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弟子: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大家好,这是掌上国学院“杨鹏评点史记人物”。今天我们评点孔门弟子的历史影响。
《史记》中有《仲尼弟子列传》,专门为孔子弟子立传。孔子说自己的学生“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孔子学生很多,学六艺成绩好的有七十七人。《史记·孔子世家》里也提到孔门弟子:“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所教“六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的人认为就是周朝贵族教育的六大科目,称为“六艺”:礼、乐、书、射、御、数。“礼”就是礼制、礼仪。“乐”就是音乐。“书”就是史书。“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驾驭战车。“数”就是算数。
但我们研究《论语》所记载的师生对话,会发现孔子所教的“六艺”跟周朝贵族教育的“六艺”不完全一样。孔子所教“六艺“,是礼、乐、书,诗、春秋、易。孔子并不教射、御、数。
孔子墓
孔子墓,位于山东省曲阜城北,孔林中偏南地段,为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孔林的中心所在。孔子死后,其弟子将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初为“墓而不坟”。秦汉时期,将其高筑,后经历代修葺营造,孔林规模越来越大,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上世纪文革期间,孔子墓惨遭摧毁。
儒家并非从孔子开始
孔子教的“诗”,指《诗经》。《诗经》三千多首,孔子删编为三百零五首教学生。《春秋》是孔子自己编写的鲁国史。记事简略,与其说是史书,不如说是历史讲学提纲。《易》指《易经》。孔子晚年研究《易经》并进行注解,形成了《周易》中的“易传”。从孔子所教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儒家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礼、乐、书、诗、易,皆为古代典籍。《春秋》是孔子在鲁国史书基础上编写的鲁国史提纲。可见,孔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夏、商、周以来一千多年的中国传统主流政治文化。儒家并非是从孔子开始的,它继承的是夏、商、周政治文化传统,它有一个延续的政治道统。这与道家、墨家不一样。
道家从老子开始。墨家从墨子开始。孔子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继承古代文化。我们都知道孔子以周公为榜样,周公是礼教的开创者。但我们不知道老子的榜样是谁,虽然老子常称圣人之言,但我们不知道这个圣人是谁。墨子将自己的榜样定为大禹,但从大禹到墨子的思想脉胳,并无史料可以支持。
孔子向弟子们秘传了什么?
孔子对中国古代文献《礼》《乐》《书》《诗》《易》重新进行编辑和整理,并在在鲁国历史基础上编撰《春秋》。孔子编撰《春秋》,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判来建立自己的政治价值体系。但孔子《春秋》记事极为简略,类似现在讲课的PPT大纲,诸多历史背景缺失,得在老师讲课过程中才能完备丰富起来。孔子对历史人物具体评判的内容,孔子只是口头向弟子们秘传。孔子向弟子们秘传的确切内容是什么?后世有“春秋三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进行解释。但从本质上说,孔子在口授讲学中的确切内容,已消失在历史的黑暗之中。
孔子对《礼》《乐》《书》《诗》《易》这些传统经典的编辑过程,是重新创造的过程。以“乐”为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然后乐就正了,《诗经》雅颂篇的乐曲各得其所。”原文为:“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诗经》有歌词、歌谱,孔子时代,学《诗经》如同今天学唱歌。《诗经》雅颂篇,是商朝、周朝君王贵族们赞美神、歌颂祖先的诗篇,内容相当于《圣经》里的“诗篇”。孔子精通音乐,他重新整理了歌词和乐谱,领着学生们唱诵赞美上天、赞美上帝、歌颂祖先的诗篇。
《诗经》的雅颂篇主要内容是什么?我举一个“颂”的例子。《诗经·周颂·清庙之什·我将》篇这么说:“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翻译过来就是:“我奉上祭品给您哦,有牛有羊,祈求上天护佑。我遵循文王的法典,安定天下四方。”
这应该是周文王的后代所写的祭祀歌,内容就是敬天法祖,敬奉上天,取法文王。这些诗篇,是有宗教内涵的音乐颂诗,孔子是要领着学生唱诵的。周文王、周武王推翻商朝、平定天下的壮丽事迹,崇拜上天的浓郁的宗教文化,在唱诵中,对学生的心灵会有深刻影响。尤其是当这些学生本就是周人子弟时,唱诵这样的历史颂歌,唱诵对上天的颂歌,内心会有更强烈的激荡。
可惜后世的儒生愈来愈不懂孔子思想中这种神性跟音乐的关联。仅读《论语》文字,岂能懂孔子的信仰和情感世界!
孔子身后,儒分为八
当孔子学生,一定是一件蛮有意思的事情。跟着他唱颂诗篇,最起码会受到很好的历史和宗教文艺教育。孔子学生非常崇敬孔子。据传孔子去世以后,很多学生在他的墓旁盖上草屋守孝三年,详细的数字今天难以查证,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学生叫子贡,子贡为老师守了六年的孝才离开,后来成了一位成功商人,《史记》记有不少他的精彩故事。
孔子离世后,学生分散四方,形成不同儒家学派。《韩非子·显学》说:“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子墨子以后,儒家分成了八派,墨家分离成三派。他们的取舍有些是相反的,取向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自己得了孔墨真传。
韩非子说的不错,孔子的学生似乎还不止分为八派,还有专家总结出十二个派别。《韩非子》没有说到的是,虽然孔子学生各自开宗立派,但还是有一个主流派——这就是以孔子、曾子、子思和后来的孟子所形成一个主流派别,他们流传下来的思想就成了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儒家。孔子去世以后,孔门弟子形成了思想多元的不同的儒家学派。可惜的是,除了曾子、子思、孟子这一派之外,其他儒门学派的着作没有传承下来。
孔门弟子编撰完成《论语》
孔门弟子的主要历史影响大概有四个:一是他们完成了《论语》的编撰工作。二是他们写成了《孝经》《大学》《中庸》这些儒家经典。三是他们成为了中国商周以来“六艺”传统的传承人。只可惜他们把“乐”给传丢了。四是实施科举制后,孔门弟子演化为朝廷官员后备军,成为士大夫的主流,以“官本位”的方式影响了中国历史。
我先讲一个孔门弟子重要的历史影响,这就是他们编撰了《论语》。《论语》不是孔子写的,是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们相聚编写成的,记录的是孔子与学生交流对话的内容。在《论语》中出场的孔子学生大约有27人。
《论语》中,有两个学生被称为“子”,一位是曾子,一位是有子。“子”就是老师,说明《论语》并非完成在曾子、有之手中,而是完成在他们学生甚至他们学生的学生手中。
资料图
《论语》是怎么编写成的?美国有两位汉学家,Bruce Brooks和Taeko Brooks。他们在1998年出版《论语辨》一书,提出了《论语》“层累说”(Accretion Theory)的观点,认为《论语》一书编写持续了将近230年,从孔子公元前479年去世直到公元前249年鲁国被楚国所灭。这期间孔门不同宗派的弟子围绕《论语》编写的主导权和阐释权有许多博弈。认为《论语》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它展现的并不完全是孔子的思想,而是孔子身后不同派别、不同代际的学生们在互动中形成的思想综合平衡。认为《论语》是早期儒学思想的汇聚。这两位汉学家认为,孔子学生中的曾子这一派最后主导了《论语》的编撰,他们把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变成了我们现在读到的《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