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日晚在央视三套播出的大型电视文博类节目《国家宝藏》受到此间学者关注。从2017年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到年末的《国家宝藏》带动的收视热,引发学界思考:除了诗词、文物,还有哪些可以挖掘的文化宝藏可以通过雅俗共赏的方式火起来?
在北京大学举行的“跨学科视阈下文化节目的创新传播探讨——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节目研讨会”上,专家建议,建筑、书画、民乐,也可借鉴类似的形式加以弘扬普及。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表示,这两年电视文化类节目爆发,带动诗词热、书信热、文物热。但文化类节目除了诗歌、书信、文物,还有大量未开采的处女地,如书画、民族音乐、建筑等。广播电视要做的不是搞学术研究,而是普及传播,文化类节目下一步应向深度和广度扩展。
《国家宝藏》开播六期,相关视频播放量突破1.5亿,豆瓣评分最高达到9.3分,主题曲《一眼千年》也成为各大榜单热门曲目。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特别注意网上刷弹幕的年轻人,“这样一个有历史厚度的节目吸引了众多年轻人,说明创新没有天花板,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国家宝藏》总制片人吕逸涛也说,该节目播出后,九大博物馆迎来参观热潮。每个博物馆在播出后的人流量增加50%-60%。“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生中华家”等正能量的视频弹幕,让人们看到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思考。
当下许多电视节目都主打明星牌。《国家宝藏》也不例外,推出的27件文物捆绑27组讲故事的明星,明星之外还会带来跟国宝相关的当下故事讲述人。串场人物则是张国立。
“每一个明星与他要讲述的文物不是随意结合的,我们经过慎重考虑,这是让国宝活起来的一部分。如演过《琅琊榜》的刘涛是飒爽的女性,她守护的是河南妇好鸮尊。”《国家宝藏》总导演于蕾说。
中国有4800多家博物馆,让博物馆展示的灿烂文明和老百姓的生活发生联系,是节目的初衷。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中心主任杨念群说,历史学有“公众史学”的派别,就是如何把最专业、最晦涩、最学术的东西转化成公众能接受的形式。《国家宝藏》可看成是“公众史学”的形式化探索之一。“今天所说的国宝只是当时活动的器具或场所,那个活动才是根本的文明之所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青生希望今天强调宝物时,更应该强调宝物背后的历史。
从诗词到文物,文化综艺节目创新传播形式,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唤醒国民内心的文化认知感与归属感,让文化自信扎根内心土壤,带动文化收视热潮,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后世,久传不衰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