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下午,以“如何看待国学热”为辩题的2015年贵阳孔学堂秋季论辩大会在贵阳贵阳孔学堂阳明大讲堂举行。
本次论辩大会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光明日报社、贵阳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联合主办。大会在浙江大学教授、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董平的主持下,由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所长景海峰3名学者展开论辩,抒发各自对国学体系及教育推广的认知,积极探讨“国学热”现象对当代社会、现代教育的启迪。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让国学“虚热”变“真热”
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极大提高,人们对文化精神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国学热”反映了中国人对自身民族文化的意识正在复苏。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国学热”出现了功利化,浮躁化,庸俗化等诸多问题。郭齐勇教授总结了五个层面:常识层面、价值意识层面、学术层面、技艺层面以及国家民族精神层面。其中“相较于西学的概念,国学的内涵包涵非常广。特别是国家民族精神层面展现的是中国的国魂,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和伟大智慧。而如何让国学“真热”起来,“我认为应该将中国文化经典纳入到学校的教育体制中去,为国学在教育制度中找到合适的位置。”
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所长景海峰:正确引导“国学热”
“国学热”背后有来自民间、学界、政府三股力量推动。“国学热”最初是从民间爆发的,而进一步倒逼学界和政府的关注与重视。这种自下而上的力量给国学带来了许多活力,“这股力量需要引导,而种引导来自学界每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和国家层面的正面引导。”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所长景海峰认为,首先从历史维度看,伴随着近几十年经济的增长,中国人从过去的文化不自信正在向民族的自我觉醒转型。这种民族文化的内驱力导致国学受到追捧。其次从社会维度看,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荒芜感和陌生感促发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强烈渴望。最后从学术维度看,西化的学术分科制度对学术的融合与交流制造隔阂,而国学可以为不同学科的融合提供一个整合性平台。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以全球化的视野推动国学发展
全球化的今天,每一种文化都在加速交流和相互融合当中。中国文化如果在这个意只局限于中国本土,那么是没有长久的生命力的。新文化运动以来,国学被排挤被忽视,而今天“国学热”让中国人重新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反思。今天的反思不再是极端和旧有的眼光,而应该是站在全球视野下,立足于当代生活。“我们应该考虑的是中华文化的复兴是否有对于人类的一份责任,是否有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发挥它特有的、独到的作用。
辩论最后,浙江大学教授、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董平总结到,国学热依然会持续下去。他指出一个国家的最终实力是文化软实力,从这个意义看,国学热正是为我们今日社会、今日中国重续历史、重建精神,重塑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的内在主体意识。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具备全球化的视野,我们要保留下体现全人类公共价值关切的价值体系和文化情怀,去掉那种不适合当下发展,有碍现代化进程的部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润泽中国人,也为世界人民作出一份贡献。
据悉,2015年起,贵阳孔学堂春、夏、秋、冬四季论辩大会每年定期举办,每期论辩大会分别设置不同辩题。今年已举办了主题为《现代法治与礼法传统》春季论辩大会、《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夏季论辩大会,即将举行的冬季论辩大会的主题为《儒学文化圈现代化与儒学“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