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代墓葬礼制最高等级表现,历代帝陵的葬俗变化都深刻凝聚着时代文化基因,也为后世所看重。在这其中,东汉帝陵一改之前帝陵普遍采用的覆斗形封土,而将封土修造为圆丘形,成为中国帝陵建造史上尤为重要的变革,一直影响至今。
东汉帝陵的这种外在最为显着的改变,到底有何种呈现?背后蕴含了哪些独特的文化?随着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历时15年的东汉帝陵考古发掘成果于近日公布,这些谜团也得到了更为全面的诠释。
【改方为圆】东汉帝陵封土颠覆传统
作为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延续400多年的汉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承前启后的文化,造就了汉代帝陵在中国帝陵建造史上浓墨重彩的地位。
说到两汉帝陵,东汉帝陵的变革尤为引人注目。
在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启动对东汉帝陵考古发掘之前,学界、坊间对东汉帝陵的了解,仅限于文献记载和学术猜测,并未从现实中得到证实。
3月31日,洛阳市文物局、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召开了“洛阳邙山帝陵群东汉帝陵考古收获专家座谈会”,历时15年的诸多考古发掘成果得以详细披露。
作为此次考古成果之一,东汉帝陵的形制基本搞清,其中包括墓冢封土的基本特征均为圆丘形。
不要小看这个成果,因为在此之前,因无考古发掘佐证,针对东汉帝陵的封土形状问题,即便在学术界,也一直是谜一般的存在,定论更是无从谈起。
文献记载,除炀帝康陵和安帝恭陵为“山周”的记述外,东汉帝陵其余均为“山方”,加之根据西汉帝陵长期沿袭覆斗形封土的惯例,一般认为东汉帝陵封土应是继承前制,同为覆斗形。
比如,按照《古今注》记载,“光武原陵,山方三百二十三步,高六丈六尺”;“明帝限节陵,山方三百步,高八丈”,而在现实的考古发现面前,这些帝陵封土都不是方形。新的考古发掘,与此并不相符,甚至可以说是推翻了部分文献记载。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汉魏室主任严辉说,东汉帝陵的圆丘形封土,有点像馒头,但与早期一些地区的圆形封土是有明显区别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高度小而直径大,外观呈低矮的山丘状”。
据介绍,在西汉时期,帝陵甚是壮观,最大的墓冢底边边长有229米,高可达46.5米,最小的边长也有150米,高26米,完全是“高作山陵”。而邙山东汉帝陵,墓冢直径只有70米到130米,高度不足20米。
与此相适应的是,此次考古发掘也基本确认了东汉帝陵的位置和归属问题。
根据考古发掘,如今存在于孟津县邙山陵墓群中的大汉冢、二汉冢、三汉冢等大墓,均被确认为东汉帝陵,其中包括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和灵帝文陵,共5座东汉帝陵。
值得一提的是,在位于洛阳邙山和洛南伊滨区数量庞大的东汉陵区中,绝少有属于东汉时期的覆斗形墓冢,这个情况也被考古人员解释为“东汉时期对之前覆斗形封土葬制的变化,迅速又彻底”。
【封土变化】疑与刘秀有意推崇老家有关
对于东汉帝陵封土由方变圆的巨大转变之原因,大河报记者多方了解得知,学术界早有关注,但众说纷纭。
根据文献记载,从光武帝开始,几乎历任东汉皇帝都会去长安,并遣使祭祀“十一陵”。因此,刘秀和明帝刘庄应该见过西汉帝陵。对他们的帝陵“覆斗形”封土,刘秀肯定是印象深刻。但是,打着兴复汉室的刘秀,让人诧异的是,为什么在死后首先抛弃了西汉的“覆斗形”陵墓呢?
参与洛阳东汉帝陵考古发掘并出席上述研讨会的专家韩国河说,根据他的猜测,其中既有皇帝个人原因,也有社会思想意识方面原因,同时也有墓葬构筑技术方面的原因。
现为郑州大学副校长,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历史、文学双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考古学科第一学术带头人的韩国河认为,学术界基本都认可的重要一点是,刘秀对祖根地葬俗的推崇。
他说,刘秀虽是高祖九世孙,但其起家之地在西汉时的春陵侯国(东汉改为南阳郡章陵县),是在南阳豪强地主集团的基础上建立的政权,因此他即位后,维护对南阳春陵刘氏园陵的葬制也是很自然的事。“刘秀看重老家,从他两次‘幸章陵’,‘修园庙,祠旧宅,观田庐’,也可窥得一二。立国后也很维护对南阳章陵刘氏园陵的祭祀,帝陵形制采用老家的传统是很自然的事。”韩国河认为,在宗庙祭祀这一点上,刘秀、刘庄对西汉传统是“阳奉阴违”,骨子里在树立春陵刘氏汉政的正统性,让帝陵建造遵从自己的祖先,封土改方为圆也应该就是基于这一强烈的整治家族意识确立下来。
支撑这种猜测的一个实证是,东汉帝陵的墓形为一条墓道的带回廊的砖石结构墓,流行夫妇同穴合葬,与当时的春陵葬俗一致,而西汉帝陵及诸侯王墓中,并没有这种葬制。
当然,韩国河也认为,由于两汉时期提倡“天人合一”,风水术中推崇“天圆地方”原则,封土为圆可能是东汉时期宇宙观的一种特殊理解。
韩国河的这些观点,与严辉基本一致。
【葬俗文化】以方为贵被东汉帝陵终结,圆丘形影响至今
严辉说,刘秀原陵“颠覆传统”之举,终结了从东周到西汉的传统覆斗形陵冢形制,也奠定东汉帝陵的形制基础,可以说是影响至今。
“土丘坟的形状,从战国时起就以方形为贵,延续几百上千年之后,东汉帝陵改变了这种审美。”他说,在东汉之前,许多帝王在世时就为自己预修坟墓,“方形坟丘是最高的规格,除了帝王之外,只有极个别帝王的近亲及没有同帝王合葬的后妃可以采用。”
根据历史典籍,在这方面,自秦至宋代的帝陵,多是在墓室之上划出一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基址,然后层层夯筑黄土,下大上小,直到一定的高度,封土堆的顶端仍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平面。
考古人员举例说,比如,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个帝陵,不仅陵园平面呈长方形,位于陵园南部的坟丘,平面也呈方形。西汉的帝陵,除文帝的霸陵系“因山为藏”以外,都筑有覆斗式的方形坟丘,位置在陵园的中央。
“整个坟丘像是一个被截去顶部的方锥体,又像一个倒着置放的量斗,考古学上就称它为覆斗形。”严辉说。
不少考古人员都认为,如今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土葬习俗,应该就是受到了东汉帝陵的深刻影响,与东汉帝陵的葬制传承密切相关。
当然,严辉看来,东汉帝陵的影响,不仅仅是一个封土形制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东汉帝陵由秦、西汉时期的厚葬变为俭葬,变化是一系列的,也都是很重大的,“可以说,东汉帝陵之所以对后世影响巨大,它的背后,蕴含着很深厚的时代文化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