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以人为本,这种人文精神的养成,主要通过传统礼乐教育。礼乐教育一方面讲的是“礼”,体现出一种伦理的精神;另一方面是“乐”,体现出一种艺术的精神。艺术精神所包含的意义比一般的艺术教育或者艺术种类宽泛得多,它并不是指诗歌、绘画等艺术门类,而是超越了具体的艺术形式,体现出艺术追求的境界和精神。
资料图
可以说,中国文化精神包括伦理的精神与艺术的精神,两者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礼是用来规范人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即“别异”“明分”,确定每个人在社会上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社会秩序;乐是用来“统同”“合群”的。社会是一个群体,用礼教将其分成各种不同的身份、地位、等级,明确各自不同的责任、权利、义务;同时又通过乐教使不同等级的社会达到和谐一体。人们通过乐表达志向、情感,通过乐来交流,从而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国文化中的礼与乐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过礼乐教化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合格的人、有高尚品德的人。过去常讲,中国历史文化是一种伦理的文化,这种看法有其片面性,只看到了“礼教”而忽略了“乐教”。乐教从狭义上讲,是指音乐教育,包括诗歌、舞蹈在内;广义上讲,乐教指所有的艺术教育,或者美育。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他主张通过“乐”完成对人的培养,把“乐”看作人格完善的最高境界。因此,要了解中国文化,如果不了解乐教,不知道中国文化是充满艺术精神的一种文化,是不够全面的。
资料图
中国的文化是艺术的文化,我们拥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从文学上讲,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从音乐上讲,不仅有源远流长的传统音乐,古人还把外来的音乐、舞蹈都吸收进来,使之形式与内容异常丰富。从古代一直延续下来的主要艺术形式有琴、棋、书、画,如果一直上溯,还有六艺即诗、书、礼、乐、射、御。这些都是艺术宝库中的精髓,比如古琴和昆曲。中国的古琴是世界上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一种弹拨乐器,到现在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了。中国的昆曲与印度的梵剧、希腊的悲剧、日本的古典戏剧相比,无论是从剧本的文学艺术、音乐演唱艺术,还是舞台表演艺术以及整个戏剧理论体系来讲,都更胜一筹。希腊的悲剧早已消亡,只剩下了一些文学作品;印度的梵剧只零零散散地存在于现代印度舞蹈中;日本能剧的历史比中国的昆曲要早几百年,但它从剧本到唱腔,再到表演艺术理论都没有昆曲那么完整和丰富。因此,昆曲可以说是全世界古老的剧种中保存较为完整和广泛的。中国的昆曲、古琴已先后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例子说明,中国的很多艺术在世界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其价值无法估量。
中国的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紧密结合,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实际上也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经常讲“真善美”,“真”是对知识、真理的追求,“善”是对伦理、道德的追求,“美”是对艺术境界的追求。中国人不仅讲“天人合一”,也强调“真善美”的统一。在根本上,道德的追求和艺术的追求是完全融通、合二为一的。不仅如此,中国人还把艺术精神贯彻到了日常生活中。
《合乐图卷》局部
有人说,中国人的生活是艺术的生活。总之,中国文化渗透了一种追求艺术境界的艺术精神,礼乐教化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通过乐来引导社会风气、培养人们的情操。形式固然重要,但只是停留在外在上,并不是乐的本质。“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礼记·乐记》),乐并不单纯指奏响黄钟大吕,唱歌、跳舞都是音乐的末节。其实,此类思想孔子也讲过:“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真正的乐教,或者说艺术的精神,是通过外在形式寻求人生最高的境界。音乐的根本在于培养人的品德与德行,而不是单纯培养人的艺事,“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礼记·乐记》)。德行是最高、最重要的,而艺事是其次的。艺术不是一种竞技性、表演性的活动,六艺“诗、书、礼、乐、射、御”中,“射”跟“御”实际是体育活动,但其本质不是竞技性、表演性的,而是要通过艺术、体育等活动来陶冶性情,以寻求人生更高境界。《乐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把艺事放在第二位。通过艺术,人们追求人生的根本道理。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需要由艺入道,同时要用道来统摄艺,这应该是中国乐教中最根本的精神。
原标题:立于礼,成于乐——中国文化中“礼教”与“乐教”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