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报名
  • 最新活动
  • 电子微券
  • 精彩专题
  • 报名须知
[报名须知]

报名方式:
1.微信报名:用户需要在微信搜索“贵阳孔学堂”,或手动输入微信号:gyconfucianism,添加并关注“贵阳孔学堂”微信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讲座报名”即可进入报名系统(适用于高校学生听课修学分及市民网络报名);
2.现场报名:市民可前往贵阳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推广部活动科进行现场报名【详细】

《楼兰书法史》撰写始末 :楼兰需要一部书法史

2018-07-12 11:11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任小平临吐鲁番文书

  记得在2000年前后,我就准备动手写有关楼兰、吐鲁番和敦煌的关于简牍文书和写经文书方面的书法学术研究文章,一言以蔽之,我要把我的研究放在“西北三学” (指楼兰、吐鲁番、敦煌三方面)书法史的撰写上,其中不乏筑基夯土的铺垫过程,也就是说,做到有的放矢之后,便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于是, 2008年我在《书法导报》上发表了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古楼兰木简·纸文书史论》,是关于楼兰简牍和纸文书的一篇概括性很强的文章。尽管有些稚嫩,却申我雅怀,那是从书法学的角度去研究楼兰、审视楼兰的一篇文章,也可说是研究楼兰书法史自兹开端。

  2009年我撰写的《吐鲁番文书史论》荣获“全国第八届书学研讨会”三等奖,同时,也因这篇文章的获奖使我光荣地加入中国书协,不仅受到中国书协的奖励还受到新疆书协的表彰。为此,我备受鼓舞、勤奋努力、焚膏继晷,又写了一些相关文章,参加了多次重要的研讨会。同时,通过研讨会也得到了向其他专家师友学习的机会,以此补己之短。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可说是我当时的心情写照。

  2013年,关于敦煌写经的论文《敦煌写经文书史论》入选“中国书法·中原书法论坛” (河南省书协主办),同时拙文入编《中国书法·中原书法论坛论文集》,通过以上三篇文章,细心的同仁不难看出端倪:我对“西北三学”书法史的研究已确立了专题性、目的性、方向性的研究和主攻方向,同时,我也坚定了信念:无论多么困难多么坎坷多么忙碌,我一定要把《楼兰书法史》《吐鲁番书法史》《敦煌书法史》在最近几年写成刊印出来。

  我并非书法专业科班出身,亦非在学术环境下从事书法史研究,无奈才疏学浅,资料短缺,困难可想而知。记得我在《楼兰书法史》序言里如斯写道:

  “……这部书法史酝酿有年,很煎熬人,有时忙于生计还在想这件事,出差到某地,还在想此地是不是有我写作要用的东西?晨起、午睡、夜眠,此事总是萦绕脑际。人要过得充实有意义,能干好一两件事就不错了。时光荏苒,岁月无情。在我青年时期想的事转眼已到知天命之年,还没有写讫,才思如泥泞中之牛,千呼万唤不出来,跟我的慵懒、浅陋有很大关系!……”

  “……跑乌鲁木齐、吐鲁番、巴州博物馆,去鄯善(当然也去过敦煌)等地,蒐集资料,集腋成裘;查资料,记笔记,这几乎成了我业余生活的一部分……”

  当时,我从事建筑业,主管项目,十分繁忙,可我忙里偷闲、挤时间、改稿子,一度血压上升,心律不齐,多亏了夫人把家务几乎全部包揽在身,稿子写好后,出版又是问题,经费、书号、销售一系列问题摆在面前。书法学术一类的书非同姜戎的《狼图腾》一卖上千万册,因而,甘苦自知,辛酸自咽自尝。说真的,写书撰文纯粹是一种责任和爱好,初衷不是为了得“兰亭奖” ,更不是为得奖而写作,当然,能不能被社会和读者认可只能是后面的事了。

  2014年,此书终于付梓,印刷了2000册,我做了一些零售,主要是面向学校图书馆和一些文化场所,当然与同行交流、送亲朋好友也用掉了一些,第一版稀里糊涂也就所剩无几了。

  第二版是应巴州博物馆同仁之约,我又在原版的基础上重新校订并增加了一些新内容。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章节没有大的调整,仍是八章;框架上也没有大的改变,只是对错别字进行订正。有些新增的内容是在第一版出版后,近年又有所发现另行撰写的新的内容,仅对第一版补充丰赡一下而已。

  同时,在第一版出版后,我恳请毛万宝、李庶民、胡湛、李长钰诸先生对此书进行了全面而中肯的点评。诸位专家的肺腑之言,对我有很大启发,常言道“旁观者清” 。直到现在,我仍在对此书进行削缺和勘误,其目的是力求将这本书写得更好一些。

  楼兰自公元4世纪(有一说是6世纪)消亡以后,留下残垣和荒废的“三间房”遗址、佛塔遗址,沉寂千年之后,终于在19世纪被外国探险家斯文·赫定和中国着名罗布人向导奥尔得克发现,才得以昭示天下。在楼兰古城发现的大批文物,残纸文书和简牍一大部分被劫掠海外,继斯文·赫定、斯坦因之后,日本橘瑞超又劫走文书40余件,其中就有着名的“李柏文书” 。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黄文弼先生随“西北科学考察团”去西北考察,这些文物才得以保护禁挖。现如今的楼兰古城遗迹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继成立了不少以“楼兰”命名的学术单位, “楼兰学”遂成为国际显学。

  面对汉代、魏晋前凉时期的简牍文书,我陷入沉思:如何将挖掘出来的有价值的文史资料系统化,将那些支离破碎的文明碎片变成闪闪发光的瑰宝,将那些残简断片变成书法学有用的黄金资料,使那些不能串联一体的断代史料能一以贯之,这些才是我们生逢盛世的炎黄子孙应该做的。

  北宋张载有至理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若能做到张载话语中的一部分,也算我没有虚度光阴而蹉跎岁月。

  对于历史遗留的史料,要独具慧眼区分,要有所鉴别,要以逻辑思维的方式将史料进行选用辑入,要用史的语言去述说、去讲楼兰书法的流变过程,这是我研究的第一要务。

  由于长期生活在南疆,也由于长期浸淫于西域史的撰写和整理中,我不知不觉对新疆情有独钟。如果说羊肉串、烤馕、手抓肉是新疆的风味,那么,透过我的文字是否亦能从中嗅到一种别样的“新疆味儿” ?果如其然的话,我想这是自然养成的,是新疆独特的地域环境造就的。大漠胡杨、无边无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辽阔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风光无限的伊犁河谷,无不造就了我的书写个性和情操。我的研究全是西域风光对我胸襟陶冶之结果。如果同道朋友能从我的文章中感悟到这小小的一点迥异,也算是我的学术个性吧。

任小平临吐鲁番砖志

作者:

编辑:余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