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报名
  • 最新活动
  • 电子微券
  • 精彩专题
  • 报名须知
[报名须知]

报名方式:
1.微信报名:用户需要在微信搜索“贵阳孔学堂”,或手动输入微信号:gyconfucianism,添加并关注“贵阳孔学堂”微信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讲座报名”即可进入报名系统(适用于高校学生听课修学分及市民网络报名);
2.现场报名:市民可前往贵阳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推广部活动科进行现场报名【详细】

读散文集《日子疯长》 领悟生命的要义

2018-08-28 02:32 来源:光明日报
早春时节,有时一早上能捉十几二十条土蚕,用桐叶包来往鸡群里一扔,鸡们抢着争着啄,每每打斗好一阵子。李锤/画选自《日子疯长》

  龚曙光的散文集《日子疯长》(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是一个游子对故乡的一份长存心间的惦记。那里的人、物、事,长长短短,风风雨雨,乃至雁舞鹤翔、鸡鸣狗吠,都在这个世间刻印下自己的痕迹。它们也许不会成为宏大历史的符号,也不曾对世道人心产生什么有意义的影响,但分别以自己的存在,演绎着悲欢离合,显示着人间永恒长存的秘诀。

  对“民间性”的发掘,是作者的自我定位。他在描写自己家族的家教传统时说,真正深入骨髓、刻在心底的,还是一个农民家庭世代承袭、融入血脉的家传。这是一个家庭的传统,也是中国所有普通农民家庭的传统。这便是中国的民间,中国民间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正是依托于这个无比坚实的民间”。千百年来,民间社会形态的形成通常有两个源头,一是庙堂之中的儒家传统的遗落与转化,一是普通人自我的顽强生长。比较而言,前一种源头造就的民间性在当代文学中得到了丰富和经典的表达,譬如《白鹿原》中白嘉轩所代表的乡贤文化,处处显示着儒者朱先生的影响力。朱先生飘然而逝,白鹿原上的家族架构也就轰然坍塌。而对后者民间形态的呈现,迄今似乎还不见有深度的力作。《日子疯长》的出版可说是一种填补空白的标识。梦溪镇上的人物,无论是有着“九条命”的父亲,还是洞悉自己命运而顺应命运的母亲与大姑,以及“失贞”的三婶,那个神龙不见首尾的叫花子和身负绝艺的裁缝栋师傅,他们各有自己的幸运与不幸。但他们都毫不犹疑地按照自己的活法,顽强坚韧地过着自己的日子。虽然贫困,虽然卑微,但无愧于天地,也无愧于自己的生命。

  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应对方式,不是来自书本教育,也不是来自某种力量的耳提面命,而是来自自然的启示。在农耕文明中,人类与自然相依相存。人类与自然交往中学习与积累下的生存智慧,化作基因,沉潜在人类生命的血脉中,制约与引导着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所以,自然是良师,是天道,听之顺之,生命就在辽阔天地之间尽情舒展,忘之逆之,生命就会在分裂与偏执中扭曲。《日子疯长》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梦溪镇上的人们效法自然的生命精神。父亲一生受病魔的纠缠,但跌跌撞撞活到八十多岁了依然健在,他的解释就是“兔子撒腿天天跑,最多能活十几年,乌龟缩在壳里一动不动,却能活上千百岁”;叫花子靠的是抓鱼捉鳖为生,“黑鱼的每个窝里都有公母两条黑鱼,叫花子从来只钓一条,说如果两条都钓了,刚孵出的小黑鱼没大鱼护着,会被青蛙或别的大鱼吃掉”;白鹤是洞庭湖的灵性飞禽,“鸟群选择了谁家的园子筑巢,便不会有任何一只去邻家,哪怕两个园子之间只有一道若有若无的竹篱,鸟儿也不会弄错。”所以,“三婶把白鹤看得很重,绝不许邻家的孩子和大人钻进园子掏鸟蛋,抓雏鸟”。这些描述,展现的是这些小人物身上顽强坚韧的生命力量、留有余地的待人接物方式和重情守义的人格品性。人出自自然,也回归自然,自然就像母体,只要人依循自然的律动,有了怠惰,自然能赋予激发的能量,有了创伤,自然会具有复原的神奇。所以,《日子疯长》中所写到的这些小人物,在自然的浸润中,即使像母亲那样的柔者,一生无争,但在关键时刻,也具有百折不挠的刚性;即使像叫花子那样的弱者,居无片瓦,举目无亲,但其生命却活出了强者的风采,令人尊敬。这就是生命的辩证法,它是自然的精髓,是自然之人与自然之道相互感应而生的血脉,与书本无关,也不是一般人所能进入的境界。

  《日子疯长》不仅写到了梦溪镇人对自然的效法,而且写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三婶家的白鹤迁徙之后不再回来,龚家的老屋场就出事了。这中间有联系吗?也许有,也许没有,没有人能说得清究竟。但梦溪镇人相信有,因为他们相信天人之间是有感应的。正是这份坚信,梦溪镇人凡事都有自己的底线,并且拥有一份不容撼动的认真。栋师傅的父亲,做的衣服夏装不掉色,冬装不板结,名声在外,生意应接不暇,但不论顾客贫富贵贱,每一件衣服都同样讲究和细致。因为他深知手艺人靠手艺吃饭,人家叫你一声师傅,敬的是你的手艺,尊的是你的名声。这是实实在在的民间,也是平凡而闪亮的民间精神,作者对他们的这份认真态度有着由衷的礼赞。

  从这个意义上看,《日子疯长》不仅是一部简约而生动的民间生命野史,而且是一个作家心灵成长的精神秘史。它不仅以自己对效法自然生存状态的独特观察,为当代文学民间性书写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方式,而且以一种平民至上的情感态度,表达一个出身于现代文学研究的经济学人对“五四”新文化精神的致敬。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谭桂林

编辑:余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