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田钰琳)8月21日,“赏唐代传奇,品黄粱一梦”溪山踏歌行—新国剧《黄粱一梦》在贵阳贵阳孔学堂上演。这部由亚洲最具开创精神的青年编剧、导演黄盈导演的作品,在2011年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首演并连演24场,获得“最中国的参演剧目”的美誉。这是贵阳孔学堂“溪山踏歌行”文化品牌的第三场演出。
“黄粱美梦的故事被误读许久”
新国剧《黄粱一梦》改编自中国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故事讲述的是穷困潦倒的读书人卢生在旅店里偶遇一道士吕翁。在等待店主蒸煮“黍饭”时,卢生向道士讲人生的种种不如意,于是道士给了他一个枕头。卢生在枕头上睡着,梦里卢生得到了金榜题名、加官进爵,也经历了官场争斗、小人陷害。最后梦中惊醒,发现原来是梦一场,而店家的“黍饭”还未煮熟。
“黄粱美梦这个典故,通常被父母用来教育孩子要脚踏实地,切忌白日梦。但这其实是对这个故事原着的误读。”导演黄盈说道。在《黄粱一梦》的最初创作阶段,剧组参考了汤显祖、蒲松龄等名家的版本,但最终选定了唐朝沈既济的原始文本。“通过研究原始文本,我们发现这个故事的立意并不消极。作者沈既济经历过大起大落、官宦沉浮,他写这出戏是为了引起世人反思什么才是人生的幸福。而人生的幸福每个人的定义都有所不同,正如每个人看戏的角度也有所不同。”
“没有某一剧种的限定,而是传统元素的巧妙混搭”
贵阳孔学堂阳明大讲堂的舞台上,一位身着现代西服的老者拿着平板电脑读着唐代传奇《枕中记》,一场“黄粱梦”开始上演。忽暗忽明的灯光、静谧悠远的三弦声、纸灯上的书法挥毫营造了传统写意式的古典氛围;抑扬顿挫的京昆腔、大棒撑起的刺绣华服、飘逸灵动的水袖功夫展现了中国传统戏剧的精致与优美;还有用电饭煲现场熬制的黄米饭、古代卢生与现代老者在鱼缸前的互动,层层叠叠的时空映照古今,如梦如幻如真。“这部戏虽然很短,却又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许多中国传统元素杂糅一起非常好看。”爱好戏剧的谢先生观看后告诉记者。
“创作中,我们没有限定只用某一种剧种,例如我们用了评弹的曲子,但采用的是京昆腔的唱法。这是希望将多种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根据情节和舞台表现进行混搭,为演出营造一种独特的观影感。”黄盈说。
《黄粱一梦》曾在法国、德国、新加坡等地上演,被称为“最简单的故事,最直接的方式,最东方的思想,最中国的手法”。“在法国首演之前,翻译人员说要做好外国人看不懂的准备。但上演后反响很好,这说明了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国,对世界都是有价值的。”
“新国剧的探索是为让传统文化与当代人重新连接起来”
《黄粱一梦》以“新国剧”自称。国剧,并非中国传统戏剧的某一剧种。它来源于19世纪20年代,留美回国的余上沅、赵太侔、闻一多、熊佛西、张嘉铸等人发起的“国剧运动”。当时为了区别于西洋戏曲,余上沅提出了“中国人用中国的材料去演给中国人看的中国戏。而什么是“新”,导演黄盈说“新在不仅是进行纯粹美学上的建构或戏剧技法的革新,更多的是缘于对文化现状的体认与力行。”
“我记得有位年轻人看完戏后告诉我,他不太能读懂字幕上的古文,只能靠下面的英文翻译来理解古文意思。”面对当代年轻人与传统文化之间越来越大的沟壑,黄盈说“现代的中国人已经离来祖宗的东西太远了,许多传统的东西对我们来说也是新的。做这出戏就是希望能从传统中挑出好的东西与现代人重新连接。”
黄米饭熟了,卢生的美梦结束了,这出戏也在贵阳孔学堂落下帷幕。戏后,剧组把戏中烹制好的黄米饭分享给现场观众。观众田女士说道:“第一次看戏居然有饭吃,还是在贵阳孔学堂吃着老祖宗做的饭。”每到一处演戏,剧组都会将煮好的黄米饭与现场观众分享。“我希望这是一出有味道的戏,虽然戏结束了,但传统文化的味道能一直传承下去。”
据悉,贵阳贵阳孔学堂“溪山踏歌行”系列传统文化活动是贵阳贵阳孔学堂打造的又一传统文化品牌,旨在以市民朋友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5月15日举办了该活动的首场演出《周云蓬传统诗词音乐会》,6月25日举行了第二场演出:《欢庆·巫娜贵阳贵阳孔学堂传统声乐演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