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报名
  • 最新活动
  • 电子微券
  • 精彩专题
  • 报名须知
[报名须知]

报名方式:
1.微信报名:用户需要在微信搜索“贵阳孔学堂”,或手动输入微信号:gyconfucianism,添加并关注“贵阳孔学堂”微信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讲座报名”即可进入报名系统(适用于高校学生听课修学分及市民网络报名);
2.现场报名:市民可前往贵阳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推广部活动科进行现场报名【详细】

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挖掘抢救整理传统剧目 245万元恢复22出失传老戏

2017-12-21 09:29 来源:北京日报

  “哪个nán,哪个jiè,哪个guān?”

  当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兼秘书长王玉珍向一位同行提到《南界关》这出戏时,这位见多识广的同行也有些蒙。这样的反应让王玉珍更感到基金会所做的“挖掘抢救整理传统剧目”这项工作有多重要了。基金会近日在梅兰芳大剧院举办了“挖掘抢救整理传统剧目”阶段性成果展演,演出了《南界关》《目连僧救母:滑油山·游六殿》《朝金顶》《赠绨袍》等已经抢救成功的剧目。

▲《目连僧救母》中李宏口含银灯唱戏 刘景玉摄

  挑战 濒危剧目大多高难

  作为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实施的“京剧艺术传承与保护工程”延伸性项目,“挖掘抢救整理传统剧目”首批共扶持22部剧目。

  中国戏曲剧目非常丰富,曾有“唐三千,宋八百”之说,可是流传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的并不多。京剧已经算是比较大的剧种了,观众却总有看来看去就那么几出戏的感觉,逢年过节是《龙凤呈祥》《四郎探母》《失·空·斩》《贵妃醉酒》;而有的戏只流传下来片段,全本都没人会演,比如赫赫有名的《天女散花》,近30年都没有剧团演过“散花”部分,要不是这次被重新挖掘出来,很多资深戏迷都是只见“天女”不见“散花”。

  京剧剧目流失严重,一方面因为有些戏本身质量不高,没有传承价值,还有些戏则是因为技巧难度太高,今天的演员很难继承下来,此次基金会挖掘整理抢救的许多作品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久别于舞台的。比如,李多奎先生创作整理的《目连僧救母》中,老旦行当不仅有跪搓、甩发功这些生行的技巧,还要口含银灯开唱,唱出该有的戏味儿。

  现在,京剧演员唱好两三出戏就够吃一辈子。“跑龙套的每个月都有固定工资,跑一场还有五百块钱的演出费,退休了还有退休工资,谁还愿意下苦功去学戏?不像我们那时候会的不多就没饭吃。”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元喜认为,相对压力较小的环境让演员吃不了苦,因此许多难度较高的作品无法继承下来。

  这次挖掘整理,天津京剧院老旦演员李宏上报了《目连僧救母》这个剧。她说,光是含银灯这个技巧就难坏了她,刚开始含着灯根本张不开嘴,张开嘴了灯就掉了,含得久了嘴又特别酸,就更别提要唱出韵味了。前前后后练了一年多时间,她才算能含着银灯开唱,让她更加体会到前辈艺术家们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

  ▲中国戏曲学院恢复整理演出了《朝金顶》,演员挑战高难度的“撼水”技巧。

  紧迫老师都已八九十岁

  “我一进迟老家门,他就问我哪儿有问题,让我演给他看,再告诉我应该怎么演……”北京京剧院着名演员朱强说,每次排练和指导学习的时间,他和老师迟金声都特别珍惜。

  朱强是马派老生,这次在基金会的扶持下,恢复的是马派老戏《广泰庄》,指导老师是96岁的迟金声。

  迟金声说,他年轻的时候老先生们跟他说,这戏最早只是一出开场戏,是马连良先生和郝寿臣先生将它整理成一出大轴戏。迟老先生说这话时风轻云淡,可是这话从高寿的他嘴里说出来,就把这个戏的历史追溯到了一百多年前。

  朱强跟着迟老先生学了二十多年的戏,其中不少濒临失传,“我深深感觉到老师就像一个宝藏,他懂的多,演的多,看的多。”《广泰庄》是马派剧目中为数不多文武兼备的戏,但因为各种原因已六十多年没在舞台上演出了。跟老先生学戏,朱强总有一种紧迫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多学一出是一出。

  迟老先生可能是这个项目中年龄最大的指导老师,不过即便那些比他年轻的导师也都八十多岁了。《目连僧救母》的导演孙元喜和指导老师赵鸣华今年都是84岁,给牟元笛传承《天女散花》的毕谷云老先生今年87岁了。

  孙元喜年轻时曾和梅兰芳、裘盛戎、谭富英、马连良等大师都同台演出过。他说,那时候和名家唱戏讲究“十戏九不同”,同一出戏不同的角儿唱法就不一样,即使配演也得会各个流派的唱法才能和名角儿搭班唱戏,“马连良先生就经常教导我,‘小子,你只要不咽气就得学’。姜妙香先生也常说,‘只有学不到的,没有用不到的’。”

  让他遗憾的是,他肚子里藏着这么多“好货”,却不能全部传给后辈,“我现在太忙了,北京、天津、上海到处去给他们导戏,还有好多戏没有传下去。”

  他经常跟学生念叨,“我现在教给你们,你们不学,到时候我一‘冒烟儿’没有了,你们想学也学不了了,这些戏慢慢儿地就全丢喽……”老人说话时的尾音拖得很长,满满的都是化解不开的遗憾。

  双赢 小药引子激发大投入

  在成果展演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几乎每个专家的开场话都是“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做了一件好事,一件大好事”。接下来,他们就会对京剧艺术基金会只用245万元的投入就促成了22部传统戏的恢复表示惊讶。戏剧评论家赓续华将这245万元比作“药引子”,“虽然量不大,却是治病的关键。”

  王玉珍则表示,是各个院团的配合投入才让基金会的“药引子”发挥了作用,“一部戏我们投入的只有几万元到十几万元,有的院团还要投入更多资金才能将一部戏搬上舞台。”吉林京剧团团长倪茂才就找来了师兄帮自己恢复《南界关》。

  值得欣慰的是,这样的付出不仅得到专家的肯定,观众也非常认可,在梅兰芳大剧院演出时,现场气氛十分火爆。一位老戏迷说,“以前只知道高派唱的好,这次看倪茂才的《赠绨袍》才发现,他们的表演也很不错。”黑龙江京剧院的《南界关》更是让不少戏迷如获至宝,一位年轻戏迷说,“毛世来的名字以前都很少听到,看了这个戏才发现他的表演也很有魅力。”

  更重要的是,对于演员自身也是难得的提升和锻炼。中国戏曲学院的演员演出《朝金顶》时,从高处往下翻身时出现失误。但专家和观众还是为演员叫好,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样的戏份以前演出都是由男武旦完成的,对女演员来说是很大挑战。天津青年京剧团的石晓亮是国内难得一见的优秀武丑,现在五十多岁了还能从两张桌子上翻下来。原本因为戏太少,他已经打算当老师教教学生就行了,现在恢复整理《雁翎甲》,他又重新开始练功。

  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傅谨相信,这22出戏的恢复演出在一定程度上能扭转人们只看到传统戏的毛病,而看不到它珍贵之处的方向性误会,更重要的是,“当我们面对传统戏的演出时,才能知道我们今天的短处和不足,发现现在的演员和中青年艺术家的缺点和短板,才能知道我们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作者:

编辑:余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