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完了,我是越来越不敢说自己是搞传统文化的了。
我只不过想认认真真当一个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者。
就这,从前已经很感觉很被边缘化了。
别人一听是做“文化”,就将心领神会地露出一个“那你一定很穷很不赚钱”的迷之微笑。
现在一听是做“传统文化”,更要露出那你是不是忽悠是不是封建糟粕是不是脑子有毛病的一种意味深长的歧视性眼神。
这日子是没法过了。传统文化最近颇不宁静,于2017年一再爆出恶性事件,遭遇行业性信任危机。先是出了位讲“女德”的奇葩丁老师,后又出了个教“女德”的奇葩培训班。倍感三观受到挑战的广大民众纷纷站出来表示痛斥:这是对女性的扭曲压迫,这是腐朽伦理的吃人礼教,这是男女不平等的开历史倒车!
你们说得都无比正确,而且直指人心。
可是作为女性,我不仅感觉到了备受压迫,更作为文化传播者,我感觉到的是备受侮辱,直戳人心到心塞啊。
这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恶意曲解,更是对文化复兴的严重打击,更是对中华文明和社会认知的冰霜性重创。
难道传统文化宣扬的就是这些个逻辑不通的玩意吗?难道想要解决道德问题、家庭困惑、人生烦恼,就是依靠这些简单粗暴的丑陋东西吗?用泯灭一群人的方法来成全社会安宁?用回到过去的方式来回避当今现实?
现在谁要再敢说自己想学学传统文化,快要成了堕落腐朽的代名词。谁要是说自己在做传统文化培训,基本上就离反人类不远了。
二、
传统文化当然是极好的——这不是我一家之言。我特别感动的是,通过互联网,我认识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年龄和性格、不同职业和兴趣的读者,他们让我知道了很多,我写了这么多文字、上过这么多舞台和讲台、举办过这么多论坛和研讨会,也万万不知道的事情。
比如有公务员告诉我,他每天都必须面对很多负面的社会事件和信息,人都变得满负阴霾感,能在每晚临睡前看看传统文化里的美感,感觉心里又有阳光了。比如有山村女教师告诉我,她在和孩子们看我的《网络书香》视频,也带领孩子在学校里演活国学,大家远在山区却受着文化感召很向往北京,很沉浸学习。有技术宅男说,看国学公号,补了很多自己的知识短板。有读大学的女生问我,怎么能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变得优雅,变得美好,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有很多粉丝留言说,在周末的午后,听曲、读诗、品茶,最是惬意享受不过……
是的,因为你们,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给我留言,告诉我你们也喜欢传统文化,也因传统文化而受益,也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在充实、成长、不寂寞,我才确信,我做的事情虽然不赚钱但是有意义。
我才知道传统文化不仅是喝茶看报的老干部喜欢,不仅是戴串盘玉的中年男感兴趣,上B站玩cosplay的九零后也需要,移民海外赚了大钱的华侨也需要,压力山大各种焦虑的七零后八零后也需要……可能大家和我都一样有过类似的体验:
因为传统文化的力量,在曾经孤独的时候不荒凉,对人生的修养提升有效用,在那么多的困惑、为难、抑郁、苦痛包围时,多了一份智慧参照的帮助。
丁老师是不靠谱了,培训班也不敢去了,只能看看公号了——今天就聊一下,对于我们这些不是以传统文化为研究专业、仅仅是作为兴趣爱好或者是作为知识补充、修养完善的人来讲,传统文化究竟应该怎么学。
三、
第一呢,必须认清传统文化是个大概念,里面有好也有坏,既不能说传统文化就是多神圣,也不能说传统文化就是多愚昧,一定要有判别力。
用官话来讲,就是要弘扬和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嘛,自然和糟粕相对应的东西。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去学当今社会能认同的、对现代人有用处的、符合时代价值观的那部分,这就行了。
那些咱们看着感觉要咂舌的内容、绝不可能做到的要求,那就坚决扔一边去。
比如说孝顺父母当然是好的教导,但非要高标准严要求地学一个“卧冰求鲤”,那也做不到啊,何苦呢,能学到那份孝心就行了。时代不同,本来就不是农业社会、家族群居、每天能承欢膝下晨昏定省的生活方式了,行孝也好、其他方面的修养也好,表现形态都已经截然不同了。现在年轻人大都自己出来住,能每天跟父母保持联系,发发微信打打电话,已经是孝心十足的好孩子了,就别总拿过去说事,提那些不切实际的老套要求。
总之就是,学传统文化,学的是那些有益的精神、智慧,而不是学形式、学套路。
四、
第二呢,就是要因人而异,舒服为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接触传统文化。自己感觉适合、有用、喜欢,那就是学习的最好标准。一切随缘,学东西也讲究缘法,千万别勉强自己好高骛远、求全责备,最后的结果就是彻底烦了,再也不想碰了。
我做讲座的时候,就总有听众会问我学国学该看什么书,有没有什么必读书。必读书当然有,比如“经史子集”四部必须都看到才叫对国学有个全面了解吧,儒家“十三经”就算不都通读、也得把“四书五经”都涉及到才叫儒学入门吧,而只有儒学入门才好意思叫国学入门吧……但要是这样要求,我敢保证,把全套丛书买回家之后翻不过三天就彻底封存了。
既然我们就是想乐乐呵呵地当个国学爱好者,“爱好”,这两个字就是第一位的。连陶渊明都讲,他读书的准则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你看,不求甚解,就是不必须什么都懂;欣然忘食,就是你干什么都得越来越感觉“欣然”才行啊,不能越来越觉得没劲、觉得无聊、觉得咬牙切齿地烦。
孔子读书做人做学问,都说要保持一个“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好状态。一定要“乐而忘忧”,才能“不知老之将至”哦,又不是逼着自己考大学,就是本着好心态地想能多知道点儿国学,还不奔着快乐去?那不是自己给自己找别扭吗,不快乐的人容易老的……
五、
第三呢,是我最想跟所有国学爱好者讲的:就是国学当然是好东西,给人智慧、给人品位、给人教养、给人喜慰,但是,国学绝不是这世界上唯一好的东西,国学也绝不是一种具有排他性的文化。
不要只站在中国的角度看国学,争取让自己扩展到全球多元文化的高度上。
不要只站在历史的静态里看传统文化,一定要具有符合当代的视角,甚至是能前瞻到未来的的视野。
现在的网络文化那么有创意有活力,为什么不深入了解就简单拒绝,仿佛只捧着竖版线装书才够格调?国外的多元文化那么丰富多彩那么思维迥异,为什么不虚心学习就强硬说不,好像只强调说中国老祖宗的东西至高无上才叫爱国?
人只有在阅尽千帆之后的依然选择,才叫做坚守和认定。在一无所知时候的固守,只能是盲目和狭隘。
人生有很多可能。愿你说真正喜欢国学、感谢国学的时候,是因为觉得它和其他文化一样精彩有用,或者是它比其他文化更加优越、更加适合你,而不是因为你只有它、从来没有别的可能,不是因为你死守着唯一的它、让它成为了一种悲哀的夜郎自大。
六、
我认为国学是活的,因为它不是僵硬躺在过去,它还活在今天和未来,它不是暮气沉沉,而是能灵动鲜活、生命力闪闪发光,它不是该被尊为圣品的,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能活在每一个人寻常日用中的。
传统文化,如果它能在游戏里有、在段子里有、在秒拍里有、在直播里有、在朋友圈里有,想它时它在天边在眼前在脑海在心田里都有……那这样就很好,就很活灵活现、很鲜活有力、很是活泼泼的叫人喜欢。
想骗钱的奸商们、想忽悠的棒槌们,这世上赚钱的路子有很多,搞文化绝对不是来钱快的,请你们别再搞那些不让说话只写纸条的所谓“女德”班了,别再开那些“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的所谓“女德”课了,这样的传统文化,还不如从来没“热”过、从来没传播过。让社会对国学怀着陌生和距离感,也比怀着歪解和嫌弃感要强多了。
扶正祛邪、去纠偏的成本,远远大于从零起步、去普及的成本。
歪理邪说对国学的戕害,远远大于默默无闻少人问津的伤害。
传统文化真的不是那个样!如果我们觉得真理正知实在难以分辨那也不要紧,只要抱着朴素的一个衡量标准就能八九不离十:
无论什么理论,越符合人性,才越接近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