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报名
  • 最新活动
  • 电子微券
  • 精彩专题
  • 报名须知
[报名须知]

报名方式:
1.微信报名:用户需要在微信搜索“贵阳孔学堂”,或手动输入微信号:gyconfucianism,添加并关注“贵阳孔学堂”微信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讲座报名”即可进入报名系统(适用于高校学生听课修学分及市民网络报名);
2.现场报名:市民可前往贵阳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推广部活动科进行现场报名【详细】

京剧是如何成为戏曲“一哥”的?

2018-07-03 03:35 来源:北京日报

  京剧的形成是有清以来最重要的文化现象。据说,北京大学已故历史系教授、清史专家许大龄曾质问学生:“不懂京戏,怎么搞清史?”推敲许大龄先生此言,大概有两层意思。

  首先,京剧对清代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慈禧太后为例,她文化水平不高,常写便条表达政见,不仅字写得歪七扭八,且错字甚多,被近臣称为“识字而已”。慈禧常年居于深宫中,生活阅历也不丰富,她的治国理念主要来自京剧,从重用曾国藩,到信任李鸿章,都有京剧影响的因素。

  其次,京剧自身的发展体现了清代历史的变迁。直到清代中期,京剧还被视为“乱弹”“杂部”,乾隆更喜欢昆曲,认为京剧中“诲淫诲盗”的内容太多,几次重手治理。可到了清代末期,当初被禁的“水浒戏”居然可入宫演唱,令人诧异:如此惊天逆转,究竟是如何实现的?

  本书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独到而有说服力的梳理。

  在京剧之前,昆曲已在京城流传,大量文人参与创作,甚至还出现了半职业的剧评家。这些剧评家通过撰写《花谱》(介绍剧本与演员,引导观众到场听戏)盈利,但作为文化圈的边缘人,他们内心颇有不甘,所以特别推崇屈原、李白、庄周等非传统意义上的典范人物。这些人物有才华,却不为世所用,只能依照内心的道德尺度来行事,这与剧评家们自身的处境高度契合。

  剧评家试图通过《花谱》让演员们承认其权威地位,可他们无钱与捧戏子的老板们抗衡,所以在他们笔下,这些老板的形象颇为不堪(剧评家们称富人为“老斗”,进而将“老斗”变成“外行”的代称)。

  昆曲能流行,来自江浙商人的支持;随着晋商崛起,秦腔开始走红京城。秦腔音韵简单,却极富感染力,常常是台上引吭,台下众人相和,令清政府极为紧张,遂将当红秦腔艺人悉数轰出北京,严禁各舞台上演秦腔。

  乾隆时,清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所有剧本加以删削,“水浒戏”因有反抗官府内容,尤属严禁。一方面,乾隆对“胡人无百年运”(即游牧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王朝难超百年)深感担忧,希望通过强力手段维持稳定;另一方面,清朝初期统治者担心八旗被“堕落的文化”腐蚀,丧失战斗力,所以严禁旗人看戏,即使百姓看戏,也要慎之又慎。

  为了应对这种高压政策,各剧团采取了规避措施:

  首先,将所有剧本都加上一个“大团圆”式、充满道德教训意味的结尾,但在实际演唱中,并不演出它们。所以戏剧很少演出全本,多是单折。

  其次,将秦腔改造成“西皮”,融入到昆曲中,再加上其他地方戏剧,形成了门类齐全、包罗万象的京剧。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秋天,以庆祝乾隆帝八旬寿辰为名,四大徽班进京,经过针对性处理、洁化的京剧终于被清廷认可。

  1840年后,清廷内忧外患不断,特别是太平天国战争,让清廷财赋重地江南一片萧条。为稳定北方,清政府主动调整,不断邀请民间艺人入宫演唱,从而在民间引发持续轰动,人们争看皇帝、太后看过的戏。慈禧太后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忠义戏”,甚至包括曾被严禁的“水浒戏”。她的如意算盘是:引入洋枪洋炮后,清政府已不担心普通人对抗官府,而“水浒戏”夸张的情节、血腥的场面,对观众有很强的吸引力,人们在寻求刺激的同时,剧本中的“忠义”主题会潜移默化产生影响。

  通过持续支持,京剧深入人们日常生活中。当时北方民众虽对清政府腐败、无能也深感不满,却受惑于“大义”“天理”等,较少主动反抗。直到南方革命形势如火如荼,北方大多数地区仍在观望中。慈禧太后成功的背后,是以集体悲剧为代价的。文化与政治之间必然相互影响,但这个影响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互动的机制是什么,如何进行评估,能给后人以怎样的启迪……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对历史细节进行深入还原,而《文化中的政治》一书在此用功颇巨,令人叹为观止。

作者:郭安瑞

编辑:余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