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研修交流
经典活动
其他
讲座
研修交流
经典活动
其他
《大学》与人格修养
时 间:8月23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欧阳祯人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孔子儒家思想的六大主要功能
时 间:8月22日(周六)10:00——12:0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汤恩佳
香港孔教学院院长、世界儒商联合会会长
体悟逍遥之境—《庄子》寓言解读
时 间:8月16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孙敏强
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着名吟诵专家
时 间:8月15日(周六)14:00——16:0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徐健顺
中央文史馆书画理论委员会委员
中华文化与生态文明论坛
时 间:7月10日、11日14:00—17:00(已结束)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
端午节专题文艺演出
时 间:6月2日(周一)13:30—16:30
报名时间:2014年5月27日——30日(上午:09:30—12:00 下午:13:00——16:30)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单位、团体报名
包粽子体验活动
时 间:6月2日(周一)13:00—16:00
报名时间:2014年5月27日——30日(上午:09:30—12:00 下午:13:00——16:30)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单位、团体报名)
道德经说什么
时 间:4月27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免费索票(已结束)
主讲人:何士光
二O一四"中华婚礼"新人征集
报名时间:2014年5月12日起—8月20日止
报名地点:贵阳贵阳孔学堂管理处社会发展科
外国理事成员考察参观贵阳贵阳孔学堂
时 间:2013年7月
活动意义:感受中国深厚文化底蕴
贵阳成人礼
时 间:5月4日(周日)09:50——11:00
活动地点:贵阳孔学堂礼仪广场
《贵阳市国学教育读本》吟诵培训班
时 间:4月12日(周六)09:50——11:00
活动地点:明伦堂

孔子展览馆开馆仪式
时 间:2014年7月10日
地 址:贵阳市花溪区董家堰贵阳贵阳孔学堂孔子展览馆

《贵阳孔学堂品牌价值研究发展规划》合作邀请函
报名时间:2014年5月31日至2014年6月6日
联系地址:贵阳市花溪区董家堰贵阳贵阳孔学堂管理处
贵阳成人礼
时 间:5月4日(周日)09:50——11:00
活动意义:贵阳孔学堂礼仪广场
情暖重阳·孝满筑城
时 间:013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
活动意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圆梦当感恩圆梦当自强
时 间:7月19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郑传楼
贵州省农委机关党委副书记
“太和清音”张峰古琴赏析
时 间:7月18日(周六)09:00——11:0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张峰
中国琴会理事
“大本”与“达道”
时 间:7月12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俞荣根
当代中国法学名家
活生生的生活儒学
时 间:7月11日(周六)09:00——11:00
票 价:网络报名
地 点:贵阳孔学堂 主讲人: 黄玉顺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中华文化与生态文明论坛
时 间:7月10日、11日14:00—17:00(已结束)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
端午节专题文艺演出
时 间:6月2日(周一)13:30—16:30
报名时间:2014年5月27日——30日(上午:09:30—12:00 下午:13:00——16:30)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单位、团体报名
包粽子体验活动
时 间:6月2日(周一)13:00—16:00
报名时间:2014年5月27日——30日(上午:09:30—12:00 下午:13:00——16:30)
报名电话:0851——3617687 0851——3613818(单位、团体报名)
道德经说什么
时 间:4月27日(周日)09:30——11:30
票 价:免费索票(已结束)
主讲人:何士光
二O一四"中华婚礼"新人征集
报名时间:2014年5月12日起—8月20日止
报名地点:贵阳贵阳孔学堂管理处社会发展科
外国理事成员考察参观贵阳贵阳孔学堂
时 间:2013年7月
活动意义:感受中国深厚文化底蕴
贵阳成人礼
时 间:5月4日(周日)09:50——11:00
活动地点:贵阳孔学堂礼仪广场
《贵阳市国学教育读本》吟诵培训班
时 间:4月12日(周六)09:50——11:00
活动地点:明伦堂

孔子展览馆开馆仪式
时 间:2014年7月10日
地 址:贵阳市花溪区董家堰贵阳贵阳孔学堂孔子展览馆

《贵阳孔学堂品牌价值研究发展规划》合作邀请函
报名时间:2014年5月31日至2014年6月6日
联系地址:贵阳市花溪区董家堰贵阳贵阳孔学堂管理处
贵阳成人礼
时 间:5月4日(周日)09:50——11:00
活动意义:贵阳孔学堂礼仪广场
情暖重阳·孝满筑城
时 间:013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
活动意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您当前的位置 : 多彩贵州网  >  贵阳孔学堂网站  >  修国学  >  明伦国学  >  国学论着
中医针灸:五千年华灿闪耀至今
2017-02-04 15:50 来源:光明日报

  中医针灸几千年来不断发展,为我国人民的健康作出巨大贡献。现今,崇尚自然的意识不断增强,对于中医针灸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2010年,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此,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为全球健康贡献着中华文化的智慧。

  针灸医学是中医学中最早发现与应用的,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的发展源流,也是中医经络学说和腧穴学说的起源。

  制图:韩鹤松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病人正在接受针灸疗法(针法)。潇湘之子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源于“以痛为腧”的针刺理论

  针灸是谁发明的呢?应该说,针灸学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和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生存实践中,与大自然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现、提炼、加工、积累、成形、成熟的过程,即由零星到整体、偶然到必然、被动到主动,无序到有序、散在到系统、自发到自觉,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运用。

  几百万年前,伟大的祖先在广博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同大自然做残酷斗争和拼搏,慢慢学会了制造简单粗糙的石制工具和围猎武器。而针灸工具的使用、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丰富,奠定了针灸保健、治疗的基础。

  针刺的起源大体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据现代考古资料研究,针刺技术当起源于距今一万年至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一些出土文物可能佐证,此时期用于针刺的工具,已经被人为加工成一定形状。第二种可追溯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此时期人们使用的针具前身是砭石,更趋原始与天然。

  当人们驱赶野兽时或在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石器、棍棒等,极易被碎石片、棍棒等击中或在劳作中受到意外创伤,人们开始下意识地自我按摩及用物品敲打这些部位。天长日久,人们逐渐有意识地利用尖锐的小石片或荆棘、松针来刺激某些部位,以求止痛袪病。后来,人们还将石片进行一定的磨制加工,以更好地适应与方便应用,此即为砭石。这种方法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最了不起的学术,即“以痛为腧”。现今的病灶点、痛敏点、反应点、激痛点等针刺理论,即主要源于此。

  患者正在接受艾灸疗法。吕斌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黄帝内经》中的针灸之术

  以石为针,以砭而治,是早期针刺治病的萌芽阶段。当时在不同地区、不同医家、不同时期,对“砭石”的应用与叫法也不同,有的叫针石,有的叫砭石,还有的叫馋石。这也开创了以针灸治疗为代表的中医外法的先河。

  《素问·异法方宜》说:“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山海经》记载:“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光芒四耀,能治百病”。对于砭石,《说文解字》释曰:“砭”,以石治病也。隋金元起注云:“泛石者,是古代外治之法,有三者:一针石,二砭石,三馋石,其实一也。古人未能铸铁,故,以石为针。”

  随着社会发展、医学技术进步,针刺工具不断改进,制作工艺不断提高。继砭石、石针之后,出现过不同形态与质地的工具,例如骨针、竹针、陶针。到了夏商青铜器时代至春秋铁器时代,由于冶金技术的发明,针具又更新为铜针、铁针、银针、金针等。各种金属针具的发明,推进了理论的发展,其中,以《黄帝内经》的诞生为针灸学成熟的标志。该书的《灵枢经》,主要论及针灸。九针理论的出现,既是对针具的细分与应用,更是针灸理论临床应用的结晶与升华。因此,九针,即是针具理论,更是针刺理论成熟的一个缩影。

  千年古针引入现代科技元素

  那么,针刺工具考古学方面有何实证呢?196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多伦多旗,出土了长约1寸半,一端扁平、一端呈锥形的砭石。1972年,河南新郑出土了春秋战国的石针,一端可按摩,一端可刺血。山东省微山县两城山,出土了四块汉代画像石,其中一块刻有一半人,一半鸟,拟指神医扁鹊手握粗针砭石刺向病人身体。1978年,内蒙古又出土了一枚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铜针”。1968年,在河北满城县西汉墓中,出土了四根金针、五根银针。

  如今,随着现代科技元素的引入,针具日益丰富,各种针具如银质针、杵针、长圆针、浮针、筋针、骨膜针、梅花针、套管针、钩活术针具等,呈现出在《黄帝内经》九针理论指导下,针具不断演化、创新的格局。

  在针刺疗法历史上,战国时期的扁鹊治疗虢太子尸厥证,是已知最早的扎针治病案例,成为千古传奇。在今天看来,使晕厥或休克病人苏醒或许已算平常之事,但距今两千二百多年前,遥远的先秦时期,却是不寻常的。中国历史上无数中医针灸医家与先贤们,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应用与发展着针灸医学,成为针刺疗法的创始者、先行者、实践者与传播者,为针灸理论与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使得针灸代有发展。

  至西汉时期,《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着针刺疗法从理论到实践的完全成熟,此后两千多年来的一切针灸流派或家族传承,基本都是在《黄帝内经》所创立的针灸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与丰富。

  被外国纳入医保体系的针灸

  近几十年来,人们对于针灸的认识不断加深,应用趋于普遍与普及。不仅如此,针灸也成为世界医学的组成部分,正在以其广泛的适应证及卓越的疗效,惠及全球人民。

  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已将针灸纳入国家的医保体系,而且,各国将针灸纳入国家医保体系的趋势正在加快,医保覆盖面也逐步增加。预计在未来的15年内,全球有一半以上的国家,会将针灸纳入本国医保体系。

  目前,世界公认的针灸治疗病种已达百余种,我国临床研究资料表明,针灸常规治疗病种已达二百多种,基本上涵盖了临床的绝大多数病种。以中国针灸学会为代表的国内针灸学术组织,以世界针灸联合会为代表的世界针灸学术组织也在不断壮大,成为国内外研究针灸学术、传播针灸文化、凝聚针灸人才不可或缺的学术团体。同时,一批针灸学术期刊,使针灸学术得以展现风姿。我国近30所中医院校数十年来,培养出一批批中医针灸人才。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及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为主的科研机构,为针灸机理研究贡献了诸多成果。一项项针灸标准的面世,也使传统针灸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前行。

  尽管经络本质之谜还有待解开,但众多针灸领域的科学家,对于经络及针灸临床机理的不断揭示,都在向最终解开人体经络本质的目标迈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医针灸,将在医学领域、保健领域等,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无限的应用前景,成为保障我国及世界人民健康的重要医学方法。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医针灸的明天,将会更加光辉灿烂。

  多数人知“针”不识“灸”

  一般人们都将针灸并称,事实上,针灸是针刺与灸法的简称,但多数人只知“针”不识“灸”。

  前述的针刺,即以针为主要工具;而灸,则要以“灸”的方法施治。灸法属于温热刺激,喜暖怯寒是人和动物的本能。而且,众多疾病,应用温热性刺激与治疗,可以取得很好疗效。

  灸法的起源比较明确。原始人类在生火取暖和烘烤食物、用火驱兽的过程中,可能不慎被火灼伤,但同时发现,被烫伤或烧灼后,反使一些原有疾病减轻或消除,或疼痛症状得到缓解。这样的经验不断积累,人们就逐渐有意识地用火烧灼或烘烤,达到祛病保健的目的,原始的灸疗方法也就随之而生了。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有几大史实为主要标志。以下这些灸法方面的史实,标志着灸法渐以发展,直至成熟:

  其一,灸法是伴随着火的发明而产生的。大约距今60万年的人类发明了火,其后我们的祖先尝试应用桑枝或八木作为热源进行施灸。虽然此种施灸热度高,但热度不易控制,极易烫伤,而且火种不易保存。因此,为探索与寻找新热源,即有利于灸法的材料,就被放到了重要位置。这既标志着早期原始的以木施灸方法的终结,也标志着灸法的发展。

  其二,以艾叶为原料的艾灸方法的出现。到了战国至西汉时期,现代意义上的灸法才完全成熟,即开始确立以艾叶为主要材料。现在所说的“灸法”,实际上主要是指“艾灸疗法”。古人选择以艾作为施灸原料,主要是基于艾叶易于燃烧、温度易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来源广泛、易于加工、便于贮藏等特性。此外,在古代艾燃烧取火容易、便于保存火种,且可作为祭祀等宗教活动用品,故而最为常用。这种灸材的发现,是艾灸走向实用的一个重要标志。

  其三,艾灸各种方法的应用,赋予灸法广泛的适应性与更好的疗效性。古代提出的艾灸直接灸、间接灸、器具灸等数十种方法,结合艾灸富有易用、实用、实效、高效的特点。

  其四,灸治整体观的出现。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现今发现最早的经脉学着作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中,都强调“灸其经脉”。在艾灸施治应用中,在经“脉”上施灸,往往较之一个具体的穴位上施灸,更具有面积大、作用广、易得气、循经快的特点,临床意义大。

  其五,“虚则补之”“寒者热之”“陷下则灸之”以及“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等理论的提出,为艾灸治疗与保健提供了正确的治则。《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则强调:“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这些都是对上述艾灸原则的细化与说明。后世提出的“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更是强调了艾灸施治的重要性。因此,艾灸在此原则的指导下,对于各种病症,特别是对于虚证、寒证、疑难病症等,具有其他疗法不可替代的突出效应,更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延用不衰的养生保健方法。

  作者简介

  吴中朝是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从2007年至今,他历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院长等,还兼任中国针灸学会经筋分会主任委员、针法灸法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艾灸分会会长。他长期为国内外学术团体、教学单位及广大公众,进行以中医类养生保健为主要内容的学术讲座与科普宣传,还先后应邀出访数十个国家与地区,进行中医针灸等学术活动、临床医疗、标准制定等。在中医及针灸临床工作中,他既能继承传统中医药的精髓,又能不断开拓创新,在相关领域提出、研究与应用新的学说与方法。

责任编辑:余小雨
国学沙龙
贵阳孔学堂举行祭孔诞活动
贵阳孔子学堂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64周...【详细
听“红楼人物趣谈”有感
在周六阳光明媚的清晨,漫步在花溪湿...【详细
· 博雅群《论语·公冶长第五》学记
· 记录·朝拜孔子的老人们
· 贵阳孔学堂举行祭孔诞2564周年活动
筑城培训
党员干部培训
教师学生培训
企业职工培训
妇女群众培训
窗口人员培训
广大市民培训
大社区
     中华文化研修园
     阳明大讲坛
     文化社区(中国区)
     文化社区(亚洲区)
     文化社区(欧洲区)
互动空间
        征文投稿
        网络调查
        微发布
        意见箱
关于贵阳孔学堂 投稿分享 留言建议 网站声明 学术刊物 视频中心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