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报名
  • 最新活动
  • 电子微券
  • 精彩专题
  • 报名须知
[报名须知]

报名方式:
1.微信报名:用户需要在微信搜索“贵阳孔学堂”,或手动输入微信号:gyconfucianism,添加并关注“贵阳孔学堂”微信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讲座报名”即可进入报名系统(适用于高校学生听课修学分及市民网络报名);
2.现场报名:市民可前往贵阳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推广部活动科进行现场报名【详细】

冷鑫:《诗经》时代的文化变革与理性觉醒

2017-12-07 11:02 来源:光明日报
《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资料图片

  

  【总书记的足迹·光明书屋】

  在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引用《诗经·召南·采蘩》中的“夙夜在公”;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引用《诗经·小雅·小旻》中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诗经·大雅·荡》中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以言志”,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诗经》中的名言警句,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诗经》篇目一般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诗中的十五国风为京畿与各诸侯国间流行的地域民歌;“雅”分大雅、小雅,为宴乐饮酒、朝会酬答之作;“颂”是祭祀祖先或神只的乐舞。就这三类诗歌的艺术特色而言,国风清新活泼,“雅”诗典雅和缓,“颂”诗雍容庄重。《毛诗序》认为诗有六义,分别为风、雅、颂、赋、比、兴,又认为“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赋、比、兴”是对《诗经》的艺术手法的概括,“赋”即铺陈直叙,“比”即为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以客观事物来引发情感。

  《诗经》的作者上至宫廷贵族,下至普通百姓,涵盖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内容极为丰富,有“颂”诗中祭祖颂歌周朝先民的史诗,有大雅、小雅中的燕飨、怨刺诗,更有国风中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有关婚姻爱情、农事劳作的诗歌以及有关战争、徭役等政治内容的诗篇。《诗经》反映的内容极其广泛,时间跨度约有500年,记录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初民觉醒的心灵史。

  《诗经》所反映的初民觉醒主要体现在对于商、周鼎革之际政治文化思考,即由天命向人事的转变。大雅《荡》有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周人不再像殷商先民那样妄言天命,而是心怀惕怵地对天命重新理解,将虚妄的天命与现实的人事结合起来,借人事来理解天命,并认为天命是由人事决定的,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因此,周代的礼乐文明便以崇礼修文代替了崇神祀鬼,以能俭养德取代刻薄寡恩。在由《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组成的周族史诗中,我们的先民明确地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天命的奴隶、神权的仆役和祖先的影子,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族类而存在的,《公刘》篇中的祖先更是获得某种神只的地位,对祖先的祭祀变成了对于人精神力量的崇拜。人的觉醒导致了我们的先民开始以人性心理为基点构建礼乐文明。在《诗经》中,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如《关雎》),对淳美德行的歌颂(如《烝民》),对自然光辉的审视(如《天保》),与中华民族的礼乐文明相互生发,不仅构成了初民的心灵史,也一直延续到当下。

  《诗经》是500年民族文化心灵的写照,也和其他华夏经典共同汇聚成了我们民族文明的主脉。《诗经》时代的文化变革与理性觉醒,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优秀文化传统的基因。《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和”的精神追求,厚生爱民、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对人性的尊重,都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冷鑫

编辑:余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