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余小雨)5月20日和21日,中国孔子基金会梁漱溟研究中心副主任、梁漱溟幼孙梁钦宁先生应邀做客贵阳孔学堂,带来《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梁漱溟和他的民国朋友圈》(上)、(下)两场讲演。梁钦宁先生通过介绍梁漱溟与彭翼仲、蔡元培、熊十力、李大钊等朋友之间相处的方方面面及梁漱溟一生中着述和思想发生变化的背景,再现了这位亦佛亦儒、表里如一的“中国最后一位儒学大师”的一生。
民国时期:因文成名 以文会友
民国初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开始,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为代表的“新派”学者们纷纷提起笔杆子,批判“旧学”。这时期,梁漱溟在当时由商务印书馆创办的《东方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究元决疑论》的文章,以不同的视角评议中外诸子百家思想,并表明自己独崇佛法的立场,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
据梁钦宁介绍,“这是一篇影响和改变梁漱溟人生命运的重要文章,通过此文,梁漱溟得到了蔡元培先生的青睐,受邀到北大任教;通过此文受到了前辈大家林宰平、梁启超、蒋百里的赏识;通过此文结识了熊十力先生,从此结成终身挚友。”
梁钦宁表示,梁漱溟入职北大后,结识了以蔡元培为核心的一众北京大学的老师们(李大钊、梁启超等),并与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新中国成立:坚持做自己 坚持自己观点
新中国成立后,梁漱溟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出任新中国政协委员。在此期间,他坦率,他直言,曾遭到各方的批判,但梁漱溟始终坚持独立思考的作风,坚持自己的观点。“在‘批林批孔’时期,当梁漱溟被要求谈自己的看法时,他坚定地说,‘我只批林,不批孔’。”梁钦宁表示,“人生的最后时刻,梁漱溟在病榻上接受台湾女记者的采访时,以‘要注意中国传统文化’嘱咐海峡两岸青年,以‘要顺应时代潮流’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期许。”
“梁漱溟的一生都坚持做自己,坚持独立思考,坚持表里如一。”梁钦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自豪地说到,“对于如今的人来说,独立思考容易,表里如一却很难。”
“梁漱溟老先生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个人,他是儒家那种‘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精神担当,这种精神无论对于过去或者现在或者将来都很重要。”听众欧阳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梁漱溟,从小接受西式教育,自行研读佛学、中国诸子百家经学,最后成长为中国早期“新儒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的人生传奇而颇具色彩。客观地说,他的成就离不开其勤于独立思考,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始终坚持表里如一、知行合一的精神品质。这些品质对于当今的年轻一代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