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刻苦读书的例子真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单单拿北宋这短短百余年的时间段来说,就有很多苦读的人和苦读的故事。
比如:欧阳修的“以荻画地”,欧阳修四岁丧父,贫无所依,母亲“以荻画地”,教以诗书,欧阳修废寝忘食,惟读书是务,读出一了个千古文豪;比如:范仲淹的“划粥断齑”,他每天煮一大碗米粥,冷却后分成四块,早晚各两块,仅以韭菜末相佐,如此寒来暑往多年,读出了一位千古名臣。穿越北宋历史,你会发现凡名臣、名儒,无一不经过漫长的苦读,随便拉出一位就是一大堆励志故事,足以让人感佩。
北宋人苦读有几个原因:一是皇帝鼓励读书,如宋真宗诗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二是读书是年轻人比较单一的出路,一人登科,举族皆荣,光明的前途是最好的奖赏。这两个原因让大家埋头苦读,不出头,不罢休。
然而,这些人大都是科举道路上的勇夫,有其功利的一面,如同今天的高考,奋勇拼搏只为一跃龙门。世上之事,凡为功利追逐,都是非正常状态。为科举或高考去读书,悬梁刺股也好,凿壁偷光也好,都不能反映读书的本来面目,这时,读书只是一块“敲门砖”,一旦进了“门”,“砖”常常抛弃如敝帚。
读书的本来面目应该是一种对未知探寻的冲动,一种与作者思想交流的过程,一种会心的兴奋,一种如沐春风的愉悦享受。总之,真正的读书,应该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更非功利的。北宋读书人中间,不为功利读书的人很多。
比如苏舜钦。他年轻时,寄居岳父杜衍家,每夜读书,必饮酒一斗。杜衍是宰相,对女婿每晚饮酒竟达一斗深为不解,便安排人暗中观察。某晚,苏舜钦正读《汉书?张良传》,读到:“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时,猛然拍手说:“可惜没有击中。”然后满饮一杯。读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时,又拍案说:“君臣知遇,怎么如此难啊!”又痛饮一杯。杜衍听到报告后,哈哈大笑说:“有这等下酒物,一斗不多啊!”从此,苏舜钦的“汉书下酒”天下闻名。
又如黄庭坚。他在《宁浦书事六首》诗中说:“挥汗读书不已,人皆怪我何求。我岂更求荣达,日长聊以销忧。”他表示读书不为荣达,解忧而已。不过,解忧还不能完全表达黄庭坚对读书的钟爱。他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他是那种对读书喜欢到骨子里的人,无书不读,而又不能片刻无书。他的读书目的为“三养”:养身、养心、养精气神。
黄庭坚曾因在政治上讲真话,屡遭贬谪。1104年,他甚至被朝廷削籍除名,羁管于广西宜州,形同囚犯。到宜州后,他先寄居城西一居民家,宜州太守认为按罪不能安置这么好,让他搬到城南戍楼。戍楼破败不堪,晴天一屋灰,雨天一屋水。然而,即使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黄庭坚依然焚香读书,自得其乐。命途多舛,但精神高蹈,这就是黄庭坚“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