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可以说是文化类“清流综艺”做得更好、更深入的一年。年初的《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声临其境》,下半年的《一路书香》《上新了,故宫》《一本好书》等,都给喜欢深度内容的观众更多选择,能满足他们不同口味。
这其中,尤其是打破古诗词、成语、汉字、国学等常规文化综艺主题的《一本好书》受到热捧,让书做主角,实现了节目模式和内容呈现上的突破,观众评分9.3分。这类综艺究竟能释放出多少能量,影响多少人去读书,似乎难以量化统计,但使出浑身解数劝人读书的节目总归是温暖的、有理想主义情怀的。
用“表演”阅读一部经典很有趣味
《一本好书》的创意在于用90分钟时长“演一部好书”,形成对经典的导读。多场景切换的环绕式舞台,空间开阔,可以进行隔时空对话等创新表达。表演集中于原着的精髓,赵立新、潘虹、王洛勇、黄维德、徐帆、喻恩泰等“演技派”可以在舞台上自我发挥、诠释千人千面的人物形象。撇开“与原着的相似性”等问题,去欣赏这一段表演,本身就非常带有趣味性。
已播出节目中,选择的书籍有毛姆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明史专着《万历十五年》、科幻巨作《三体》、社科畅销书《人类简史》、“史上伟大爱情史诗”《霍乱时期的爱情》、“爱书人圣经”《查令十字街84号》、畅销书《未来简史》、阿加莎推理小说《无人生还》、麦家小说《暗算》、阿来民族史诗作品《尘埃落定》等。
比如,对经典小说《月亮与六便士》的舞台演绎中赵立新扮演的青年毛姆与黄维德饰演的斯特里引用小说中的语言,进行大段关于“为什么要画画”与“为何离开妻子儿女”的追问与回答,将梦想与世俗、“月亮”与“六便士”的抉择与交锋很好地表现出来。赵立新用饱满的台词、精准的小动作和情绪将小说中旁观者“毛姆”那种对世人冷静睥睨和文人式蔑视表现得很好。一甩手、一斜视、一顿足间角色活灵活现。随着故事推进,黄维德扮演的斯特里也表现出了游离、冷酷、决绝、落魄等特质。这种演技派之间的过招,看起来非常过瘾。
为了将几十万字着作浓缩在90分钟内,节目对《万历十五年》《三体》《查令十字街84号》《尘埃落定》的改编都引入了讲述人,比如,王劲松扮演的老年万历既是故事的推动者也是表演者。因在定陵场景简单,万历一生中被束缚动弹不得又拼命挣扎的绝望,全靠王劲松的肢体动作和情感调度、拿捏来呈现。万历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让人心有戚戚然。《万历十五年》的台词全部来源于原着,还原度很高,节目中明代服饰的专业性高到可以让历史粉尖叫。
因为经典本身就对时代、人性、情感有着独特、深刻的阐述,节目中舞台剧表演只抓取书中的高潮部分进行演绎就尽显精彩。再加上品书人的讲解,尽可能地呈现了书的精髓与伟大。
呈现阅读的美好本身就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
一部分观众喜欢这个节目,可能是因节目用影像诠释了他们最爱的书,另一部分观众则可能是因这个有趣的诱饵,被引导着去读书。就像每一段表演的最后,演员都要强调“快去看书”一样,这档节目的美好愿望还是大众能去读书。
《一本好书》导演关正文就表示,他们只是抛出块“砖”,目的是引出观众用心读好书这块“玉”。如,对“爱书人圣经”《查令十字街84号》的演绎,就向观众直观地传达了读书、追求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就像书中的经典名句:“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耳提面命的感觉”“好书像真爱,可能一见钟情,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杳远理解和同情却总需要悠悠岁月”,恰好是对美好阅读的一种心灵感悟。
当下因为信息过载,大家已没时间读书,也因为书籍唾手可得,很多人丧失了阅读的饥饿感。作家止庵说,读书就是交比自己高的人。“我们在生活中见不到这样的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书去交往这些人。如果不读那些书,可能这个人就不是现在这样的人了。”节目劝读者去读书,同时还告诉大家怎么读。在阅读也寻求速度,流行几分钟读完一本书的当下,作家蒋方舟就说,速度式的“博览群书”并不是一句夸人的话,就像大胃王一样,吃的很多,但没有一本书能真正打动你,这恰好说明在阅读上是没有品位的。“读书是一种性价比最高的生活方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经验是有限的,看一本书可以获得他人的经验,一辈子可以活出几辈子的容量。很多书告诉我,这样活也可以,生活的路能被不断地拓宽。”赵立新则认为,人长久不读书、不思考就荒废了,就像植物一样,要么疯长,要么枯萎,失去了精神面貌。
表演一本好书,当然无法全部呈现文字的幽深与奇妙,看“一出好戏”也不等于读一本好书,甚至是大打折扣的。但有这么一个追求阳春白雪的娱乐综艺在,总归是好的。可以说,某种程度上,在“知识焦虑”越来越严重的当下,《一本好书》这样的“书”综艺正好契合了不少年轻人普遍的精神追求和渴望改变自身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