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报名
  • 最新活动
  • 电子微券
  • 精彩专题
  • 报名须知
[报名须知]

报名方式:
1.微信报名:用户需要在微信搜索“贵阳孔学堂”,或手动输入微信号:gyconfucianism,添加并关注“贵阳孔学堂”微信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讲座报名”即可进入报名系统(适用于高校学生听课修学分及市民网络报名);
2.现场报名:市民可前往贵阳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推广部活动科进行现场报名【详细】

文化人说贵州:中国最后的上古文明活态保留地

2018-01-10 10:29 来源:贵阳网

  摘要:周笃文,1934年生于湖南汨罗,早年曾师从词学名家夏承焘、张伯驹诸先生,于宋词研究、敦煌文献及医学古籍、文字训诂之学有专门研究。朱先生的理论体系中,在地理上、文化上“边缘”的贵州,与人类核心的上古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周笃文,1934年生于湖南汨罗,早年曾师从词学名家夏承焘、张伯驹诸先生,于宋词研究、敦煌文献及医学古籍、文字训诂之学有专门研究。系中国韵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创始人之一,是着名诗词家和宋词专家,出版各类诗词专集、选集、研究赏析着作十余种。最新一部着作是《周笃文诗词论丛》。

  朱大可,1957年生于上海,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学者之一,也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批评家之一,被誉为“文化的守望者”。2014年推出20余年学术研究成果《华夏上古神系》,被视为1949年以来中国学术的重大收获。

  云浩,画家出身,学者、古诗词人,中央美术学院课程教授。同时还是公共艺术策划人,北京顶级文化论坛的学术召集人。也发表文化评论,颇具影响。

  近日,贵阳网“大家访谈”迎来了三位有范儿的文化名家——年届耄耋的周笃文先生是当今中国的诗词界泰斗,目光下敛、相容和煦,谈笑间诗句自来,自是一派风日洒然的“民国范”;朱大可先生目光有神,一张口便是从亿万年前的人类文明起源、中国上古文化说起,大开大合丝丝入扣,很是“学院范”;眼角上扬的是留着“爆炸头”的云浩先生,论情说理追求一针见血的直观,本是画家出身的他浑身“艺术范”。

  三位文化人虽分属三代、各居一方,但均与贵州神交已久。

  两年前,周笃文先生告别生活了六十年的京城,“收拾书卷与行囊,一家移作贵阳人”。当天,三位从“空气好得令人发指,可以让人自由呼吸”的贵州聊起。说到了“给人类文化提供了自由呼吸空间”的贵州,“中国文化避难所”的贵州,“中国最后的上古文明活态保留地”的贵州……他们说未来的贵州文化,可以酝酿出中华文化的复兴。

  贵州文化不边缘,很核心

  “长期被视为天末之地的边缘贵州,或许只是一个历史的假象。”三位文化学者的共识是:贵州是上古人类一个重要的“避难所”,其保留的上古文明历尽千万年仍是活态的,拥有文化活化石的贵州是中国最后的活态上古文明的保留地;源于上古的南丝绸之路,贵州即是重镇;仅是这“一所一路”,说明贵州“不边缘,很核心”。

  贵州文化是“文化的活化石”

  “从人类学角度而言,贵州是上古人类一个极为重要的避难所。”朱大可先生说。支撑他这一观点的,是不久前正式出版的《华夏上古神系》一书。该书耗时二十余载,以跨文化的全球视野,运用人类学、史学、符号学、神话学、语音学等多种学科工具,对中国上古文化和神话的起源和流变作了整体的梳理。书面世后,被学界认为“是1949年以来中国学术的重大收获,向西方主流人文阐释体系注入了‘中国元素’”。

  朱先生的理论体系中,在地理上、文化上“边缘”的贵州,与人类核心的上古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论述说:上古时期,来自从西部、西北部的游牧和半游牧民族(主要来自古代波斯)穿过今天的新疆、河西走廊,进入到陕西中原地带。他们与东部的土着民族产生了一场大的“文明的冲突”。西来的民族是游牧文明,东方的土着是典型的生活在季风带的农耕民族,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族群,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冲突到顶点就是两次大战。这两次大战在中国历史的记载中,被称为“炎黄大战”。当然,炎黄大战虽然是传说,但也有一定的历史根据;至少是可以认为,“炎黄大战”是用隐喻的方式,描述了上古时期来自两个方向的势力,在中原地区的冲突。

  “大战的结果是,东部的农耕民族处于弱势地位,他们打不过西部游牧民族的骑兵,一部分被消灭,一部分投降变成奴隶。一部分不得不向南退却——这部分人在历史上被称为蚩尤族,蚩尤族的大多数人是退到了贵州的。”朱大可说,现而今贵州的少数民族依旧保存了蚩尤崇拜、上古的水生崇拜,最重要的是保存了上古的日神崇拜。“这些崇拜在这里的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当中,都有特别明显的体现。比如在苗绣中经常出现的饕餮纹,这一纹饰的主体不是别人,正是黄帝的死敌榆罔(蚩尤),饕餮纹实际上就是苗族的一个神。”

  他说,南逃的蚩尤族定居贵州后,带来的上古文化也就相应在贵州扎下根来。“整体上来看,贵州可以说是早期的东亚文化很重要的保存点。”

  “更为难得的是,在贵州保留下来的上古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仍是活态的蔓延至今的,它就活在本地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间工艺、民间传说,甚至是日常生活中。这是贵州最了不起的地方。要知道,我们从地底下挖出来的文物,都是死掉的文化。”由此,朱大可得出他的结论:贵州文化是“文化的活化石”,贵州是中国最后的活态上古文明保留地。

  贵州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贵州建省虽只有六百年,但其开发史远远长于六百年。”周笃文先生说,贵州第一次重大开发是在战国时期,公元前287年楚国大将庄蹻带领水路大军,沿沅水上朔乌江,行至黄平牂牁上岸。大军平定云贵高原后,庄蹻建立滇国,称滇王。“庄蹻是发现贵州、开发贵州的第一人。我把它称之为中国南方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大手笔。”

  此后一百多年后,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称自己在大夏国(今阿富汗)见到了蜀布、邛竹杖,由此断定中国西南有一条通往域外的古道。而其时,成都平原的蜀山氏早已用她的温柔之手,驯化了野蚕,创造出巧夺天工的丝绸,可见这条上古商道至少在张骞时代已经开通,甚至是繁华一派了。这条古道,在西汉时称为“蜀身毒道”,后世则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

  朱大可先生说,“南方丝绸之路”源于上古,远远早于后来西汉的丝绸之路,丝绸出国,其实不一定要西出阳关。“这条古道起于四川省成都市,云南进入缅甸,止于现在的印度。在这条路上,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印度洋的贝币,形成了所谓的贝币带。需要说明的是,贝币属于热带海洋产物,只有印度才有。”朱大可说,但这条路上不仅只走贝币、丝绸,还走枸酱和筇竹,“这两类商品是贵州的特产。我们由此认为,南方丝绸之路实际上有两条,一条从云南走,一条从贵州走。在南方丝绸之路上,贵州扮演着重要角色。”

  激活活态文化,避免“人造文化”

  就如何继承、开发、传播贵州文化,三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说出了他们各自的看法。他们的共识是:贵州要发挥后发优势,吸取教训,发现、保护、激活现有的活态文化,这样就有可能达到一个顶尖的、世界级的水准。

  保留内在的根,变换外在的形

  应遵义市政府之邀,朱大可和他的团队承担了打造赤水河文化带的项目。此次赴黔,便是作实地考察。他说:“开发贵州文化的逻辑起点,和其他省份不同。我们不是去生造已经死亡了的文化,只需激活仍然存活着的、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即可。”

  他以苗绣为例来说明:苗族的刺绣变化多端,但基本的图形是不变的,不懂得图像学原理的人根本看不出来。这个不变的图形就是苗族人内在的灵魂,是苗族文化的根。而这个根,在很多地方已经完全丧失,我们现在凤阳花鼓、黄梅戏、陕北腰鼓等等,魂早就没有了,徒有形式罢了。但在贵州少数民族的工艺品当中,依然有“魂”,非常难得。

  “开发苗绣,就是保留那些与魂与根相连的、内在的形,去变化那些可以变化的外在的图案,以适应现代审美;在此基础上,需通过现代的传播手段加以推广。我注意到,贵州的苗绣通过与时尚杂志、时尚品牌合作,都展览到巴黎去了,苗绣变成世界性的文化符号。”朱大可说,贵州苗绣通过展出、拍卖、传播,已成功推广出去了,目前它不仅仅是一个手工艺品,而且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载体,代表了贵州的形象。“贵州的其他文化,可以复制苗绣的成功路径。”

  后发制人,避免“杨丽萍悖论”

  朱大可先生同时也认为,在开发贵州文化时,要发挥后发优势,吸取之前其他地方的经验教训,尤其是要避免“杨丽萍悖论”。

  他说的“杨丽萍悖论”,是这样一种现象:杰出的舞蹈家杨丽萍率先提出了“原生态歌舞集”的理念,结合彝族、傣族的民间歌舞创编出了一台《云南映像》在全世界巡演,大获成功。不得不承认,作品真棒,把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的歌舞呈现在舞台上了。问题是,经过声电光的包装、在世界各地巡演后,原生态的东西必然会受到现代性的“污染”,必然会走形。所以,面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拯救它,它会死;不拯救它,它还是会死。这就是一个悖论。

  “‘杨丽萍悖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至今未能解决各国在遗产申报中出现的悖论现象。贵州也面临这一悖论。”朱大可说。怎么办呢?他给出的方案是“后发制人”:“规避别人的教训,从一个新的、高的起点,重新出发,这样才能把自身独有的文化推到一个顶尖的、世界级的水准。”

  选择合适的人来表述、传播贵州文化

  长期从事文化传播研究的云浩先生认为,贵州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目前,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开始接续消失已久的文脉。我们找孔子、孟子、王阳明,无非是希望实现中华文化的良性回归。保留文化基因的贵州,大有可为。”

  “但我仍然对贵州的朋友有一个忠告:表述、传播贵州文化,不能只是喊喊口号,贴贴标签。对于文化的监管者,要先知道什么是文化,真正找到贵州文化的识别度,然后选择合适的人才来叙述并完成这一文化命题,万万不能找那些贴了标签的文盲、半文盲来做这件事情,那样不仅会失掉文化的正根,大家会被带到沟里去的。”云浩说。

  他打比喻来说明问题,“比如一个地方恢复音乐传统,应该请贝多芬来,而不是请周杰伦来,因为他可能把一个曲解了的音乐传统呈现给世人,世人在长久地不了解传统音乐是什么的时候,很容易被他带到沟里去。”

  贵州的文化未得到充分的认识与开发

  “贵州文化闪光点非常多,可惜养在深闺人未识。”周笃文先生说。他用了几件具体的事例作说明:

  “徐霞客到贵州走了47天,写了将近4万字的《黔游日记》。文章写得生动精彩,堪称一流的文学作品。贵州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相反,徐霞客到浙江海宁的天台山,发现有老虎伤人,就在哪儿睡了一晚,第二天离开了,通篇只写了140来字,就相当于发了一条微博罢了。可浙江海宁办了一个国际性质的旅游节,效果很好。相对而言,我们对徐霞客的认识和利用远远不够。

  “再如明朝建文皇帝。建文皇帝到底死没死、躲在哪里,是个历史的悬案。有很多线索表明,建文帝逃到了贵州。在白云山有一个寺庙,建文皇帝种下了两棵巨杉,现在还在;现花果园旁边的太慈桥,徐霞客明说了,是为纪念建文皇帝而建的。一本《徐霞客游记》,提到建文皇帝在贵州的事不下四、五次,这是多好的题材,也可以写一个历史剧。可惜没人做。”

  ★对话

  记者:贵州或贵州的文化给您的印象是什么?

  周笃文:印象最深的是贵州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贵州虽然没有出过皇帝、皇后,但是它包容、保护了一个皇帝,就是建文帝;也保护了一个“皇后”,就是吴三桂的陈圆圆。

  贵州文化的多元与包容,体现在汉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的共存。这一种多样性、包容性是我很能够感动的地方,我今后可能在这些地方写点文章。我觉得贵州是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文化发源地,值得我们好好的去研究。

  朱大可:贵州我是第一次来,我却跟它有很多年精神上的渊源。虽然神交已久,来到这里以后,我跟大家一样,觉得这里山好、水好、人好,是“三好”之都。这个是现在非常罕见的。

  云浩:全球化浪潮下,现代性席卷一切。我住在有两千多万人口的北京,朱大可老师住在有三千多万人口的上海。但是你会发现,在人群这么密集的大城市,大家各自孤独,每个人都在争夺生存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薄如纸、冷漠似冰。从来到贵州的第一天,我就发现了久违的浓浓的人情,这可能跟这个地方的气候有关,需要靠内心的热血形成一种火一样的力量,来抵御寒冷;更多的是贵州人与人为善的基本人性。这是你们的精神资源。自然资源就不必说了。

  记者:对贵州文化的认识与传播,应在何种定位下,有何建议?

  云浩:贵州留存的上古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等待和发酵,到了把它酝酿成一杯“美酒”,奉献给中华的时候。那么我还是那个建议,贵州的朋友们,在面对文化的时候,不要用那些破坏性的手段,用贴标签、打旗号的方式开发,而是要真正对它进行尊敬、敬畏。

  我相信不久的未来,贵州将以一种中华文明的复兴之地这一面貌屹立在中国。

  朱大可:目前,很多地方的文化开发,就是在旅游经济带中扮演一个角色,为旅游经济添砖加瓦,但确实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真正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酝酿可能在未来多少年以后的中华文化的复兴。今天保护文化,是为未来文化的复兴做准备;我们保护最终的目的,是用它来酝酿一个新的文化的崛起。否则,我们不过是一些博物馆的考古学家。我们要扮演的不是一个考古学家的角色,而是要提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文化种子”、“文化作料”,让我们后人利用这些去创造一个新的文化体系。

  周笃文:文化的酝酿极为要紧。阳明心学是在贵阳这个地方酝酿出来的儒学的最高成就。近百年来,从日本的明治维新到韩国的复兴,都和王阳明的心学有关。

  最后来一首郑珍的诗:“乾坤清气一枝笔,不落人间得意场。官退却惊诗力进,晚凉携卷语山光。”我的老师夏承焘先生讲,“试从江郑重翻手,倘是风骚觌面时”,倘若向江涛、郑珍来学习,就能够达到国风离骚的最高境界。贵州可以酝酿的东西多的是,寄希望我们贵州人酝酿出好作品。

  ★观点

  提倡“大国学”概念

  朱大可先生说,现在提倡的国学有一个问题。即我们讲的国学只是汉学,其内涵基本上是儒学和道学,甚至连儒学和道学也只是提倡其中的一部分,其他的不提或提得不够。这样一来,我们大大地缩减了国学的范畴,这是非常狭隘的,对弘扬中国文化极为不利。要知道,文化的本质是多样性的,是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

  我们应该提倡“大国学”概念。比如在贵州,就以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来看,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文献资料是非常丰富的,一百年都开发不完。

  儒学本是活泼泼的

  周笃文先生说了个故事:王阳明在修文时,曾审问一个大强盗。无论怎么问,强盗就是一副“老子不要命了,要杀要剐随你便”的态度。王阳明想了个法子,说天气太热,你可把外套脱了。强盗照做;王阳明继续说,是不是请你把裤子脱了,他也脱了;再说是不是请你把内裤脱掉。强盗说,那怎么行。王阳明就说,“你为什么不脱内裤呢,说明你还有羞耻心、良心。并不是丧尽天良的人,你好好学习还可以改正。”一番话把一个大盗改造成了一个良民。

  周先生的结论是,儒学本是活泼泼的,有生机的儒学才能吸引现代人。

  ★花絮

  此次对三人的访谈,云浩先生担任了特邀嘉宾主持。刚开始,他表现得很能掌握场面,给三台摄影机编号,喊“开始”,还发挥画家的特长,给朱大可先生换围巾以使得色彩谐和。

  谈话开始了,特能侃的云浩发现在周笃文和朱大可两位先生面前,“连话都插不进去”。只好趁半场休息时,抢先独白了一大段。说完一拍大腿,才松了口气。节目的精彩,可见如此。

作者:郑文丰 杨禹璋

编辑:余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