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报名
  • 最新活动
  • 电子微券
  • 精彩专题
  • 报名须知
贵阳孔学堂图书馆
[报名须知]

报名方式:
1.微信报名:用户需要在微信搜索“贵阳孔学堂”,或手动输入微信号:gyconfucianism,添加并关注“贵阳孔学堂”微信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讲座报名”即可进入报名系统(适用于高校学生听课修学分及市民网络报名);
2.现场报名:市民可前往贵阳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推广部活动科进行现场报名【详细】

2018年散文创作概观:深潭一般的宁静与从容

2019-01-09 04:03 来源:光明日报

  如一条江河,散文一直没有停止流动。它有时是小溪潺潺,有时是激流奔涌,有时还会化为飞瀑。2018年的散文创作比以往更为平淡一些,但却自然而然、静水流深,有着深潭一般的宁静、从容和幽深。

  思与理的深刻探寻

  20世纪90年代,有人提出“作家学者化”。其本意是希望作家有学问,不要流于无知无识的感觉写作,尤其是要有思想。然而,这一倡导很难奏效。一是思想的获得并非易事,二是所谓的思想散文多陷入片面追求知识的误区。

  不断探索世界与人生的过程,会产生很多的智慧。2018年的散文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思考。这在政治与文学、时代与风尚、时间与生命、美德与恶习等方面都有体现。李书磊在《宦读人生》(《美文》杂志第12期)中写道,我所向往的乃是向学的人不坠其阅历实践之志,实践的人不失其向学求道之心,众生都能在尘世修炼中达到人的圆满与完善。官员与学术、政治与文学的关系可谓老生常谈,但作者以禅意将“宦”与“读”贯通并获得新解。蒋子龙《故事里的事故》(《人民文学》杂志第9期)将更多社会人生经验提纯,从“故事”中看到“事故”,以机趣参透智慧。穆蕾蕾《天才之恶》(《美文》杂志第12期)对“恶之花”进行反思:“顷刻就知道什么虚妄就能放下虚妄,在内心获得由神而来的平静安宁与相信。剩下的只是默默克服自己,一步一步走向爱的最高境界。”毛子《我家三婶》(《人民文学》杂志第3期)将婚礼与葬仪视为一体两面,因为“从八人抬进喧闹的洞房,到八人抬进死寂的墓穴,三婶的生命仿佛只做了一个短暂的停顿”。这就突破将生与死二分的局限。

  在世界、人生中更多的是无边无际的“未知”,这仿佛是冰山一角下的更大部分,那些神秘莫测的角落、暗影、盲点。这在王剑冰的《草木时光》(《人民文学》杂志第7期)、南帆的《生命在别处》(《文汇报》4月19日)、熊育群的《双族之城》(《人民文学》杂志第2期)等作品中多有表现。《草木时光》中的乡村暗夜与地气,被细细体味和打捞,但更多则随风而逝。《生命在别处》中写道:“手机屏幕是一个魔幻之域,那里收藏了无数遥远的良辰美景。”这是难得的体验,大大超出经验的疆域。《双族之城》聚焦赤坎小镇,它的历史、现实、未来都充满神秘,在难解的困惑中令人失语。如有的村高楼林立,但人去楼空,留下一片荒凉。作者说:“突然就有了舞台的感觉,一百年就是一台戏,演的是一场时光游戏。”世界、人生在“知”中求进,在“未知”中探索,尽管不时被迷茫甚至虚妄包裹。

  以绝缘方式探求世界、人生的谜底,是2018年散文的新动向。许多事物无论怎么神秘难解,都可通过努力达成。但在超时空,有些共识就可能大为不同。鱼禾的《界限》(《人民文学》杂志第5期)写一只奇特灰鲸,其音频高达五十二赫兹,发出的音信不能被十五到二十五赫兹的其他鲸鱼感知,这是永远难以逾越之“隔”。天宇的星星光芒闪烁,但可能是人类未出现前的模样,至今恐怕早已寂灭。因为我们和它们并不在同一时空,能看到的不过是其消亡前投射的光。这是永恒之隔,充满庞大的不可思议的诡异。于是作者说:“所谓时间,正和一切在视野之内的存在一样,只不过是虚拟中的又一道围墙罢了。”这种时空观充满更多未知,但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清醒?当人类发现特殊灰鲸和流星的秘密,难道不是一种新知?

  突破既有的观念与疆域,进入不断深化的时空,探索世界、人生谜底和人性、生命的密码,这在2018年散文中有明显推进,也显示无限延展的可能。尤其是一些思考突破简单的知识框架,进行的是形而上的思考,读来颇为受益。

  情与爱的博大世界

  清代文学家张潮有言:“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可见情感的重要性。真情实感且有深度则变为“爱”,有境界之“爱”则成为“大爱”。

  2018年有不少散文属于宏大叙事,它们以高亢之声讴歌历史、时代、社会、人民和祖国。王尧的《“我将他们视为道德英雄”》(《收获》杂志第3期)通过外国知识分子费正清审视中国知识分子,阐释“道德英雄”;韩小蕙的《百年不倒的协和》(《光明日报》9月14日)、綦国瑞《千年之碑》(《天津文学》杂志第2期)和徐可的《郑和的海上和平之旅》(《西安晚报》6月9日)都是写中国优秀文化精魂的,有助于确立文化自信。协和可谓“百年不倒”,而“千年之碑”塑造的是一心为民的苏东坡,郑和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英雄代表成为世界文化与文明的纽带。这些作品视野阔大,历史感和文化感强,有高尚的审美境界和品位,对于许多历史虚无主义和碎片化写作无疑具有纠偏作用。还有吴周文《大树不倒》(《青春》杂志第4期)、张清华《寻灯五四,举火人间》(《南方周末》8月4日)、徐兆寿《山高水长》(《散文海外版》第5期)分写着名学者范伯群、朱德发、雷达的学问人品高标。这些散文让人想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和李大钊《青春》,充盈着天地情怀和浩然正气,就如李书磊《宦读人生》所说:“我们今天还在延续祖国的历史,我们就是古人预言和期待中的人物,在履践并修正着从前的因果,我们要在今天的四海风云中把祖国引向光明。”

  透过凡人琐事进行博大叙事,是2018年散文的另一特点。一般而言,人情世态易被理解,也更感人。但从亲情、友情、爱情、乡情中超越,进入大爱境地,是较困难也是最珍贵的。葛全璋《安详》(《人民文学》杂志第7期)写奶奶心态平和、乐观从容,但断气前竟问仇人死了没?当听说已死就闭了眼睛。作品笔锋一转,写奶奶又睁开眼:“给他们也烧炷香吧。”这一笔将老奶奶的以德报怨写活了。还有朱鸿的《母亲的意象》(《北京文学》杂志第9期)、蒋新的《娘心高处》(《散文百家》杂志第5期)、刘琼的《姨妈》(《雨花》杂志第1期)等,都写出了女性的坚毅与母性的温暖。

  从天地万物中生情并发现天地情怀,是2018年散文的一大亮点。马步升《国之槐》(《新湘评论》杂志第8期)以“槐”写“魂”,写“国之魂”,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穆涛《中国人的大局观》(《美文》杂志第6期)从“二十四节气”入手探讨天地之道,认为“二十四节气里,不仅有敬畏心,还有警惕心”,并且明确“二十四节气里的警惕心,是对人妄为妄行的警惕,戒欺天,戒逆天。谢天谢地这句话,也是有初心的”。这对现代人的“逆天”行为有纠偏作用。庄伟杰《一棵移植的树》(《红豆》杂志第6期)由被移栽到城里的树生发出禅意,不少句子都是天心光照:“一棵移植的树,以沉静的姿态立于岸上,自然,从容,满怀渴望,近乎决绝。或清晰或朦胧,俨若一道风景。不愿萧瑟,不仅守望,只为自由地生长和呼吸。”“一棵生命树,从一个空间移居到另一个空间。树影像它的名字,令我充满绿色的幻想。”简默《路上的它们》(《雨花》杂志第2期)从羊皮做的渡河筏子,演绎出对羊的悲悯和仁慈。绿窗《击壤歌》(《美文》杂志第2期)主要写农事。“根是隐遁的智者。”“根是大地的心灵。”“像根深植于泥土,必然开花结果,发扬光大。”这些句子都是有天地情怀的。还有鲍尔吉·原野《秋分》(《文汇报》9月30日)、肖达《生活树》(《关东文学》杂志第3期)、高维生《黄河滩上的植物》(《散文》杂志第9期)、林之云《孔林中的橡树》(《青岛文学》杂志第3期)等,都有天地情怀在。

  散文写作只有由“小我”进入“大我”,由现实人事进入天地大道,由世俗世界进入神圣境界,才能获得大格局与真正的彻悟。没有大光照临,散文写作只能在暗夜中摸索,甚至陷入世俗化理解和迷失方向。

  善与美的心灵叙事

  曾风靡一时的“大文化散文”并不缺乏知识、文化甚至思想与智慧,但最大的不足是被知识堵了气孔,忽略了文学性、艺术性和审美性。近些年,这一状况有所好转,尤其是2018年散文通过心灵叙事将善与美升华了。

  以往,不少散文对书写对象并不熟知,有硬写和不及物之弊,许多历史文化散文和知性散文都是如此。另外,很多作品无“我”,即使有也外在化。2018年散文源于熟悉的生活。苏童《水缸里的文学》(《山花》杂志第1期)从小时候家中储水之缸写起,于是连接着文学、梦和人生;潘向黎《最爱西湖行不足》(《人民文学》杂志第1期)由父母当年的杭州旅行日记引发开去,写自己的心解;马陈兵《潮汕浪话》(《人民文学》杂志第5期)写沉迷诵读诗词,作者是从黄老先生那里传其衣钵;任茂谷《牵着心海的湖岸线》(《人民文学》杂志第2期)写自己在各地江海游泳,才能与水为亲;麦家《茨威格和〈陌生女人的来信〉》(《人民文学》杂志第7期)写他几乎看过所有译成中文的茨威格的作品;陈晨《行脚》(《美文》杂志第2期)写“我”就是修行和行脚的实践者,她跟随法师一起“行脚”。

  许多作者与书写对象水乳交融,处于物我两忘状态。只熟悉书写对象远远不够,更需要融通和进入化境。有时作家是主体,书写对象是客体,有时作家为客体,书写对象则成为主体,且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心、理与情等都不能隔。彭程《心的方向,无穷无尽》(《光明日报》8月24日)、陈祖芬《摇碎一湖金》(《中国文化报》2月27日)、辛茜《风马,风马》(《散文》杂志第7期)、梁晓阳《从彤红的傍晚到沾满露珠的清晨》(《当代人》杂志第2期)等都是如此。这些作品心手相应、心灵对语、声气相通,有灵魂相通和知音之感。陈晨写行脚的弘远法师一行人,“在跨越整个春天的行走中,他们会收获春风的问候,收获春雨的洗涤,收获春花的献礼,收获草木的萌发,收获群山的迎送,收获流水的告白,收获心灵的苏醒,收获升腾的禅悦,也会收获意料之中的白眼、侮慢、挫折和磨砺”。这样的散文是走心的,是以善心和美感将人与天地万物等量齐观,是一种灵魂的贴近与心灵对白。

  美、善与诗性进行的心灵对语,使散文有升腾、蝶化之感。好散文最后还要落在文学性、美感与诗意的飞扬上,是在静水流深的一平如镜中,聆听天空、大地的心灵密语。2018年散文在沉淀后绽放,有温润之感。写紫砂壶、宣纸、老墨、茶问、诵读的作品都是如此。北乔《坚硬里的柔软》(《人民文学》杂志第11期)写道:“河流以流动的方式储存时光,深藏众生的生死悲欢,从不会主动向世人讲述岁月的故事。河水越深,之于我们的神秘和敬畏越多。河底的淤泥里,是一部动静合一的历史。我们只有打开自己的灵魂,从浪花中读懂河流的秘语,才有可能进入它记忆的内部。河流,是生命莫测、人世无常的象征。面对河流,从诗人到不识字的农夫,都能顿生许多感慨和体悟。涌动的河流,如此。一旦水面平静如镜,更会增加神秘感。尤其是我们面对一条陌生的河流,它越安静,我们的恐惧感会越强烈。”这既是诗更是镜子,它照出历史、现实、生命、人生和人性的光影。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文学部主任 王兆胜

编辑:余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