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星青年按】“菊红叶落秋见霜”,一叶知霜降,一雨感深秋。今日,我们迎来秋天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它是秋季过渡到冬季的节气,意味着秋将尽,冬欲来。抓住秋天的尾巴,文艺星青年带你赏读诗意的霜降。
一、气候特征:草木黄落蜇虫咸俯
一候豺祭兽:霜降时节,豺狼开始大量捕猎,吃不完的放着就像是在祭兽。
二候草木黄落:霜降之后的景物凄凉。此刻花草、树叶枯黄掉落。
三候蜇虫咸俯:蜇虫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
二、民间习俗
赏菊

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霜降时节,正是菊花盛开之际。此时,民间会举行菊花会,以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和崇敬。
吃柿子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仅可以御寒保暖,还能补筋骨。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登高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三、养生“三防”

一防秋燥: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渐凉,秋燥明显,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现象,燥易伤津。
二防秋郁:晚秋时节,天气渐冷,草木枯黄,落叶落果,万物萧瑟,容易引人忧思,使人意志消沉、抑郁。
三防秋寒:霜降节气,气温骤降,是感冒多发期,同时这也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这个时间节点后不再适合“秋冻”,应按时增减衣服。
中医认为,霜降时节应适当进补,此时脾脏功能旺盛,需养胃暖胃防胃病发生。“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民间有霜降吃柿子的习俗,《本草纲目》中载:“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
四、诗意霜降:晓来谁染霜林醉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唐·杜牧
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长亭送别》节选·元·王实甫
老树转斜晖,人家水竹围。
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
沽酒心何壮,看山思欲飞。
操舟有吴女,双桨唱新归。
——《舟中杂纪其十》·元·王冕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
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
——《岁晚》节选·唐·白居易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
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
——《泊舟盱眙》·唐·常建
枯草霜花白,寒窗月影新。
惊鸦时绕树,吠犬远随人。
——《霜月》节选·宋·陆游
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
玄阴迎落日,凉魄尽残钩。
半夜灰移琯,明朝帝御裘。
潘安过今夕,休咏赋中愁。
——《赋得九月尽》·唐·元稹
霜降过后,每天清晨都能看到美丽的白霜,我们吟唱的秋转瞬即逝。不妨抓住秋的尾巴,去看看那弥漫暖意又绚烂的红叶,愿你的人生似漫山红叶一样炽热、艳丽,尽情绽放生命的美。
*本文为人民网文化频道官方微信号“文艺星青年” (wenyixingqingnian)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