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月8日以《月亮与六便士》开场,到12月24日以《麦田里的守望者》收官,《一本好书》被誉为能够让书“活”起来的综艺节目,成为“大众精神”的“守望者”,第一期就在豆瓣拿下了9.3分,更是连续11周登陆豆瓣“国内口碑综艺榜”。
《一本好书》向大众推荐了12本经典着作,从追寻梦想的斯特里、窥见人性的万历皇帝,到爱书如命的海莲、为国牺牲的“秘密”英雄,再到大智若愚的“傻子”二少爷、守护纯真的霍顿……跨越了时间和空间,12本书为观众展示了12个不同的世界,走进了12段不同的人生。
此前,观众对读书节目的基本印象是“主持人+荐书嘉宾”组合,这类节目对“书”的呈现方式是抽象的、停留在口头讲述层面,书的内容再好,也很难吸引那些没有看过此书的观众。《一本好书》的出现则打破了这一状态,独创了一种“场景式读书模式”,每期推荐一本经典书籍,将一本书改编成约90分钟的舞台剧。360度沉浸式舞台场景表演形式,以舞台戏剧、片段朗读、影像图文插播等手段,最大程度忠于原着,赵立新、王劲松、王洛勇、潘虹等知名老戏骨将经典书目中最精彩、最动人、最发人深省的部分,一股脑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抓住细节,节目同时设置了“第二现场”,邀请蒋方舟、史航、梁文道等多位作家学者进行剧情点评、解读书中的内容,让观众在看完表演后有一个冷却的时间来消化内容,这样的“劳逸结合”也更符合节目以文化为本的理性。
但,把书“演”出来的心思,也同时带来了一股“虚火”,观众的注意力被演员的表现带跑,对节目的留言评论更多是“演技大赞特赞”“黄维德好帅”大家的关注点没有集中在书籍本身,而是在讨论演技,当演员将手指向月亮时,大家却在讨论的是“这手好不好看”?“热闹”的表象有了,但“思考”的内里还有待检验。
把书“演”出来,费尽心思创作一档网络文化综艺节目,创新形态的出发点从来不是娱乐狂欢,思考才是。导演关正文的创作初衷是:让大众阅读回归经典,引发大众自发的阅读兴趣。用比较受欢迎的影视化方式吸引大家的关注,以达到推荐一本书的目的,但仅以观看综艺节目的方式,只停留在视听的表象层面是不够的,阅读的意义在于引导人们的思辨意识与批判意识,培养独立的思想。
尽管“好书”的推荐之路并非坦途,《一本好书》依然以匠心和初心为大众带来了12本精彩的经典着作。每一期的节目里只展示一本书的三分之一,或者是它的经典部分,在意犹未尽处戛然而止,引导着观众自己去书中探寻完整的故事。几乎每期节目结尾处,讲述者都有类似“你们去看书吧”这句台词,为的就是希望观众在看完节目后,“趁热打铁”赶紧去看书。
“阅读”是一件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事情,观众在看完节目以后也不应仅仅停留在短暂的精神洗礼,不是“想”读,而是实实在在的去读,亲自到书中领略人性善恶,也与未曾谋面的另一个自己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