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报名
  • 最新活动
  • 电子微券
  • 精彩专题
  • 报名须知
[报名须知]

报名方式:
1.微信报名:用户需要在微信搜索“贵阳孔学堂”,或手动输入微信号:gyconfucianism,添加并关注“贵阳孔学堂”微信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讲座报名”即可进入报名系统(适用于高校学生听课修学分及市民网络报名);
2.现场报名:市民可前往贵阳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推广部活动科进行现场报名【详细】

罗传芳:“仁爱”与“博爱”不构成对立,但须提升

2018-09-25 02:32 来源:贵阳孔学堂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罗传芳

  从语词学上来讲,“仁爱”和“博爱”是有区别的:“仁爱”主要是指慈爱、宽厚、不忍等人性中一些善良的品质,偏重心理、情感和个体性方面;“博爱”则是要爱一切人(甚至物),更多指向公共空间。

  从文化类型上说,人们一般认为“仁爱”是儒家的,“博爱”是西方文化的主流观念,这没有错。但是,用“博爱”贬抑“仁爱”甚至在二者之间设置障碍就不应该了。“博爱”最早是基督教的信条,本身具有宗教的超越维度,而作为世俗伦理的儒学则更多强调的是运用和可操作性,两者在这个层面不构成可比性。倒是西方近代的社会变革使“博爱”进入政治生活进而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个变化是特别值得重视的。也就是说,是古今之变完成了由宗教伦理(博爱)到政治伦理(自由/民主/平等)的转变,这是一个历史性进步。因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不能只靠道德(包括宗教)维系,而要依靠法制,所以平等、公正就成了支撑法制体系的现代核心价值,而其前提或者说与其同构的伦理依据就是“博爱”:无平等即无博爱,这是博爱在现代变得重要且具有价值优选权的内在根据。

  所以我的基本观点是:仁爱与博爱虽有不同,但不构成对立;博爱涵盖仁爱,仁爱有向博爱发展的空间。对“谁更优”,既是价值判断,更需作历史分析,从而明确“博爱”在今天的意义。

作者:

编辑:余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