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报名
  • 最新活动
  • 电子微券
  • 精彩专题
  • 报名须知
[报名须知]

报名方式:
1.微信报名:用户需要在微信搜索“贵阳孔学堂”,或手动输入微信号:gyconfucianism,添加并关注“贵阳孔学堂”微信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讲座报名”即可进入报名系统(适用于高校学生听课修学分及市民网络报名);
2.现场报名:市民可前往贵阳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推广部活动科进行现场报名【详细】

王蒙:旧邦维新的文化自信

2018-01-03 10:00 来源:贵州日报

  我们期待的是更多的针对文化课题的认真分析、讨论、推敲,期待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入手,把文化自信与提高我们的文化学养结合起来。

  敢于从善如流,敢于走自己的路

  有人问,百年来,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科学技术、名词观念,我们吸取了那么多外来文化,中国人是不是已经“他信”胜过“自信”了呢?

  文化不是物资也不是货币,它是智慧更是品质,是精神能力也是精神定力,它不是花一个少一个,而是越用越发达,越用越有生命力,越用越本土化、时代化、大众化。它有坚守的一面,更有学习发展进步的一面,学习是选择、汲取与消化,不是照搬和全盘接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谁学到手就为谁所用,也就归谁所有,旧有体系就必然随之调整变化,日益得心应手。

  文化也不是垄断性山寨性的土特产,它既有地域性,更有超越性与普适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无须追求来源的单一、唯一、纯粹。如果用产地定义文化传统与文化内涵,国人吃的小麦、玉米、菠菜、土豆……最初都是舶来品,连中餐都不是绝对的“中”了。再看日本,先学中国,后学欧美,已经大大发展了日本文化。美国更是移民国家,文化土产有限,但绝不能说美国没有自己的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样的态度正是中华文化历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各社会主义国家都掀起改革浪潮,但是那些了解中国的西方政要和学者,如撒切尔夫人、布热津斯基等,唯独看好中国的改革;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更是直言:中国可以实现跨越,“我相信中国正在向着成为21世纪第一流的国家稳步前进。”他们赞赏中国文化独特的包容与应变康复能力。他们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领导人身上,看到了坚韧灵活,看到了既独立又开放,善于以退为进、转败为胜。果然,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走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亡党亡国之路,没有辜负革命的先辈与国人的希望,也没有辜负国际人士的高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自己就更没有理由反过来嘲笑我们百余年来东奔西闯、披肝沥胆、改革开放、旧邦维新、发展变化的大手笔了!

  文化一经吸收采用,必然与本土文化结合。马克思主义到了中国,发展成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它们当然是中华文化而不可能是什么其他文化。孔子早就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甚至孔子宣告,他与伯夷、叔齐、柳下惠、少连等不同,叫做“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而孟子干脆明确孔子是“集大成”者,是“圣之时者”,说明圣者也要追求现代化、当代化。

  我们主张文化自信,不是说只有中华文化是优秀的。《礼记》早就告诉我们:“学然后知不足。”《尚书》的说法是:“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我们从不认为自身足够完满。我们对全球各国各地的文化必须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但我们必须重视、珍惜中华文化长久而又丰富的历史存在,重视它为我们当代快速发展所奠定的基础。越是经济全球化,越是西欧、北美取得了人类文化某些优势甚至主流地位,我们越要加倍珍惜自己的文化成果,越要思考为何或异其趣的中华文化对人类发展的参照作用越来越大。我常说,拒绝现代化,就是自绝于地球;而拒绝传统,就是自绝于中华本土,自绝于中国国情,自绝于中国人民,自绝于更有作为的可能。是传统的复兴,又是全新的开辟

  强调文化自信,我们不应忘记,中国目前兴起的“传统文化热”,不是汉唐明清人在讲文化自信,而是21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讲文化自信;不是孔孟,也不是秦皇、汉武、康熙、光绪讲文化自信,而是中国共产党人讲文化自信;不是在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或者庚子事变、慈禧太后西逃时的胡言乱语,而是在历尽艰难、中国终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引擎、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新形势下的坚定认知。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化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我们的文化传统是活的传统,是与现代世界接轨的传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是历久弥新、不信邪、敢走自己的路的传统。我们绝不妄自尊大,更无须自我较劲、妄自菲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文化是有机整体,所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难以做到的。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却过于悲观。毛泽东同志强调对传统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那么,如何判断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要点有三:一看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二看是否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三看是否符合人类文明共识。例如“二十四孝”,在今天绝对不可以不加区别地宣扬,“埋儿奉母”,发生在今天不是“孝”,而是刑事犯罪。除了这些明显的封建糟粕,还有一些借传统文化热而借尸还魂的落后的习惯和意识,这些都应被我们视为糟粕而加以摒弃。

  近百余年来,中国志士仁人无日不在为使传统走出窠臼而苦斗,中国共产党人也一直在探索一条以传统为基石、以中华复兴为目标的道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既是传统的复兴,又是全新的开辟。这就叫继承弘扬,同时这就叫创新发展。

  文化建设有它的复杂性、细致性与长期性,不能简单化、片面化,更不能急躁突进。现在我们还存在着将传统文化的弘扬形式化、皮毛化、消费化、口号化、表演化、煽情化、卖点化、圈地化、抢滩化的苗头。在文化自信问题上,传统与现代、普及与提高、学习与消化、叹赏与扬弃、继承与发展,须相得益彰、互补互证、不可偏废。我们期待的是更多的针对文化课题的认真分析、讨论、推敲,期待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入手,把文化自信与提高我们的文化学养结合起来。我希望当今有识之士共议文化,弄清中华传统文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思路与基本取向,弄通中华智慧与中华谋略的特色,打通传统文化与五四新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关系,还要结合实际工作,结合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提升我们的文化事业与文化生活水准,提升我们的理论思考分析辨别能力,使我们的文化生产、文化消费、文化积淀、文化品格、文化精神不但得到推动与鼓舞,更得到丰富与提升,从而让我们文质彬彬,从容自信!

作者:王蒙

编辑:余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