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田钰琳)12月22日,时值冬至,贵阳孔学堂“仁爱在贵州”传统文化进学校公益活动迎来了收官之日。这场历时4个月,把传统文化带进6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仁爱之行”,让3600多名农民工子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温暖与正能量。
寓教于乐,播种文化的火种
玩投壶、赛棋技、写书法、诵诗文、习琴艺.....自今年9月活动启动以来,贵阳孔学堂便将“琴、棋、书、画、诗、礼”传统六艺“包装”成集趣味性和参与性为一体的六艺体验活动带到贵阳市云岩区春光学校、花溪区海洋学校、观山湖区立新学校、云岩区春风学校等6所学校,让学生们在丰富的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
在云岩区春风学校,初二年级的杨春菊用古筝弹奏了一曲简易版《沧海一声笑》,引来同学们围观。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古筝,并在“仁爱在贵州”请来的专业老师指导下学会了一首入门曲。“古筝的声音真好听,没想到自己还有音乐细胞。”杨春菊与老师同学们一起分享了弹奏古筝的难忘时刻。
贵州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民办分会执行会长杨秀璧表示,现在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基础条件、师资力量、教育资源等都比较薄弱,接触好的传统文化活动的机会也不多。这次贵阳孔学堂把传统文化主动带到这些学校里,让学生们体验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真是雪中送炭。
社会联动,凝聚关爱的力量
此次活动,贵阳孔学堂还与贵州文学院联合在每个学校组织一场读书分享会。由贵州文学院的作家老师提前为孩子们推荐一本书,贵阳孔学堂购买赠送给学生们提前阅读,活动当天作家们到现场和大家分享读书心得。从《汉字王国》、《水浒传》等经典读物到《童年的千纸鹤》、《就这样长大》等青少年读本,孩子们和作家以书为媒,分享阅读的乐趣。
“活动还没开始,同学们就很期待。不少学生更是把阅读后的问题一个个记在本子上,等作家老师来了好提问。”春风学校语文老师任丹回忆了当时读书会的场景,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生怕作家老师看不见自己,问题得不到解答。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贵州文学院副院长戴冰则表示,这次文学院与贵阳孔学堂合作,让作家们走进流动人口青少年群体,为孩子们开拓眼界,更为他们埋下一颗阅读的种子。这样的活动要持续办下去。
除了丰盛的文化大餐,贵阳孔学堂还邀请社会志愿者为孩子们理发、整理仪容,送上精美的学习文具和书籍,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那天,一个学生把贵阳孔学堂送的新书包用棉衣包着。我问他怎么不穿着衣服,他说好喜欢这个书包,要把这个书包拿回去给弟弟上学用。”云岩区丰航学校语文老师李梅告诉了记者当时活动现场的感人一幕,许多农名工家庭都有三、四个孩子,条件十分艰苦,而这个学生自己的书包都已经破了,还把新书包当宝贝一样护着拿回家送给弟弟背。“希望孩子们能得到社会更多的关爱与支持,让他们能健康成长。”
共享成果,构建文化共同体
“万物一体,天下一家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思想智慧。‘仁’字里的‘二’,就是跳出自我,用我的心去体谅别人。”在活动收官之日,原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长、贵州省陶研会会长顾久教授为这6所学校以及省内其他民办学校的老师带来一场师德培训讲座。他指出,“一个健康而强大社会更应该关注和保护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
来自毕节市黔西县九思实验学校校长廖兴学在师德培训讲座上也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其实地方民办学校非常需要这样的文化活动和师德培训。希望有机会能带孩子们到贵阳孔学堂来参观,更希望贵阳孔学堂也能走到地方学校去,让更多孩子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
今年,贵阳孔学堂在得到社会多方支持下推出了“仁爱在贵州”传统文化公益活动,以“仁爱”的精神为内涵,面向全省更广泛群体,特别针对特殊群体开展系列公益活动。活动分为进高墙和进学校两个版块,“进学校”活动以农名工子弟为主体,而“进高墙”活动则以服刑人员为主体,活动于8月启动,走进全市9所监狱面向服刑人员开展传统文化讲座,为6000余名服刑人员带去了传统文化的精神洗礼。
贵阳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党委书记索晓霞表示,保障社会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让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共享社会文化成果,才能激发中国文化的创造力和活力,构建文化共同体。贵阳孔学堂“仁爱在贵州”传统文化公益活动将持续进行下去,将关注更多群体,推出更多接地气、受欢迎的传统文化活动,让文化的温暖一点点传递,辐射、感染和惠及更多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