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家谱是影响人数最多、影响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书籍之一。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是标志家族系统、表明血缘关系的符号,也就是人的根。修谱并非易事,在此家谱国际提出五大建议:
一、修谱者要以存真求实的精神加以考证
古语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历史上的谱牒追认"帝王将相先哲圣贤泽被先世,文章节义,昭垂史册,为后儒仰宗。"其次谱牒扬善避恶,导致史料失实。再者史料缺失造成世系误载。特别是因同名同姓的先祖造成世系的混淆。
在过去族谱被压在箱底秘而不示,只流传于家族内部,世系上的虚构也罢,人物事迹上的造作也罢,这只要族人认可就行。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更新,家谱"以补正史之不足"的功能日益凸显。
它不但是一部人类生命繁衍史,更应该是一部如实反映基层百姓生活史实的百科全书。为了能使它真正的和正史、方志一道构成中华历史文化的三大支柱,也为了社会计为了子孙计,所以今天在修谱时,理应加以认真考证,把历史真实的学术价值与"经世致用"的社会价值放在首位。
二、家谱内容要有时代特征,注重内涵
家谱既是一部家族繁衍史,又是一部爱国爱家的教科书。
谱牒文化经数千年积淀,形成了优良传统,有其自身的独特体例,经久不衰,理当予以继承。
家谱国际认为:不能仅仅着眼于复印原始家谱,接续世系,或理顺世系支脉,编写一部仅有世系支脉名讳的谱书,或者编写一部前有序文、中有世系支脉人名、后有小记的简单谱书。
世系名讳固然重要,只是存史而已,时至今日,家谱的编写应与当今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相适应,彻底剔除封建糟粕、摒弃族权宗法,其实每一次的修谱过程也就是一次家族文化的认同和融合过程,若把握好了它能成为一促进家庭和睦村族和谐的载体,服务社会和时代,一致更好的发挥它存世和育人的作用。
三、编修人员在编撰过程中要注重史德,做到不偏私不徇私
谱中所载人物传记是正史人物志的补充,或是大家公认的有德有为言行可彰足以为人效榜者生平事迹。这就要求编修人员在编写人物传记时应做到不偏私不徇私,已"唯贤入传"为准则,使其真正地发挥作用。
四、注重本谱凡例的编写
凡例为书前表达本着作内容和编纂体例的文作。有些谱书往往会忽略凡例篇的撰写有的家谱抄录旧谱《凡例》有的甚至省略不用。
这样做其实不妥,因为每次修谱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所涉及的内容也有所差异。这些在《凡例》中理应有所说明。例如:"本届续谱革除旧规"续男不续女"陋习,凡有女无子者本男女平等赘婿承嗣承产若两女且俱幼未嫁其女中荐一列入行传。未出之女只在行传中其名下简注所生日期。"
五、准确使用称谓词语
在谱志修撰过程中会常常碰到一些称谓用词,要准确使用不可张冠李戴。如"继子、祧子、养子、爱子、赘子"等等。还有一类较容易搞错的称谓词语就是对已故者如何称呼?因对已逝者年龄、身份、业绩等不同对其称谓也所不同。比如:古时一般称幼死为夭;8-10岁死为殇;一般族丁亡故为殁;属诸侯之位亡故称薨;属大夫位者亡故称卒。现在修谱一般亡人俱称卒,对国家生存和民族危亡献身者可称殉国;为正义献身者可称为就义;为国为民战死者称牺牲等。
家谱是对过往的总结,对当下的留存和对未来的。修谱需谨慎,不负先人,泽被后世,让家谱完美地呈现在后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