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报名
  • 最新活动
  • 电子微券
  • 精彩专题
  • 报名须知
[报名须知]

报名方式:
1.微信报名:用户需要在微信搜索“贵阳孔学堂”,或手动输入微信号:gyconfucianism,添加并关注“贵阳孔学堂”微信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讲座报名”即可进入报名系统(适用于高校学生听课修学分及市民网络报名);
2.现场报名:市民可前往贵阳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推广部活动科进行现场报名【详细】

唐朝人的家风家训:士族名门最看重这些品质

2018-07-12 08:12 来源:光明网

  唐代是中古士族社会由盛而衰的关键时期,士族名门的家风、家训和家法对新旧士族的兴衰有着重要意义。唐朝宰相崔佑甫云:“能君之德,靖人于教化,教化之兴,始于家庭,延于邦国,事之体大。”显然,传统社会的家庭教化包括家风、家训、家法,它们在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不仅关乎家庭之兴衰,也影响着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

  家训、家风、家法与士族的兴衰

  陈寅恪先生认为所谓士族“实以家学及礼法等标异于其他诸姓”;“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魏晋隋唐时期,士族之家普遍重视家风、家训、礼法和家法,注重传承家学教育子弟,逐步形成所谓“雅有家风,政事规为”的名门士族(《授大理卿李垧黔中宣慰使制》)。“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新唐书·柳公绰传》),成为社会共识。颜之推在开皇末作《颜氏家训》,开启世家大族重视编撰家训的风气。唐代士人编撰家训的风气很盛,如王方庆作《王氏训诫》,柳玭作《戒子孙》等,唐太宗作《帝范》也可视作帝王之家的家训。

  唐代名门士族家风的形成和延续,离不开优秀的家训、严明的家法。开元中宰相韩休以“家训子侄至严”着称。穆宁“居家严,事寡姊恭甚”,他“家法清严”,其子赞、质等“兄弟奉指使,笞责如僮仆,赞最孝谨”。贞元间,“言家法者,尚韩、穆二门”,有“士大夫言家法者,以穆氏为高”的说法(《旧唐书·穆宁传》)。又博陵崔邠,其父倕,“三世一爨,当时言治家者推其法”(《新唐书·崔邠传》),他兄弟四人进士及第,一人位至宰相,“邠、郾、郸凡为礼部五,吏部再,唐兴无有也”。宣宗闻而叹曰:“郸一门孝友,可为士族法。”因题曰:“德星堂。”中晚唐时期,京兆柳子温家法严明,“以礼法自持”,专门和苦药丸,让子弟公绰等在夜间学习时含之,提神醒脑,“以资勤苦”(《南部新书》卷丁)。在这种教育下成长的柳公绰“性谨重,动循礼法”,“理家甚严,子弟克禀诫训”。后来,牛僧孺赞叹柳仲郢良好的家教:“非积习名教,安能及此!”因此,史称“言家法者,世称柳氏”(《旧唐书·柳公绰传》)。

  家训内容与家风、家法的形成

  唐代家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开启了中国古代“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大一统的隋唐王朝采取了削弱士族势力的策略,“以文取士”,富贵、财产不再恒久,“读书便是随身宝,高官卿相在朝廷”,以诗书传家,求取功名的观念,成为士人的最高追求。杜甫作《宗武生日》,劝勉儿子:“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韩愈劝诫子弟:“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他还强调人生来贤愚相近,“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的天壤之别,关键在于是否读诗书。元稹训诫子侄,“吾家世俭贫,先人遗训,常恐置产怠子孙,故家无樵苏之地”,激励子孙勤勉学习,通过“佩服《诗》《书》,以求荣达”,而且要“千万努力,无弃斯须”。苦读诗书是贫寒子弟通向富贵最有效的途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神话在唐宋成为现实。王安石便劝勉子孙,“读书不破费,读书利万倍”,“男儿不读诗书”,“恰似园中肥地草”。

敦煌出土的《太公家教》写本

  唐代家训总体以“忠孝”教育为主。唐太宗也说:“百行之本,要道惟孝。”《太公家教》云:“事君尽忠,事父尽孝。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孝子事父,晨省暮参。”以韵文的形式,简明扼要地将《孝经》中有关忠孝思想进行概述,方便子弟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践行,养成合乎礼法的行为举止。很多士族把“忠孝”作为家训的核心内容。穆宁撰家令训诸子曰:“君子之事亲,养志为大。”要求赞等四子,“播礼乐,务忠孝,正名器,导人伦”。柳玭《家训》云:“讲论家法,立身以孝悌为基,以恭默为本,以畏怯为务,以勤俭为法。”忠孝与勤俭在家训中经常相提并论,如“夫名门右族,莫不由祖考忠孝勤俭以成立之”。

  唐代家训对子弟的各种劝诫中还比较重视勤奋、节俭等作风的养成和坚守。唐太宗作《帝范》,训诫太子“奢俭由人,安危在己”,希望太子力行节俭,做个明君。唐代科场竞争激烈,士人勤奋程度往往决定个人成败。韩愈劝诫子弟:“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个人勤奋与否,将来就意味着公卿与奴仆之别。《太公家教》对勤劳和勤学做了形象总结:“勤耕之人,必丰谷食;勤学之人,必居官职……勤是无价之宝,学是明月神珠。”以家法严明着称的穆宁也要求子弟“惟惠施之车,仲舒之帷,苏秦之锥,三物毕具”,其家也因此而名闻当世。

  唐代家训还重视谦虚礼让等美德。朱仁轨《诲子弟言》云:“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这是中国人谦让的经典阐释,一个人谦让一生,其实损失不了多少,反而养成了优良品格,受人尊重。唐代家训将礼让、谦让作为立身、修养之根本。《太公家教》云:“立身之本,义让为先……与人共食,慎莫先尝……路逢尊者,侧立路旁……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欲立其身,先立于人;己欲达人,先达于人……谦是百行之本。”此书用朴素的语言汇集了有关谦让、礼让的前贤锦句、谚语格言,旨在说明与人交往、为人处世的根本在于相互礼让、谦让,取人所长,在成就自己之前,先成就别人,把机会让给别人,退一步海阔天空。此外,倡导“礼尚往来”等待人原则也是唐代家训教育的重要内容。《太公家教》讲:“风流儒雅,礼尚往来……得人一牛,还人一马。往而不来,非成礼也。”

  家风、家训和家学决定子弟的学风与成败

  家风、家训和家学就是现在经常讲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至关重要。如《太公家教》所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玉投渥,不污其色。近佞者谄,近偷者贼;近愚者痴,近贤者德。”家庭环境与风气的好坏,对儿童习惯和品行的养成非常重要,甚至从根本上决定了子弟教育的成败,这也是孟母三迁的原因所在,唐代的很多例子也能说明这一问题。如中唐吴丹“生四五岁弄泥沙时,所作戏辄像道家法事,八九岁弄笔砚时,所出言辄类《诗》家篇章,不自知其然,盖宿习儒、玄之业明矣。弱冠喜道书,奉真箓……”(白居易:《故饶州刺史吴府君神道碑铭并序》)。吴丹从小玩沙,竟然可以仿照道教法事堆道场,说明所住环境道教气氛浓郁,以致弱冠之后,一度修习道家,好在后来苦读《诗经》,并考中进士,功成名就。再如前揭柳公绰一家人才辈出,与柳氏家法严明,学风良好,并世代相传有很大关系。

  在传统社会,士族之家优秀的家风是子弟接受良好家教的有效保证。如元稹的母亲出身“五姓婚姻”的荥阳郑氏,以家风严明着称。郑氏为少女时,就“事父母以孝闻”,嫁到元氏之后,“以丰洁家祀,传为贻燕之训”,二十五年间,“专用训诫,除去鞭扑”;“常以正辞气诫诸子孙,诸子孙其心愧耻”(白居易:《唐河南元府君夫人荥阳郑氏墓志铭》)。元稹因其优秀的母教,并传习了外祖父家良好的家法,从而成为唐代名相和文学名家。

《颜氏家训》

  家学传统和渊源对子弟成才的影响尤为明显。如颜氏一门自魏晋以来不仅以世儒着称,而且多出书法家,有颜腾之、炳之、勤礼、真卿等许多名家,这应该与颜氏家族的子弟自幼就注重书法蒙训有密切关系。这使其家年幼就擅长书法的人很多。如颜勤礼“幼而朗悟,识量宏远,工于篆籀,尤精诂训”;又颜惟贞“仁孝友悌,少孤,育舅殷仲容氏,蒙教笔法”,以书法精湛,“判入高等”,“学精百氏,艺绝六书”。大书法家颜真卿亦出自是家,他“早孤,蒙伯父臮、允南亲自教诲”。颜真卿成为着名书法家应该与他自幼就接受“尤工文翰”的伯父的启蒙有很大关系。另一位大书法家欧阳询之子欧阳通,“少孤,母徐氏教其父书”,“慕名甚锐,昼夜精力无倦,遂亚于询”(《旧唐书·欧阳询传》)。相反,许多缺乏书法家传的子弟,往往是“有知其门,不知其奥”,即便是家长“广求名书,以教其子,察其所入,便遣习之”,其结果仍多“不能遂”(张文瓘:《六体书论》)。

  总之,一个家族的兴衰,与良好的家风、家训,以及严格的家法有很大关系。正如柳玼所云:“夫名门右族,莫不由祖考忠孝勤俭以成立之,莫不由子孙顽率奢傲以覆坠之。”士族之家“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如果世家大族家教不严、家风不正、家训不良,就很容易衰落,所以家风、家训、家教和家法无疑是维护士族门第的重要手段,客观上也为教化社会、繁荣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作者:金滢坤

作者:金滢坤

编辑:余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