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安顺是一个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交互相融的城市,文化氛围浓厚,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为建设富美安顺凝聚强大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责任感使命感
坚定文化自信,缘自于文化的重要性。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坚定文化自信,根源于文化的先进性。坚定文化自信,正是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源于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源于对丰富的中国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源于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和先进。
坚定文化自信,决定于文化的实践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最丰富、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引领和最实在、更广泛的精神支撑促进。新时代,要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为安顺市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建设富美安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坚持正确方向,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实现了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使之转化为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转化为新的思想理念和思路举措,转化为做好工作的科学方法和科学决策,推动文化建设更好适应时代、跟上时代。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也越来越突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知识创新,提倡不同观点、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鼓励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文化精神竞相迸发、持续涌流。研究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辨析主流和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生态。
把握时代要求,奋力续写文化繁荣兴盛新篇章
抓牢阵地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必须增强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和话语权。抓好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抓好哲学社会科学和新型智库建设,强化创新理论研究;坚持党管媒体,坚持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强化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和管理;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不断创建新舆论阵地,兴办安顺“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突出讲习阵地有型化、讲习队伍优良化、讲习内容规范化、讲习成效考核化、讲习经验推广化,把讲习所建成凝心聚力的大阵地;加强对外人文交流,提高对外传播能力,讲述安顺好故事,传递安顺好声音,提升安顺知名度。
强化价值观引领,推动精神文明创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使之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精神文明创建各方面,渗透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环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的根本任务,突出思想内涵、鲜明价值导向,建设文明城市。
加大文艺精品创作,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自觉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在追求真善美中成就艺术理想、实现艺术价值;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
深化文化改革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着眼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建立完善博物馆、文化艺术馆、美术馆、科技馆、图书馆等一批重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着眼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重点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大力发展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培养新型文化业态,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实施文化扶贫工程,以文化惠民富民助力脱贫攻坚。以文化育民,脱贫首先紧扣“扶智”做文章,通过文化育民整合各相关部门力量和资源,培育和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全面开展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促进就业脱贫计划,突出就业技能、实用技术人才、民族特色手工艺、技能教育长期培训等重点,提升贫困对象就业创业能力。以文化励民,扶贫需扶志,强化贫困群众的信心和斗志。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赋予的全新内涵,倡导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推广塘约、大坝、秀水经验,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坚定信心、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不等不靠不要的思想。以文化惠民,狠抓“百县万村”示范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电云“村村通”工程等,推动贫困地区建成符合文化小康标准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抓好“种文化”“送文化”“养文化”和“三下乡”活动,以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满足贫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以文化富民,充分利用丰富特色优势文化资源,着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强化贫困地区群众持续奔小康的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