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有一项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刻道,乍一看名字,你会不会以为是一项雕刻技艺?9月1日,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非遗周末聚迎来施秉县专场,向现场观众讲述了刻道的历史与文化。
在非遗展演舞台上,歌曲《刻道大歌》和舞蹈《刻道传承》显得格外新颖。原来,“刻道”是苗语译音,为镌刻之意。是流传在贵州省施秉县的地方传统民间文学。
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道贤介绍, “刻道”是在一根木棒上记录了苗族婚仪中的礼数,也是苗族最古老的刻木记事的文字符号。
《刻道》的内容反映和记录了古代苗族“姑舅表婚”的历史轨迹,是一部古老的苗族婚姻史诗,也是苗族社会的“婚姻法典”。
“在古老的苗族婚俗里,有姑妈家女儿和舅舅家儿子成亲的习俗,棒子上雕刻的线条和符号就是婚礼中对‘聘礼’的需求,棒子上一共9格,每一格符号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吴通贤指着手中棒子上刻满的线条和符号向记者介绍到:“这是三百两银子、三百头水牛、三百只鸡、三百幅绣花布……”
据了解,“刻道”产生于苗族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之后的一段历史时期,反映了舅权制下的婚姻状况,被民族学家和民俗学家称为“苗族最古老的婚姻‘活化石'”,在苗族发展史的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