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田钰琳)500多年前,贬谪修文龙场的王阳明受邀至象祠,受舜、象故事及水西百姓的感化,写下了不朽名篇《象祠记》,提出了“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思想,并由此启发了心学思想的诞生。时至今日,阳明思想不仅名扬四海,更为《象祠记》原址—黔西素朴镇的百姓世代传颂,积极践行。
9月28日,由全国30多家网络媒体代表组成的2017全国网络媒体阳明心学贵州采风行记者团走进王阳明写下《象祠记》之地——黔西灵博山象祠。在水西馆领略水西风情、阳明馆感悟先贤思想、养心堂展示儒家文化.....记者们纷纷表示灵博山象祠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形态丰富,充分展现了黔西文化的多样性和兼容并包的精神。
延伸阅读:
【象祠文化】
象祠是供奉纪念象的祠堂。象是舜的同父异母兄弟,年轻时桀骜不驯,无忠无孝,且多次设计陷害舜,但都没有得逞,而舜宽厚仁慈,不予计较,反而封象于有庳,象受到舜的感化,最终成为一代明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受到百姓的拥戴。象去世后,后人修建象祠纪念他。灵博山象祠,从其始建于蜀汉时期至今,已有近一千八百年的历史。相传蜀汉时期,诸葛亮采用攻心战术南抚夷越,其麾下大将李恢,一方面为了安抚从零陵、有庳等地带来的士兵及家属,稳定军心,另一方面为了安抚、教化蛮夷,选址于九龙山修建象祠;至明中叶,象祠在时任贵州宣慰史安贵荣手中得到翻新,请当时贬谪修文龙场的王阳明作《象祠记》,王阳明受舜、象故事及当地夷民的感化,提出了“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思想,并由此启发了心学思想的诞生;到后来的吴三桂手下大将付文彪、四川富商邓洪安等在灵博山的归隐、修行。这些无一不是象祠教化于人、崇德向善体现,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了独特的象祠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