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北风吼。”
今年的小寒节气在一月五日,比往年稍早一些,伴随着一股强劲的冷空气,有不少地方都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不过根据气象资料,小寒却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时候,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俗话说“冷在三九”,从冬至开始数九,“三九”也恰在小寒节气内。对于神州大地而言,小寒节气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来了。
《淳化阁帖》卷六、《大观帖》卷六都收录了王羲之的《极寒帖》:
▲旦极寒,得示。承夫人复小欬(kài),不善得眠助,反侧,想小尔,复进何药?念足下犹悚息,卿可不?吾昨暮复大吐,小噉(dàn)物便尔,旦来可耳。知足下念。王羲之顿首。
在这封信中,王羲之写到,白天已极为寒冷,得到友人的书信,承蒙询问,夫人(根据清代姚鼐的注解,此处夫人是称自己的母亲,并非指妻子)又有些小咳嗽,睡眠也不好,但并不严重。不知友人是否服用药散,因为惦念友人而惶恐不安。王羲之自己昨天傍晚也呕吐,即使吃很少的东西,也会这样。他也同样知道,朋友对他的惦念。
连白天都极寒冷,可见王羲之写这封信时,正在隆冬。冬天是和寒冷紧密联系的,古人将这时的风称作寒风,景色称作寒景,时刻称作寒辰,鸟称为寒鸟,草木称为寒卉、寒木。不过在这样的时候,也有温情的故事。
《世说新语·夙慧》中有:
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着襦,寻作复裈。”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着糯,下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这则故事是说:
东晋文学家韩伯(字康伯)几岁时,家里极贫,到了隆冬,只有一件短袄。他母亲殷夫人做这件短袄时,让韩伯拿着熨斗。母亲告诉康伯说:“先穿上短袄,我再来做夹裤。”康伯说:“这已经够了,不须要夹裤。”母亲问他为什么,他说:“火在熨斗里面,熨斗柄也就热了,现在我上身穿上短袄,下身也会暖和,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了。”他母亲听了,觉得将来韩伯会成为国家出色的人才。
少年韩伯之所以被如此称颂,一方面是他善解人意,知道家里贫穷,需要节省,所以有了短袄,就不再要夹裤了。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能细心体贴。试想如果一个孩子,对母亲说,因为家里贫穷,不要过冬的夹裤,该会让母亲怎样的伤心呢?而韩伯用一个熨斗的比喻,用看似孩子的天真化解了直言的悲苦,可爱温婉,这才是最难得的呀。
也许,此刻的你也恰碰到了人生的寒冬。不过,有了友人的惦念与慰问,有了家人的理解与体贴,你可感觉到温暖?
寒冬总会过去的。
原标题:王羲之这样过小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