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报名
  • 最新活动
  • 电子微券
  • 精彩专题
  • 报名须知
[报名须知]

报名方式:
1.微信报名:用户需要在微信搜索“贵阳孔学堂”,或手动输入微信号:gyconfucianism,添加并关注“贵阳孔学堂”微信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讲座报名”即可进入报名系统(适用于高校学生听课修学分及市民网络报名);
2.现场报名:市民可前往贵阳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推广部活动科进行现场报名【详细】

细数北京古书院:近代几乎都成了小学

2017-10-24 05:45 来源:北京晚报

  资料图

  如今,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关注,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里又出现了书院的身影,很多都市白领在闲暇时间到书院读书学习。这些书院与古代书院有着本质的区别。

  古代书院是介于官学和私学之间的一种特殊教育机构。提起古代书院,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而对北京的书院知之甚少。其实,作为文化名城的北京,书院对其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北京东城区的金台书院小学,就是清代着名书院——金台书院发展而来。

  东城区金台书院小学的前身为清代金台书院,基本保留了当年书院的建筑和格局。

  五代后梁 诞生第一所书院

  和全国的书院发展历程相似,北京古代书院兴建较早,在五代时期的后梁,北京就有了第一所书院——窦氏书院。

  五代时期,北京称幽州,因为是军事重镇,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这一带战乱频仍,生灵涂炭。但是,当时的教育和科举并未因此完全中断,士大夫们也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在兴办官学的同时,开始创办书院,从而揭开了北京古代书院史的序幕,而窦禹钧就是北京书院序幕的开启者。

  窦禹钧,范阳(今北京昌平)人,唐天佑(904-907)末年,为幽州掾。因为幽州地处燕山,窦禹钧又名窦燕山。后人熟知的《三字经》中所记载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说的正是他。

  谈起窦禹钧创办书院的动机,根据历史上记载,他是为了延续窦氏烟火。原来,窦禹钧自幼丧父,由于家境富有,又是官后代,属于纨绔子弟,早年做了不少坏事,到了30岁还没有后代,这在当时是非常不孝的事。有一天夜间,他梦见死去的祖父对他说,你前生作恶多端,所以你今生不仅没有儿子,并且寿命也不长,希望你及早向善。

  做了这个梦之后,窦禹钧便开始做好事。有仆人盗用了二万银钱,怕被窦禹钧发觉,就逃跑了,临行前写了一张债券,把自己的女儿卖给窦家。窦禹钧不仅收养了仆人的女儿,待仆人的女儿长大后,还替她备了嫁妆,嫁了一位如意的丈夫。做了很多好事后,窦禹钧认为,做好人好事是“立德”“立功”的一时之事,而回报社会更好的途径,还是兴办教育,为家乡培养人才。于是他利用家里的积蓄,创办了一个书院,后人称之为“窦氏书院”。

  窦氏书院位于今昌平区,宋代范仲淹、李昌龄等人对书院都有记载。根据记载得知,窦禹钧把书院建在自家住宅的南边,有房屋40余间,藏书非常多,还聘请饱学之士前来讲学。窦氏书院接收了很多生徒,无论贫富,无论相识与否,只要有志于学,就“听起自至”。

  窦禹钧的几个儿子也都在书院学习,而且学习成绩俱佳,窦仪和窦俨相继登科。不过,当时的记载中都没有书院的名称,后人多以“窦氏书院”称之。窦氏书院有藏书楼、讲堂和斋舍,生徒数量应该也比较可观,重要的是,书院还对贫困的生徒予以生活补贴,也就是“膏火银”。

  窦禹钧一系列义举,深得老百姓爱戴,据统计,全国有18处窦禹钧的墓葬,可见当时人们对他的崇敬之情。

  元代 汉族士大夫积极筹办书院

  元代是北京书院的发展时期。宋朝南迁之后,北方处于金朝统治下,加上金、西夏和蒙古政权的征战、对峙,北方的文化发展落后于南方,书院数量少得可怜。元朝统一全国后,对书院采取了支持政策,北方地区书院得以恢复和发展,北京书院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元代时,北京的书院主要有太极书院、谏议书院、韩祥书院和文靖书院。

  太极书院创建于元代统一中国之前。由当时蒙古政权中的两位汉人杨惟中与姚枢创办,当时蒙古还未建设大都,书院设在金中都城内。

  杨惟中推崇理学,是当时国子监的负责人之一,他因知识渊博、胆略非凡为元太宗窝阔台信任。在蒙古军队与南宋军队交战时,杨惟中网罗名士数十人,把收集到的理学着作运送到燕京,还为当时的大儒周敦颐建立祠堂。

  在蒙古灭宋的战争中,姚枢奉命在俘虏中寻找名士,他遇到了南宋大儒赵复。在和赵复的交谈中,姚枢认为赵复是个“奇士”,便欲携之北归。赵复因为九族都被蒙古军队杀害,便拒绝了姚枢的要求,并和姚枢诀别。姚枢害怕赵复自尽,便留下他同帐共宿。可是待姚枢醒来,赵复已经不在身边。姚枢骑马四处搜寻,在江边找到了欲投水自尽的赵复。经过姚枢语重心长的劝阻,赵复勉强答应随姚枢北上。赵复也把自己收藏的程朱理学着作,全部抄录下来后送给了姚枢。姚枢不仅礼聘赵复为太极书院掌教,而且降尊为卑,虚心向赵复请教理学,甘当赵复的学生。

  太极书院在鼎盛时期,学生有百余人,后来成为元朝着名的学者许衡、郝经和刘因,在年轻时皆来听讲,其规模名声一度超越了国子监,不过随着官学的恢复,太极书院逐渐衰落。后来,或许是随着金中都的废弃,太极书院最终销声匿迹。

  文靖书院位于当时房山县西南70里抱玉里(今云居寺附近),由赵密创建。赵密是房山抱玉里人,时任总管,属于本地士大夫。当时赵密和贾壤师从容城刘因游学,后回到家乡,以其学教乡人,并建书院。书院当时是一所乡村书院,书院里立祠祭祀刘因,到了元顺帝时期,为了笼络士人,元顺帝亲自为书院赐额,因刘因死后谥号“文靖”,元顺帝便赐额“文靖”,此后称为文靖书院。文靖书院具体创办时间、规模等情况,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不过可以确认的是,文靖书院历经元明两代,后在清朝雍正年间被弃,并改为刘静修祠。

  值得一提的是,文靖书院祭祀的刘因,当年正是在太极书院里学习,因此,太极书院和文靖书院在学术上是一脉相承的,都致力于传授程朱理学。刘因,原名胭,后改名为因,号静修,元代重要思想家,与许衡、吴澄一起,被黄宗羲合称为元代理学“三先生”。刘因最初在太极书院,求学于赵复,后来,刘因门徒众多,求学者皆能满载而归。在北方,刘因学术影响力很大,进而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精修学派。

  元代北京另一所书院谏议书院,位于新店刘谏议祠,新店在元代时是昌平县治的所在地,元朝泰定二年(1325),为纪念唐朝晚期舍命进谏的昌平人、谏议大夫刘蕡(fén),由昌平驿官宫祺奏请设立,并命名为谏议书院。从宫祺奏请设立谏议书院一事可以看出,元朝创办书院是要经过官方批准备案的。

  元顺帝至正年间,昌平县治迁回旧县村,刘谏议祠与谏议书院也随之迁到旧县村。明景泰三年(1452),昌平县治迁至永安城(今昌平老城区)内,刘谏议祠随县治迁到儒学里,因为当时书院和谏议祠是一体的,而刘谏议祠迁到儒学里面,谏议书院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谏议书院遂废。万历年间,顺天府尹刘荣嗣重新修缮谏议书院,此后书院历经多次废立,乾隆年间,改为燕平书院。

  关于韩祥书院,由于规模小,影响不大,留下的史料不多。明人崔学纂修的《昌平州志》中曾提到韩祥书院,“在州治西十五里新店,祥本县人,元时为山长创建。”韩祥书院在昌平州城西的新店,韩祥是元时昌平本地人,曾做过谏议书院山长,韩祥书院就是韩祥做谏议书院山长时创建的。

  明代 八所书院四所在通州

  明代是书院繁荣发展时期,全国的书院至少在2000所以上。明朝前期规定,非官学出身者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于是学子集中到官学中,书院在明朝初期近百年间处于沉寂阶段。明中后期,随着科举制度弊端的日益显现,书院开始发展起来。

  明代北京书院的发展也经历了类似的阶段。明代北京的书院有叠翠书院、通惠书院、杨行中书院、白檀书院、后卫书院、闻道书院、双鹤书院和首善书院八所书院,其中四所在通州:通惠书院、杨行中书院、闻道书院以及双鹤书院。

  叠翠书院,听其名就与北京古时的一个景点有关:“居庸叠翠”。叠翠书院正是坐落于居庸关。居庸关为北京西北的门户,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为“南口”,北为居庸关。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在此督建关城。建文帝时在此设置隆庆卫,永乐帝将其分为左卫和右卫。关城是全卫政治、文化中心,明代戍守九边的士兵是可以带家属的,为了给士兵的子弟提供一个读书的场所,嘉靖二十年(1541),巡按御史萧详曜,将旧的寺庙修缮一新后,以“居庸叠翠”美景为名,创办了叠翠书馆。名为书馆,实为授业读书的书院。

[1]  [2]  下一页  尾页

作者:赵连稳

编辑:余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