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报名
  • 最新活动
  • 电子微券
  • 精彩专题
  • 报名须知
贵阳孔学堂图书馆
[报名须知]

报名方式:
1.微信报名:用户需要在微信搜索“贵阳孔学堂”,或手动输入微信号:gyconfucianism,添加并关注“贵阳孔学堂”微信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讲座报名”即可进入报名系统(适用于高校学生听课修学分及市民网络报名);
2.现场报名:市民可前往贵阳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推广部活动科进行现场报名【详细】

AI浓缩提炼为阅读“加速”,这真是件好事吗

2019-03-14 02:15 来源:解放日报

  “你觉得这个对你有吸引力吗?”微信通话那端,走走的语速很快。在与记者聊天的过程中她不止一次这样反问。

  春节前夕,原《收获》编辑走走领衔的“谷臻故事工场”推出AI(人工智能)浓缩书项目“谷臻小简”,打出的广告语是“浓缩一本书最精华10%”“再厚的书,一小时也能读完”。

  “谷臻故事工场”的前身“收获故事工场”,是一群文学编辑的理想——上世纪80年代,包括《收获》在内的纯文学杂志是“第五代”导演案头必备的素材。有个传说,张艺谋是《收获》付梓前的第一读者。确实,当时不少经典电影都改编自发表于文学杂志的小说。后来,影视制作的环境发生剧变,《收获》编辑部仍时不时做一些义务的影视版权代理工作,前些年口碑上佳的电影《烈日灼心》正是根据《收获》发表的长篇小说《太阳黑子》改编的。

  《收获》想做“剧本工厂”,发挥原创作品集聚的优势,在“互联网+”环境下,整合华语文学圈,提升优秀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传播力及IP(知识产权)价值,“收获故事工场”应运而生。走走是这个孵化项目的负责人。2017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影视市场上,《收获》杂志首次以“收获故事工场”展位亮相。

  种子播下了,开出了花,结出了不同的果。如今亮相的“AI浓缩书”更像是意外的枝丫。走走十几年在《收获》编辑部积累的人脉,让文学圈的很多作家、评论家、编辑加入这个新生项目。一次次、一张张海报的转发中,新的问题随之而来:人工智能为阅读“加速”,对阅读来说,真是一件好事吗?

  除了小说,非虚构作品都行

  要浓缩一部小说的精华,目前人工智能的阅读水平仍旧比不上人,但阅读人文社科历史经管类书籍的准确率却相当高。

  “你知道吗?那些网络小说动辄三五百万字,我都快把眼睛看瞎了。”拿到天使轮投资的“收获故事工场”变身“谷臻故事工场”后,走走离开工作10多年的《收获》杂志,全身心投入到文学影视IP的孵化中。做影视版权,第一步就要在小说“海洋”中,选出有改编潜质的作品。海量阅读,就是巨大的负担。

  有没有一个软件可以迅速把小说读完,直接提取情节?技术团队经过8个月开发,果真做出个“读书神器”,也就是如今的AI“谷臻小简”。提取完情节,能不能直接出故事梗概?对AI的要求步步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走走和她的团队发现,人工智能也有短板和长板。要浓缩一部小说的精华,目前人工智能的阅读水平仍旧比不上人。“这不奇怪,读小说的过程是感性的,联想我们自己的阅读经验,常常是被一部小说中的一句话所打动。浓缩过的小说,很可能丢失的就是打动你的那句话,那就价值尽失了。”

  尽管对付小说还不够功力,但“谷臻小简”阅读人文社科历史经管类书籍的准确率相当高。用走走的话来说,除了小说,所有非虚构类作品它都在行。“我们用《富爸爸穷爸爸》做实验。这本20年前的财商类畅销书,AI只用了不到5秒,就浓缩出1万多字的精华内容和全书框架。我们比对后发现,大部分干货都在里面。”

  在这之后,AI“谷臻小简”又“读”了很多书,经过这些书的原作者或编辑的比对,准确率达85%以上。“AI做的是整句摘取的工作,标点内不做改动,为你提炼出这本书的结构、精华和观点,把作者的思考路径和整本书的框架都理出来。”走走说,上线“AI浓缩书”项目的初衷是希望更尊重一本书的原作者。以她多年的编辑经验出发,比起接受他人的解读,第一手阅读更靠谱。“比如解说《人类简史》《未来简史》这样的书,解说者的水平真的够得上书和作者本身吗?”

  听书一年多,什么都没记住

  听书平台很多,有的照本宣科,有的会归纳提炼,有的把书说得面目全非。“客观”成了AI浓缩书项目的卖点和痛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思考的能力和权利,我们不代替读者咀嚼。”这一两年,以得到、樊登读书会等为代表的知识付费阅读平台如火如荼。走走的话,很容易被联想为一种“叫板”。

  “两年前开始加入知识付费大军,从刚刚兴起的喜马拉雅、蜻蜓FM,到罗胖的得到APP,再到樊登读书会,一个不落,全部注册会员。每天早上听,晚上听,走路听,坐车听,忙里偷闲也会听。大量信息流入大脑,各种最新资讯、社会热点、名人成功学、心灵鸡汤、科学理论、书籍名言,一通狂轰乱炸。每天要是不听一听,生怕被社会抛弃,生怕自己知识落后。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一年多,突然有一天,再次打开手机,看着听过的音频记录,似乎都挺陌生。每个标题都好像见过,但没有一段内容记得了。”网友“一草一竹”记录的心路历程颇有代表性——每段内容少则十几分钟,多则几十分钟,加起来也有上千小时了,竟然什么都没记住,“这是在学习呢,还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呢?每天都好像在追求进步,实则是空虚、焦虑作祟。”

  “听书平台很多,说书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照本宣科,一字一字读完,有的会自己归纳、提炼,说出书中精华。”90后用户吴颖的手机上装着喜马拉雅、十点读书、樊登读书等多个APP,“会根据内容使用,碎片化时间拼起来能读完一本书,对上班族很有吸引力”。但最近她也发现,有的“听书”节目把书的内容解读得面目全非,“听书完全是接受的过程,不像看书还能前后翻阅,听书是跟着解说者的思路往下走,有时候节目会迎合用户口味,把经典变得特别简单,有些甚至扭曲了,而你听着,却浑然不知,很难去判断节目的质量。”

  春节前,“谷臻小简”AI浓缩书项目在喜马拉雅以“AI导读”形式上线,经过AI浓缩的书再由AI朗读软件“讯飞有声”进行录制,成为用户可以订阅的专辑。专辑页面上,对于主讲人的介绍写道,“实现AI导读的谷臻小简是谁?国内首个实现人工智能浓缩书的产品、AI客观提取10%全书干货、速读社科历史、经管励志、人文传记精华——世界是主观的,知识是客观的。”

  显然,“客观”是AI浓缩书项目希望吸引用户的卖点和痛点。

  软件是杠杆,看你撬动什么

  “我们想撬动的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图书馆的导读系统。甚至在家庭里,也可以建立一个传递家庭藏书的知识体系。”

  当知识成为一种产品,当阅读在碎片化时间中沉浮,用AI为阅读“加速”是好事吗?

  走走设想了这样一个场景,在纸质书时代,或许很普遍。走进一家书店,花几十分钟到一两个小时,在书架里翻翻拣拣读读,选定自己喜欢、想要完整阅读的书带回家。在她看来,“AI导读”其实就是帮读者完成“翻翻拣拣读读”的过程,你可以通过AI浓缩的框架、观点、精华,判断这本书到底是不是你需要的,如果有兴趣,可以继续阅读全书。

  “AI浓缩书”建立在电子书版权基础上,10%一般也是电子书可以提供试读章节的上限,目前已在喜马拉雅上线30个专辑,与国内10多家出版机构合作,此后还将在亚马逊、豆瓣、掌阅、懒人听书等各大平台上线,与更多出版机构的合作也在洽谈中。

  在喜马拉雅,目前订阅者最多的两个专辑是《10人以下小团队管理》和《全球通史(上)》,前者已有将近6000次播放记录。之所以称为专辑,而不是一本书,是因为经过AI提炼,书的内容可以形成多种形式的“知识包”乃至课程。比如《全球通史》,基于包括埃及、德国、柬埔寨、泰国、加拿大、土耳其等8个主题在内的上海社科院出版社系列出版物,形成上中下三个专辑,23集音频内容。

  名为“党员学习小书包”的专辑则包含《丹麦廉政建设》《今天怎样做党委书记:一个任职30年国企党委书记的自述与思考》《上海国企党建实践与探索》等多本书的精华,针对性颇强。

  “AI导读确实更适合知识性、学习性阅读。对于虚构类图书,一来AI不具备浓缩能力,二来读者享受的体验本就是阅读过程而不是结果。从目前上线的内容来看,试听后购买整个专辑的转换率挺高的。”走走说,《10人以下小团队管理》的订阅者最多,用户的选择也是一种启发,“应该是目前创业环境导致的,这个标题的指向性又非常强,很多人就是需要10人以下小团队的管理经验。这其实是一本老书,对出版社来说,可能也是翻新库存内容价值的一种途径。未来,我们还可以在AI导读的产品页面同时提供纸质书的下单渠道,希望能为整个出版环节创造更多价值。”

  “一个软件是一个杠杆,看你撬动的是什么。我们想撬动的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图书馆的导读系统。甚至,在你的家庭里,也可以建立这样一个系统,传递家庭藏书的知识体系。”

作者:施晨露

编辑:余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