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有一个人,用10年的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抢救传承“绣文化”。从2008年到现在,她徒步3万多里,走遍了贵州的东南西北,收集了很多刺绣纹样。她就是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梵净山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石丽平。
石丽平来自松桃苗族自治县,是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2008年,石丽平创办了公司,专做民族刺绣工艺,一边培训绣娘,一边推广刺绣文化。她说:“当年我只带领3名绣娘做这件事,到现在,我们培训了10000多名绣娘,其中高端人才260名。现在我的公司是一个涵盖60后到00后的庞大队伍。”
抢救濒临消失的刺绣技艺,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为了收集针法、纹样资料,石丽平几乎走遍了全贵州。很多掌握传统技法的绣娘没读过书,也不会说汉语,只能用视频录下她们的刺绣方法。还有一些刺绣技法早已失传,只在老物件上能见到,于是她到处搜罗旧物,并找来20名绣娘专门修复、复制它们。“10年来,我们修复了不少明清时期的物件。好的工艺不能丢掉。”石丽平说。
据石丽平回忆,对她打击最大的一次是2015年松桃发洪水冲走了8年的收藏:“平时我是很坚强的人,而那一次我哭了,这么多年收集的资料一下子就没了。”打击并没有让石丽平停下脚步,她想好了:“现在有了大数据,以后东西收集好之后就放到云端,再也不会被冲走了。”
在传承刺绣文化的同时,石丽平也想方设法让更多的苗族绣娘利用手中的技艺脱贫致富。石丽平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代:“政府现在越来越重视刺绣文化的传承。2013年贵州省妇联牵头‘锦绣计划’,支持绣娘成长,扶持手工刺绣产业。政府的支持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了少数民族的绣文化,让大家有信心加入到我们的工作中来。”
如今,石丽平准备推出自己的“百万绣娘”计划,做好民族工艺品牌,带动群众家门口创业就业。“小小的针尖让我们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带领一方人民走上幸福的道路。”石丽平指着自己身上的刺绣服装,自豪地说,“我今天穿的服装,一针一线都是我们传承的技艺,也代表了我的文化自信,走到哪儿我就宣传到哪儿,走到哪儿银铃叮当响到哪儿,相信能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