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窟寺是丝绸之路上见证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质性遗存,石窟寺保护与修复的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水平。
“中国石窟寺保护科技创新联盟”4日成立,将联合国内相关机构和企业,强化学术研究和交流,共同为攻克石窟寺保护难题提供相应的人才及技术支持。据悉,“中国石窟寺保护创新联盟”的成立,也将使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丝绸之路沿线的更多国家和地区,中国石窟研究者将用文化遗产的语言共同讲述“一带一路”的故事。
4日起,“复旦大学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石窟寺保护论坛”举行。论坛主办方——复旦大学方面表示,本次高峰论坛是国内学者对中国石窟寺类遗址保护与研究的一种有益探索,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石窟寺保护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余江宁、云冈石窟研究院副院长卢继文、麦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所长李天铭、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周明生等世界文化遗产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等齐聚一堂,共同分享了中国石窟寺保护的研究成果与体会。
据了解,佛教石窟寺,因为历史、艺术和科学方面突出的普遍价值,成为十分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印度的石窟和中国的莫高窟都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表示,文化遗产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根源,是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他说,石窟寺的中国化,其实也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具象表现,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发展渊源、流变以及建构过程,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晓帆表示,从产生到兴盛,再到衰败,又到今天的再生,石窟寺是理解文化遗产价值的最好对象。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民心相通最为重要。他说,民心相通最主要的支撑就是人文交流,而石窟寺的保护研究在人文交流中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ICOMOS CHINA(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主任孙英民表示,石窟寺遗存无论是在信息量、完整度,还是遗产关联性方面都是最为珍贵的,涵盖了政治、哲学、思想、宗教、艺术、建筑、科技、医学等重要信息。在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面,石窟寺占的比重相当大。
孙英民指出,石窟寺保护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面临着地质灾害、环境灾害,包括旅游带来的一些危害。石窟寺保护面临的问题很多,有些是局部性,有些是全局性,而且区域比较广大,南北东西各有不同,面临的“病害”也各不一致,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是这次论坛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王旭东认为,利用互联网传播敦煌艺术已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手段。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的黎方银表示,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多元化诉求在增加。他指出,应该客观评估文物受到现实安全威胁的程度:当严重影响其完整性,或者面对有可能消失的文物,应该以解除安全威胁,保全其完整性为最高的价值取向。
黎方银同时表示,在抢救性保护中,试图保存文物的所有价值是不可能的,因此,为了文物的信息和价值不被全部丧失,当前对某些特定任务实施抢救性保护,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