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琵琶古曲《阳春白雪》轻柔响起,中央民族乐团琵琶演奏家于源春的音乐课开始了。虽然课堂现场没有学生,但在直播平台的另一边,却是湖南、贵州、山西、陕西、甘肃、河北、黑龙江、广西、云南等9个省份22所学校的孩子们。这堂音乐课是“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大型扶贫公益活动中的一场,活动将邀请书法、民乐、戏曲、节俗等各领域专家,打造一系列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直播课程。
在央视热播的文化综艺类节目《国家宝藏》让很多人感叹:这才是传统文化课的“正确打开方式”。节目汇集了9家国家级省级重点博物馆的27件文物,邀请明星当国宝守护人,再进入小剧场还原历史场景,演绎国宝的“前世故事”,曾经高冷的历史人物走上舞台变身“弹幕鼻祖”,守护文物的人讲述它的“今生故事”……
伴随着娱乐性综艺的审美疲劳加速到来,文化类节目成为荧屏内容的一股清流。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到热播的《国家宝藏》,诸如此类看似小众式的文化传播,一经推出就受到年轻人热捧的文化综艺类节目,已经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时下荧屏兴起的文化节目和以往讲述历史文化知识的综艺节目相比,在模式、内容以及整体气质上都有所创新,尤其是用脱口秀的方式讲述真实历史,开启了历史文化知识的全新打开方式。数挡文化节目的市场表现也证明了大众对内容的一部分诉求也逐渐倾向于与娱乐真人秀不同的文化类节目,但历史文化节目“阳春白雪”的天然属性,在大众传播层面的局限性仍是行业难题。
从某种程度上说,针对年轻受众的内容输出、接触和打开方式与价值影响同样重要,但打开年轻人群的收视是第一步,这在如今是行业一大难题。年轻人的目光并不容易吸引、聚焦,要向年轻人传授传统文化知识,让他们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并非易事,尤其是在不断更新迭代的受众面前,开启传统文化向青春表达的方式,应该成为一种常态,更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如山东大学博物馆就推出了山大版“国家宝藏”系列活动,用大量翔实的资料和文物展示了齐鲁文化的魅力及学校考古系走过的历程。
学术与娱乐、厚重的史料与酷炫的情景剧、“老古董”与“小鲜肉”,当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会呈现出节目轻体量的内容,无疑契合了当下年轻受众碎片化的收视习惯,传统历史文化知识也通过与大众流行元素的嫁接获得了新生,对受众而言,知识获取不再是严肃沉重、枯燥无味的,反而是随时随地都能愉快进行的。眼下,组织学生走进当地博物馆,领着学生重温校史,微信上盘点各自版本的“国家宝藏”引导学生寻宝……随着《国家宝藏》走红,不少学校也跟着“蹭”了一波热度。
中国人历来就有敬重历史文化的传统,以史为鉴,察往知今,传统文化是最好的“教科书”,传统文化也是最好的“营养剂”。修好传统文化这门“必修课”,才能让年轻学子正确认识我们的道路选择、制度由来。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但是,以前的传统文化都过于高头典章的形式,让受众无法亲近,达不到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
寻找到传授历史文化课的正确“打开方式”,思路开阔,语言活泼生动,论述少迂腐气,观点独到有启发,才能让受众在视听的畅快中感受到思维的乐趣,并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对于年轻人来说,修好历史文化这门“必修课”,独立思考,养成独立人格,才能理性积极地看待今天的现状,也才能体会我们身上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