态也不一样,有的失意消沉,有的诗酒自娱,有的穷居着书而尚友古人,有的身在江湖而心忧天下,也有个别走“终南捷径”以谋取高官的假隐士,还有所谓“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的说法。但总的说来,隐者或隐士(亦称“处士”、“徵君”、“逸民”、“高士”、“山林隐逸”、“避世之士”、“不宾之士”等),构成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阶层或集团,一种特殊的社会势力。从范晔《后汉书》开始,便在正史中专门增设《逸民列传》,录本朝引起朝廷注意的隐士二十人,其叙论云:“《易》称‘《遯》之时义大矣哉!’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以尧称则天,不屈颍阳之高;武尽美矣,终全孤竹之洁。自兹以降,风流弥繁,长往之轨未殊,而感致之数匪一: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然观其甘心畎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岂必亲鱼鸟、乐林草哉?亦云性分所至而已。”“汉室中微,王莽篡位,士之蕴藉义愤甚矣,是时裂冠毁冕,相携持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光武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旌帛蒲车之所征贲,相望于岩中矣。……群方咸遂,志士怀仁,斯固所谓‘举逸民,天下归心’者乎!”这篇史论,概述了形成隐士集团的社会的、政治的以及心理的因素,并指出了光武帝等笼络这些隐士的政策及其用心。其后,唐修《晋书》、《隋书》,宋修《唐书》直至清修《明史》等,均专设《隐逸列传》,将各朝代着名隐士的事迹载入国史,语多褒扬。私家着作的专史中,更有晋皇甫谧撰《高士传》,录许由以下知名度最高的隐逸之士九十六人,而汉代约占一半。清代高兆又撰有《续高士传》,录魏至明的着名隐士一百四十三人。这些入选的知名隐士中,按其思想倾向,大多数都属于道家或道家所赞美的人物。

  隐者中的道家,以巢父、许由为最高典范。洁身自好,蔑弃荣利,傲视王侯,所谓“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天子所不得臣,诸侯所不得友” ,在政治上不依附、不屈从于权力结构,“羞与卿相等列,至乃抗愤而不顾” ,试图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尊严;在思想上按道家的理想人格和价值尺度来立身处世、讲学议政,并试图以“不治而议论”的特殊方式,影响时代思潮,干预现实政治。战国初已盛传魏文侯师事卜子夏、段干木、田子方的故事,《吕览》、《淮南》等新道家论着特加渲染,如《淮南子·修务训》在论述魏文侯敬重段干木事迹时,借魏文侯之口说出了“段干木光于德,寡人光于势,段干木富于义,寡人富于财。势不若德尊,财不若义高”的论断,并强调段干木等不居官、不受禄,所以他们与魏文侯的关系不是君臣关系而是师友关系。《庄子》提示以“大宗师”去“应帝王”的理想,历代道家颇欣赏“为帝王师”这一特殊的议政方式。诸如,黄石公授书张良,教其为王者师,果助刘邦取天下,后张良又计邀“义不为汉臣”的“商山四皓”傅刘盈,稳定了汉初新政局;隐居胶东、传黄老学的盖公,指点曹参治齐,其所教“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一语,竟成为汉初推行黄老治术的指导方针,并取得文景之治的最佳效益。黄石公、盖公、商山四皓以及张良(以开国重臣而辞三万户之封,愿从赤松子游,自学道家养生术)等,便成为基于隐者的道家所向往的理想人格。退而思其次,不屈于汉光武的严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不愿意“卖论取官”的范缜,隐居茅山而被称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酒中仙李白,虽被帝王礼重而拒绝走“终南捷径”的司马承祯等等,也是道家的理想人物。他们可称作封建时代有意与当权者保持一定距离的自觉的在野派,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道家的风骨和隐士文化的传统。

  道家隐者们的言行和他们在各个文化领域中的创造活动,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与历代庙堂文化相并立或对峙的山林文化传统。“山林”与“庙堂”,在中国文化史上成为一对特殊的范畴。在文学艺术的创作风格、审美情趣等方面,从来有“庙堂文艺”与“山林文艺”之分;在学术思想的理论重心和价值取向上,则有“方外”与“方内”、“任自然”与“重名教”的明显区别;佛教初传人,依靠贵族上层,而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与宫廷佛教立异的“山林佛教” ;道教的发展也有类似情况,与贵族金丹道教相并立的有民间符水道教,宋元以来崛起的“全真道派”与山林隐逸相结合,被称为“有古逸民之遗风” 。当然,山林与庙堂、山林民间文化与庙堂贵族文化,并非截然分离绝缘,而是可以互相流动转化的,乃至在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思想、创作中也表现出这两种文化精神的流动转化。陶渊明在弃官归隐以后,刘禹锡、柳宗元在遭到“八司马冤狱”、“万死投荒”以后,苏轼、杨慎等在被长期流贬以后,由于受到山林民间文化的陶冶,他们的思想、创作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与山林民间文化相联系,还有“布衣”这一奇异的称号,似乎标志着一种特殊的社会身份,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竟被普遍地看作是一种褒称。“布衣”,本指平民俭朴衣着,后转为一般平民之代称,而在具有山林文化自觉的道家隐者口中,则变为一种颇足自傲的尊称。《庄子·山木》中描写庄子以贫自傲,称:“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庄子丝毫不以布衣为耻。至于诸葛亮《出师表》中首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李白《与韩荆州书》中自荐“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等,均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直到龚自珍,仍以“近来不信长安隘,城曲深藏此布衣”的美辞,来赞扬他的好友志士潘咨。他又曾撰《布衣传》一卷,并有诗云“登乙科则亡姓氏,官七品则亡姓氏,夜奠三十九布衣,秋灯忽吐苍虹气”(自注:撰《布衣传》一卷,起康熙迄嘉庆凡三十九人)。

  作为道家思想主要社会基础的布衣——隐者群中,常有一些“学而优却不仕”的各种奇才。他们的动向常引起封建朝廷的密切注意,聪明的统治者采取一些特别手段(如遣使征辟、旌表,以安车蒲轮卑辞礼聘,乃至皇帝亲自拜访等),加以网罗和控制。在封建盛世,“招隐”、“举逸民”或“入山林访隐逸”,成为一项重要的政策措施;而在衰世,不仅统治者无心“招隐”,而且政治腐败,必有大批失意士人遁入山林,从而会增强布衣——隐者群这一特殊的社会势力,乃至改变“山林”与“庙堂”的互补关系和各方面的力量对比。中国历史上每当王朝末叶,政局昏乱,民心解纽,就必然出现上述情况。龚自珍处于“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晚清衰世,他以特有的时代敏感,注意到“山中隐者”这一社会势力的迅速增强,他为此而写了《尊隐》一文,并慨然自许:“少年《尊隐》有高文,猿鹤真堪张一军” ,即二十几岁时所写《尊隐》高文已指出,“猿鹤”即“山中隐者”这一在野势力已足以组成一个方面军。在《尊隐》这篇奇文中,他极为深刻地指出:由于清廷腐败不能广纳人才,反而扼杀人才,“圣智心肝,人功精英,百工魁杰所成,如京师,京师弗受也;非但不受,又裂而磔之”,结果是“百宝咸怨,怨则反其野矣”。于是,形成了“京师”与“山中”的对立。文章又从政治经济实力、精神文化风貌各方面把双方进行对比,结论是:“京师贫”而“四山实矣”,“京师贱”而“山中之势重矣”,“京师之日苦短”而“山中之日长矣”,京师朝士“寡助失亲”而“山中之民,一啸百吟,一呻百问矣”。因而预计不久的将来,“山中之民,有大声音起,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矣”!龚自珍这一大胆的预言,果被十九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变革的大震荡所证实。

  二、道家传统与思想异端

  有正宗而后有异端。在西欧,如恩格斯所论:“一般针对封建制度发出的一切攻击必然首先就是对教会的攻击,而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理论大体上必然同时就是神学异端。”在中国,自秦汉统一,汉承秦制,儒术渐尊,儒法合流,形成了封建法统与学统的正宗以后,道家思想以其被罢黜、受排斥的现实遭遇,更以其固执天道自然、抗议伦理异化的理论趋向,便一直被视为思想异端。秦皇、汉武的雄才大略,百年之中以思想罪兴两次大狱,一诛吕不韦集团,一诛刘安集团,株连镇压大批优秀学者,尤其道家(如“淮南八公”等)遭到严酷打击。但道家并未因此而偃旗息鼓,相反地,历代道家学者仍然以与封建正宗相对立的异端身份,倔强地从事于学术、文化的创造活动和批判活动,不断地取得许多重要成果,尤其在发展科学、文艺和哲学思辨方面作出了超迈儒家的独特贡献,从而形成了我国历史上别树一帜的道家文化传统。

  两汉时期,封建皇权缘饰儒术,依靠大批酷吏和循吏交织成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网罗与思想网罗,在大批儒林博士“曲学阿世”、奔竞利禄、“天下学士靡然向风”的情况下,班固承认“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又余年,传业者浸盛,枝叶繁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顾炎武判为“汉自孝武表彰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 。而当时独有身受腐刑的司马迁,卖卜为生的严君平,投阁几死的扬雄,“废退穷居”的王充等,这些卓立不苟的道家学者,正因为他们被斥为异端而他们也慨然以异端自居,故能在各自从事的学术领域奋力创造,取得辉煌成就。仅以王充为例,他在儒林博士们“高论白虎,深言日食”的气氛中,勇于举起“疾虚妄”的批判旗帜,自觉地“依道家”立论,“伐孔子之说” ,“奋其笔端以与圣贤相轧” ,为《论衡》,趣以正虚妄,审乡背,怀疑之论,分析百端,有所擿发,不避孔氏”!乾隆帝愤斥为“背经离道”,“已犯非圣无法之诛” 。而章太炎则衷心赞美王充:“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至于今,亦未有能逮者也!”

  魏晋时期,当朝名士所宣扬的玄学正宗,莫不主张“以儒融道”,故坚持“圣人体无”、“孔优于老”,强调“名教”“礼制”的首要意义。而固执道家思想的在野名士,笑傲山林,则主张“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乃至直斥“六经为芜秽,仁义为臭腐” ,如嵇康、阮籍等则不可逃避地被斥为异端。玄学名士钟会向朝廷告发嵇康:“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嵇康竟因此而被杀。嵇、阮等原本贵族,但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走上了思想异端的道路,拒绝与当权者合作,而求友于当时着名隐士孙登,真心向往“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情养寿”的隐士生活。虽未实现,却留下了奇妙的憧憬。这一时期,近似嵇、阮坚持道家思路的异端学者尚有不少,诸如,“清操自然”、征聘不就的杨泉(吴会稽处士,着有《物理论》、《太玄经》等,发展了道家传统的气论),盛倡无君论的鲍敬言(被葛洪尊称为鲍生,其系统的无君思想,与阮籍、陶潜等相呼应),隐居着论、驳斥报应的戴逵(东晋处士,着名艺术家,着有《释疑论》等,存《弘明集》中),不惧围剿、坚持神灭的范缜(梁时处士,以“布衣穷贱之人”自居,着《神灭论》,坚持道家的自然观、形神观以驳斥佛教),等等,大都在当时的学术前沿和整个思想文化战线上能够开拓创新,作出贡献。

  隋唐时期,在儒学正宗的统摄之下。佛、道两家均有发展。唐太宗虽然宣布:“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但是唐王朝实行了三教平衡的宽松政策,道家思想得以因缘道教的兴盛而流行一时。唐王朝尊宠道教,崇道之风席卷朝野,信道术仙成为时髦,一些道士因走“终南捷径”而得官爵,成为皇权的附着物。但真心坚持道家思想风骨的士人,或自甘隐退,或总被排斥,他们中间出现了不少优秀学者、诗人、科学家,例如:赵蕤、孙思邈、成玄英、李荃、王玄览、刘蜕、李白、孟浩然、元结、罗隐、皮日休、陆龟蒙、谭峭等等,他们的着作幸得保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各有其独特的贡献。他们中的一些人虽非全属道家思想,但其批判锋芒却显示了明朗的异端性格。

  宋元明时期,理学正宗居于统治地位,儒家关于伦理异化的说教,被强化到“人死于理,其谁怜之”的地步;而科举考试制的普遍化,更以严密的“文网世法”禁锢和毒化着整个知识界。但在当时,除了理学正宗、庙堂文化之外,异端学术、山林文化仍有较大的发展。例如,两宋之际的郑樵,隐居夹潆山中三十年,着书一千卷,其中《通志》二百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宋元之际的马端临,放弃举业,隐居不仕,着《文献通考》三百多卷,并批判流行的“欺天之学”与“欺人之学”。郑、马二人是当时最渊博的学者,其所开辟的“通史家风”,远超宋元诸儒,影响尤为深远。又如,宋元之际的邓牧,隐居九涤山,终身不仕,自号“三教外人”,着《伯牙琴》,富有社会批判内容;元末明初的刘基、叶子奇,隐伏民间时分别着《郁离子》、《草木子》等,吸取道家思想而显示出异端性格。明代,在阳明心学的发展、分化和自我否定的潮流中,出现了颜钧、何心隐、李贽等活动于民间的许多思想家。他们大都把阳明心学中昂扬主体自觉的“狂者”意识,发展到对封建纲常名教的权威的否定。他们狂傲不羁,揭露“假人”,呼唤“童心”,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伦理异化的许多言论,虽属时代要求的反映,也有道家思想的渊源。

  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社会震荡,“破块启蒙”的思想异动,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这空前的变局中,学术思想出现了新的整合,活跃于整个中世纪的思想异端,开始蜕化为力图冲决网罗、走出中世纪的新的启蒙意识。这一思想的重新整合和蜕变的过程,是极为复杂的,但先秦子学的复苏,长期被目为异端的《老》、 《庄》、《列》思想的引起重视和重新咀嚼,无疑是一个促进的重要因素。明末清初在时代风涛里涌现出的一大批灿若群星的思想家,大都富于历史教养,有过政治流亡或甘当遗民的生活经历,因而能够顺应时代思潮的动向,远继历史上的异端批判思想,开拓出新的启蒙意识。他们中间,就其思想蜕变与以往道家传统和异端性格的深刻联系而言,傅山可说是一个典型。

  傅山思想的最大特点是自觉地继承道家,鲜明地批判“奴儒”。他明确宣称:“老夫学《庄》、《列》者也。于此间诸仁义事,实羞道之。即强言之,亦不工!”并直斥理学家们“一味板拗”,全是“奴儒”,“后世之奴儒,尊其奴师之说,闭之不能解,结之不能觿” ,主张坚决扫荡“奴性”、“奴物”,表现了鲜明的启蒙意识。傅山于明亡后自隐岩洞,曾以抗清被逮入狱,不屈,几死;又被康熙强征入朝,峻拒,亦几死;终以“黄冠自放”得脱,遂着道流衣冠,自称“朱衣道人”,行医卖字为生,俨然道家隐者。顾炎武赞之为“萧然物外,自得天机” !傅山的《霜红龛集》及《荀子评》等子学着作,《红罗镜》等通俗传奇,则充分体现了十七世纪中国早期启蒙者的思想锋芒和感情升华。傅山,可说是继承道家传统的思想异端挣脱封建囚缚而转化为早期启蒙者的典型人物。

  中国历史上的异端思想和批判意识的承担者,虽非全出于道家,但确有不少是具有道家思想风骨的隐逸人物。这些人物及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怎样定位?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起过什么历史作用?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文化历程中发挥过什么功能?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何借鉴意义?这些问题似乎值得进一步探索。

  (本文节选自《萧萐父文集》,已获授权,标题为编者所拟)

责任编辑:余小雨
国学沙龙
贵阳孔学堂举行祭孔诞活动
贵阳孔子学堂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64周...【详细
听“红楼人物趣谈”有感
在周六阳光明媚的清晨,漫步在花溪湿...【详细
· 博雅群《论语·公冶长第五》学记
· 记录·朝拜孔子的老人们
· 贵阳孔学堂举行祭孔诞2564周年活动
筑城培训
党员干部培训
教师学生培训
企业职工培训
妇女群众培训
窗口人员培训
广大市民培训
大社区
     中华文化研修园
     阳明大讲坛
     文化社区(中国区)
     文化社区(亚洲区)
     文化社区(欧洲区)
互动空间
        征文投稿
        网络调查
        微发布
        意见箱
关于贵阳孔学堂 投稿分享 留言建议 网站声明 学术刊物 视频中心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