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报名
  • 最新活动
  • 电子微券
  • 精彩专题
  • 报名须知
[报名须知]

报名方式:
1.微信报名:用户需要在微信搜索“贵阳孔学堂”,或手动输入微信号:gyconfucianism,添加并关注“贵阳孔学堂”微信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讲座报名”即可进入报名系统(适用于高校学生听课修学分及市民网络报名);
2.现场报名:市民可前往贵阳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推广部活动科进行现场报名【详细】

文艺创新是文化自信的审美之源

2018-08-22 02:26 来源:光明日报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涵之一,而文化自信又是与文艺创新关系非常密切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都将文艺创新问题与文化自信密切联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论述,一直把文化自信作为文艺创新的前提之一。文艺创新是抵制和消除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等弊端的有效手段。文化自信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或抽象的概念,对于一个作家或艺术家来说,就是要以精深博大的中华文化传统为其深厚底蕴,“真体内充”,创造出既有鲜明民族特点、又有个性神采的优秀作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原创力的提升,是作家艺术家创造精品、走向成功的唯一途径,也是我国文艺“高峰”迭起、再创辉煌的关键。原创力的提升,内在于创作主体,而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没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对于原创力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可见对于作家艺术家的原创力提升,文化自信是其根基所在。

  如果将文化自信理解为一个理论命题的话,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它是源头活水,也即由中华民族瑰丽灿烂的文艺经典的宝库及丰富独特的审美意识传统为其基础,以当代的文艺精品及积极高远的审美取向为其活力,以未来为数众多文艺经典的铸就及优异的民族审美生态为其目标,从中华文艺的层面来考虑,文化自信在笔者的臆测中是有着这种历史感的,但它的指向仍在于当下的文艺创作现实。

  我们又会看到,举凡在文艺发展史上占有一席地位、具有创新性成就的作家、艺术家,都有着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强烈自信。而我们的文化自信,正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层出不穷的文艺经典的基础之上。离开这些给国人带来历久弥新的审美享受的文艺经典,文化自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典是文艺创新的果实。在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必然是有超越前人的创新因素在其中的。

  什么是真正的文艺创新?什么样的文艺创新能够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它不仅是具有历史感的,而且是更具有现实感的。文化自信本身就具有强劲的动力、生命力和创造力。作为文化自信的审美之源,文学艺术的创新是使文化自信具有时代动能、审美标志的主要因素。文艺创新最为突出彰显的应是艺术个性,而文化自信却要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传统中汲取,又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息息相关。

  文艺创新对创作主体来说,应该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时代精神,以宽广博大的爱国胸襟与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进行审美感兴,以厚积薄发的原创力进行建构,绝非故作猎奇、胡编乱造,也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建立在深厚的生活基础之上的。真正的文艺创新,很少是主题先行、刻意求取的,而是在直面现实的审美感兴中获得的。遍观中外文艺经典,真正能为当时及其后的人们所挚爱、所推崇的作品,并非局限于狭隘的个人的自然情感,而是由艺术家的个人体验,上升到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与造化自然息息相关的“人类情感”。习近平总书记所批评的“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的创作倾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创新之作的。

  充分发挥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远离跟风抄袭,以其独特的观察世界、把握世界的方式,创造出不同以往的艺术形象,讲好引人入胜的中国故事。艺术创新必须开创出、彰显出艺术家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坚持艺术训练,熟练乃至出神入化地运用本艺术门类的艺术语言,在进行临机的创作过程中臻于艺术化境。仅有创新意图是远远不够的,创作主体必须具有纯熟的艺术表现技巧及对艺术语言的精准运用。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只有创新,才能给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文化自信以文艺创新为动能,文艺创新以文化自信为信念。如是可观二者之关系。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 张晶

编辑:余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