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报名
  • 最新活动
  • 电子微券
  • 精彩专题
  • 报名须知
[报名须知]

报名方式:
1.微信报名:用户需要在微信搜索“贵阳孔学堂”,或手动输入微信号:gyconfucianism,添加并关注“贵阳孔学堂”微信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讲座报名”即可进入报名系统(适用于高校学生听课修学分及市民网络报名);
2.现场报名:市民可前往贵阳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推广部活动科进行现场报名【详细】

今天还有必要修家谱吗?学者称仪式性强于应用性

2018-02-28 09:36 来源:大河网
读者在河南省图书馆的中原方志馆内查看家谱资料

  核心提示|在今天还有必要修家谱吗?新家谱和过去相比有哪些新特点?2月23日,大河报以《修谱热中原愿有岁月可回首》为题,报道了洛阳一家族在家谱中断83年后的今年春节重续家谱的事情,报道被广泛转载,家谱一时成为网络热议话题。连日来,大河报记者在河南省图书馆、中华家谱馆采访发现,新修的家谱内容时代性更强,家风也呈现出贴近当下的新风尚。

  看了大河报的报道 老家在山东的读者想续家谱

  “我节后回郑州第一件事,就是来查家谱资料。”2月24日下午,在河南省图书馆内的中原方志馆家谱专柜旁,34岁的王国画正在认真翻阅一本王氏家谱,并不时翻拍图片通过微信和老家亲人沟通。

  王国画的老家在山东菏泽,看到大河报关于家谱的报道后,随即向老家前辈询问,但遗憾的是他们的家谱早已遗失,只记得家族堂号是“三槐堂”。刚刚返郑准备上班的他,第一时间就赶到省图书馆查看家谱资料,最终找到新密一支同一堂号的家谱,以期找到家族迁徙线索,为以后重续家谱打下基础。他说:“随着城镇化发展,人口大量流动,很多农村的同姓族人去往四面八方,有家谱的话不管在哪里都会知道根在哪里。”

  河南省图书馆收藏有千余部家谱,涉及约200个姓氏,大河报记者发现,不少家谱的扉页都写着这样一句话:“我从哪里来,家谱有记载;我到哪里去,家谱有延续。”谈到修家谱的意义,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主任闫宏伟介绍说,家谱中蕴藏着珍贵的史料,家族传承谱系都在家谱中,可以说记载了中华民族的DNA。

  闫宏伟介绍说,上海图书馆收藏了2万多部家谱,改革开放后,很多归国华侨都去那里查家谱、寻亲。而考证曹雪芹的祖籍是哪里时,红学家便是从很多地方的曹氏族谱着手的。他还找出一本鲁山县的林氏家谱,上面还记载了家族迁徙过程。原来林氏家族的祖先是明末水师中的藤牌军,战斗力极强,明朝灭亡后,这个家族从福建来到河南鲁山。到清朝,他们被康熙征调,出征抗击侵入中国雅克萨的罗刹人。这场战役,从出征前的动员会,到战斗部署、行军记录、凯旋,家谱中都全程记录了下来。

  “这段历史不乏细节,有些就连正史里都没有记录。去年东北研究雅克萨之战的学者闻讯后,还专程来到省图书馆查阅家谱,补充研究资料。”闫宏伟说。

家谱中收录的卫星地图

  新家谱有了新内容 风土人情、诗文作品、出土文物都在其中

  中华民族同根同祖,也体现在家谱中。翻开一部陈氏宗谱,开篇是人文始祖黄帝的画像,接着是黄河的图片,配文道:“陈氏部落由游牧转为农耕后,就在黄河中下游繁衍起来,黄河哺育了陈氏后人。”

  这个家谱还单列出“艺文篇”,涵盖了族人的旅行观感、人生感悟等文章,其中一位老人在《品味岁月》中还总结人生感触:常怀感恩之心,踏实工作,清白做人,勇挑重担等。更出人意料的是,其中竟然收录了几篇族人发表过的有关地质和教育的学术论文。

  “近些年新修的家谱可谓千谱千面,图文并茂,个性十足。”闫宏伟表示,现在的家谱越来越有新意,除了姓氏起源、核心谱系、家规家训这些常规项目外,风土人情、诗文作品等内容越来越多,而女儿不入族谱的老黄历早已被打破,更注重承载家族记忆。

  大河报记者查询发现,一些家谱中收入了家族聚居地的卫星地图、先祖留下的房契等资料的影印版、不同年代的村貌对比图,有的还将方言、婚庆习俗等生活方式写入,带有五线谱的族歌也流行起来,比如岳氏族谱的族歌选用了《满江红》。谱系信息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名字,而是附上了个人照、全家福。

  让人感动的是,后人通过家谱寻根溯源,感悟先人风骨,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河南省兀氏续家谱中,容纳了村庄的古树、老宅、碑刻的图片及内容,甚至连出土历史文物等信息也一一载入。序言里动情地写道:“兀姓先祖是为人师表的好官,受害于北魏皇帝元诩,被人陷害致死,因而教育后人改姓,隐姓埋名过平民生活。兀姓家族有光荣的历史,也是一本血泪史,是一个勤劳、智慧、顽强的家族。”

  山东济阳县的李氏宗谱还另外附上一本古体诗集《西征记略》。编者揭示缘由说,在编家谱过程中读到了300年前先贤李生麟的诗集,“作为后学……至今读来,仍觉得有一股强烈的庄穆的浩然正气在”。

家谱中记载的出土文物

  家风家训与时俱进“耕读传家”有了新内涵

  “过去很多家谱里不一定有家风家训,但现在的新家谱里,家风家训已是标配。”中华家谱馆馆长金涛表示,很多家谱既附有传统老家训,还新列上了紧跟时代的新家训,其中新写入的家训中最常见的字眼是“爱国、守法”,而“生意公、不坑骗”“戒毒禁赌”这样贴近生活的戒律也能看到。

  传统家训中常见的“耕读传家”也被延续到了新家训中。在聂氏家谱中,编者直言忧虑家训能否顺利传承,“随着新农村建设,村民搬入新楼房居住,原有生产生活方式随之改变,但‘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优良传统也要适应社会变革,形成‘用俭养德,以读明理,用勤修身’的良好新家风”。

  金涛说,耕读传家源于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思想,虽然很多家族不再务农,但想用现代的观点来解读其中的内涵,“耕代表物质生存,读则是精神追求,耕读传家,其实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一个和谐发展”。

  在老家谱中,家训中很多有“不讼大庭”“禁诉讼”“戒诉讼”的内容,但在新家谱中已经被删除,而是以“遵法纪”等替代。河南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会长魏怀习说:“旧时观念里,很多家族争议是在内部用家族宗法解决,不会诉至官府。加上古代存在吏治腐败,一旦官司缠身,往往会致使家道中落。如今现代国家都拥有公开透明的司法制度,法律已成为保障个人权益的重要手段,所以对诉讼避而远之已经过时了。”

  “家风家训多是弘扬正能量,教人向善的,至今仍有积极意义。”闫宏伟表示,曾国藩后世人才辈出,便与家训家风一脉相承不无关系。同样,民俗学博士、河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彭恒礼也认为,随着时代演变的家风家训参照了社会道德标准和法律条文,是家庭内部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机制,当下商品经济发达,各种诱惑很多,通过树家风来强调自律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不同人对修家谱看法不一 民俗学者认为其仪式性强于应用性

  对于修家谱的行为,网友们看法不一,见仁见智。网友“路漫漫兮”认为,“国家的历史,自家的历史,都应该知道”。网友“赵纪良”表示,续写家谱很有必要,“应该让后辈人知道自己的先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奋斗和如何发展的,激励后人拼搏奋斗”。

  当然,也有网友觉得“在当代社会来说,没什么用”,“都什么时代了,还讲究这个”。网友“萧学会放下才会从容”则提醒说:“写家谱可以,但不能搞宗族房头,相互攀比,耀威乡邻。”

  对此,彭恒礼表示,修家谱是一种民间习俗,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同时也起到约束今人、激励后人、增强家族凝聚力的作用。修家谱是宗族观念的反映,但由于时代变迁,城市里的宗族观念已经淡化,只在一些乡村还保留着传统。

  “在今天,修家谱的仪式性强于其应用性。”彭恒礼说,修家谱和中国宗族社会传统有密切关系,用以规范家族内部的秩序,过去乡村自治的手段都是宗族自治,作奸犯科不能入家谱是很严厉的惩罚,比如像小说《白鹿原》里族长白嘉轩通过族规惩戒族人。然而,如今现代的社会管理体系已经非常健全,通讯联络都不是问题,修家谱现实意义并没有过去那样大,更多是为了表达血脉传承。

  采访中,大河报记者发现,一般家族修家谱的成本为数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往往采用捐资筹集。彭恒礼认为,修不修家谱是民间行为,因人而异,通过修家谱联谊血脉、沟通情感也无可厚非,但也没必要刻意去强调这个,并要防止借修家谱敛财、拉山头等产生不良影响,“修家谱需要耗费一定财力人力,要量力而行,坚持自愿原则”。

作者:

编辑:余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