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记者 田钰琳 余小雨)11月25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光明日报社和贵阳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主办的2016年贵阳孔学堂冬季论辩大会在贵阳孔学堂举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兼古籍所所长舒大刚,江苏师范大学重点研究基地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延斌及贵州省阳明学学会会长王晓昕就“传统家训是否还适用于现代家庭的问题”展开激烈讨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姚新中作主持。
陈延斌:传统家训在今天依然不过时

中国家庭里,传统家训起到了维护家庭稳定,教化子弟成人成才的作用,其本质在于伦理的教化和人格的培养。从内容上看,家训主要包括:一是治家,即怎样调整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二是教子,教训子弟;三是处世,即怎样处理邻里乡亲、上下级关系。这三个方面在现代生活中,依然是今人需要去处理和面对的。而传统家风家训能为今人起到一个示范和训导的作用。
王晓昕:传统家训根本在于读书治学

传统家训中最根本的内容是读书治学。明朝心学大家王阳明曾在家信中多次强调“立志”,即“立一个主因,立一个天理”,不能只为求官求财而读书。因此王阳明提倡身心之学(即良知学)和记诵之学、文卷之学(科举考试)要兼顾。这也正是传统家训所提倡的,读书治学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境界和修养,守住本性。这对于当今读书只为高回报高收益的功利思想具有警示作用。
舒大刚:传统家训指引我们找寻文化之根

中国社会出现了诸如富二代拼爹,官二代坑爹,星二代黑爹等社会问题,归根结底是家教出了问题。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家庭教育,例如四川巴蜀史上汉代“三世三公”、“四世三公”,唐代一门父子三文豪,明代一家两宰相的成功家庭案例,正是得益于良好的家教家风。而良好的家风家训是一种向善的引导,让我们随时保持温良恭俭让的态度;是一座桥梁,让我们走进国学经典的大门;更是一种方向的指引,让我们追根溯源,找到自己的文化之根。

辩论会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姚新中作总结发言。他说,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传统传统家庭在形式和内涵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传统家训曾被抛弃、被谴责、被批评为不适用于现代家庭生活,而通过今天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传统家训对现代家庭,无论是对个人修身养性,或立志,或待人接物,或修身齐家仍有巨大借鉴意义和传承价值。而如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家训,则是我们需要继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