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报名
  • 最新活动
  • 电子微券
  • 精彩专题
  • 报名须知
[报名须知]

报名方式:
1.微信报名:用户需要在微信搜索“贵阳孔学堂”,或手动输入微信号:gyconfucianism,添加并关注“贵阳孔学堂”微信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讲座报名”即可进入报名系统(适用于高校学生听课修学分及市民网络报名);
2.现场报名:市民可前往贵阳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推广部活动科进行现场报名【详细】

专访昆曲名家魏春荣:坚守昆曲 主动跨界

2018-02-26 10:19 来源:人民网

  在北方昆曲剧院,不断有人和魏春荣打起招呼。十岁起,她就来到剧院成为一名昆曲学员;如今,她活跃在各国的艺术舞台上,带领人们一起领略这门中国原创艺术之美。

  浅笑低吟、顾盼生姿,沉浸在昆曲中的魏春荣带领观众穿越时空独拥慢时光,聆听《长生殿》感受杨贵妃与唐明皇的爱情故事,聆听《牡丹亭》体味“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唯美爱情……

  从600年前向我们走来的昆曲,因为细腻婉转有“水磨调”之称,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着称,被视为中国戏曲“活化石”。

  人民网:您十岁学戏,如今已历经30多个春秋,您对昆曲之美的认识经历过哪些变化?

  魏春荣: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小时候几乎没有听过昆曲。学戏的时候,学校大门紧闭,每星期只允许周六回家一天,在校六天最多只允许带六个水果。在学校,每天都要苦练手眼身法步,为了练身体柔韧性,小伙伴们常常抹眼泪。小时候,我对舞台不发怵,只有一股冲劲,想要尽情展现自己。

  80年代末毕业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各种新鲜的事物涌进中国。从大门紧闭的学校一脚跨入充满着新鲜事物的社会,大家眼界一开,心也就浮躁起来,觉得原来身处的小环境看不到太大的希望。有些想法比较活跃的人去拍影视剧、到歌厅里唱歌、下海经商或是出国。

  毕业时正赶上昆曲发展低迷期,演出市场极不景气,我也得经常参演当时流行的旅游性演出,通常是在固定的几个剧场,把京剧、昆曲等做成一个戏曲拼盘,面向外国游客进行表演。台前幕后,从演员、服装、道具到乐队,每次昆曲演出都有20多个人忙里忙外,有时演出的人比台下的观众更多。

  我辛苦学艺六年,不舍得离开昆曲表演的舞台。放松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老师们在这种大环境下仍然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我也学着他们的样子,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学戏,《牡丹亭》、《玉簪记》、《奇双会》等不少大戏、折子戏都是这个时期学习的。随着学习的深入,了解到昆曲所承载的丰富内涵,我发现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舞台上对人物有精彩的演绎。

  人民网:您曾主动跨界,参加电视剧、话剧等演出,各种表演形式的交流碰撞,带给您怎样的艺术感受?

  魏春荣:我第一次接触电视剧是在87版《红楼梦》里饰演一个小角色,那时候我还在学员班,但拍完以后我下定决心今后不干这行。因为拍摄电视剧是碎片式的,情绪可能刚调动起来又要停下来,常常需要等待,我觉得它没有舞台那么有魅力。舞台上的表演是一气呵成的,虽说反复演同一个戏,但每次表演场地都不同,需要根据表演的区域调整眼神的位置等加强和观众的互动,每次都有新的体验。

  话剧的表演与昆曲也不同,话剧的情绪带入比较快,几句台词就要进入角色。此外,去年我和《王者荣耀》有一个合作,给甄姬皮肤配了一个声音,唱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这虽然是个跨界合作,但做的还是传统的东西,能让观众听到原汁原味的昆曲。

  为跨界而跨界,我觉得没有必要。其实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性,昆曲如果失去了它的特性就不是昆曲了。所以,我选择任何一个项目的时候都非常严谨,这是对我自己从事的艺术门类负责,不能让别人无度地消费。

  我非常排斥那种不伦不类的“两层皮”的跨界,说是跨界融合,其实受众什么都没有听到,根本无法明白表演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文化推广很重要,但不能低下身躯去迎合现代、迎合观众的审美。引领观众追求高审美、高情趣,这才是我们要花功夫去做的。

  人民网:昆曲是一门已经600岁,但仍旧活跃在国内外舞台上的古老剧种,一些青年人担心走进剧院却看不懂。您怎么看待青年人的这种心态?对于青年人走进剧场观赏昆曲,您建议从哪几个剧目开始?

  魏春荣:对于美的东西,任何一个人都能欣赏。比起中国观众,外国观众有一层语言的障碍。我们原以为外国观众更看不懂昆曲,其实他们的欣赏是有一定基础的。

  我们曾经受一位德国老教授的邀请去奥地利演出,他当时选了两个戏——《窦娥冤》和《烂柯山》,都是悲剧。既没有华美的服饰,扮相也不好看。我们建议翻译后加上字幕,便于观众了解,但老教授说字幕影响观众的欣赏,看一眼戏看一眼字幕,情节不连贯。演出后,那个老教授和在场的文化领域的博士们进行了讨论。他们认为中国的传统戏曲值得称道,表演载歌载舞,演员做大幅度的动作也能唱得悦耳动听,舞台呈现力比西方歌剧更强。

  在国内,为了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昆曲艺术和昆曲人,我们开讲座、办沙龙、参加演出、讲大师课。有一次,讲座后的互动环节上,一位穿着非常摩登的姑娘提问说,年青人觉得京剧更容易懂一些,昆曲是否需要改一改让大家能够听懂?我回答说,“这是你的问题,不是昆曲的问题,可能是因为你觉得昆曲难以欣赏而不愿意主动走近它。”其实,昆曲有很多欣赏的角度,精美的服饰、载歌载舞的表演、优美的曲词……从哪一个角度切入都可以。

  还有一次,讲座后有个年青人抱怨“昆曲太古老,听不懂。”我对他说,昆曲已经600年了,我不介意再多等你几年。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有了沉淀以后,更愿意找寻一种慢的生活方式,昆曲正好可以给予大家这种滋养。我们剧院2016年做过一个大数据调查发现,喜欢昆曲的人群中,以80、90后居多,其中90后占到52%,年龄集中在20岁到27岁。复看人群相当惊人,达到了83%。

  入门的话,可以选择《牡丹亭》、《西厢记》、《狮吼记》和《玉簪记》等。《牡丹亭》,爱情故事浪漫唯美;《西厢记》,里面有很微妙的男女之间的小心思;《狮吼记》接地气,这种有喜剧色彩的戏更容易把观众带入。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美化的、诗化的、艺术化的生活。在忙碌、紧张的生活节奏中,大家不妨步入剧院,穿越时空,来一次与中国原创艺术的“亲密接触”。

作者:林露

编辑:余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