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香港!1997快些到吧,让我站在红勘体育馆……”唱着这首艾敬1992年发表的《我的1997》,坐在“张建建家的客厅”里,戴明贤、余未人、曹琼德、谌宏微等一大批贵州当代艺术家,回忆起当年在相宝山大院中生活工作的经历,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溪山翰迹“艺气相投”相宝山大院艺事的开幕活动也逐渐进入高潮。
1月5日,溪山翰迹“艺气相投”相宝山大院艺事在贵阳贵阳孔学堂正式开展,此次展览将回顾1980年至2003年在相宝山大院中居住过的画家、作家他们在那个年代创作的代表作品。同时还将展示具有年代感的老物件、老照片等,以此回顾贵州艺术蓬勃发展的那段岁月。
“相宝山大院这是哪里?”或许有些人会有此一问。相宝山大院曾是贵阳书画院的所在地,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许多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在这里居住和工作,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在这里诞生,一些贵州早期的文化、艺术展览在这里举办。相宝山大院,既是贵州当代艺术萌芽发展的一个见证,又是贵州近20年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值得一提的是,《花溪》杂志最初也是从相宝山大院“走”出去的。在创办伊始,《花溪》被定位为“青年文学月刊”,主要刊载青年文学创作者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理论以及其它体裁的佳作。目前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不少中年作家,都曾在《花溪》上发表过作品。着名作家史铁生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午餐半小时》,就是在《花溪》上发表的;而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花溪》上发表的《六月的话题》,荣获了1984年全国短篇小说奖。
“通过此次展出,希望那些优秀的文艺作品能有再次展示的机会。”谈及创办展览的初衷,戴明贤老先生十分感慨,他表示曾经在相宝山大院中的艺术家们创作出了许多极具影响力的作品,但随着时间流逝,许多优秀的作品已不为人们熟知。借这次展览,他希望当年的优秀作品们能有再次展示的机会,也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们看到贵州曾经在艺术创作方面取得的成绩,从而鼓励更多贵州的文艺创作者们,能立足贵州本土文化,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
“在大院里的日子,可以说是影响了我的一生。”在此次的展览中,贵州版画学会会长曹琼德老师带来了许多他当年创作的版画作品,版画作品虽然抽象,但还是能看出其中描绘的贵州独特的自然风貌。“当时董克俊老师、戴明贤老师特别鼓励我们出去采风,鼓励我们出去看一看。”在曹琼德的回忆中,当时大院里的人们总是会相互交流艺术上的感悟,偶尔迸发的思维上的火花,为他的创作带来了不少的新想法。
据贵阳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副主任、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周之江介绍,此次展览先后筹备了3个多月,邀请参展的艺术家有20余人,共收集到了书画作品百余件,还有近百本书籍。“此次展览在布置上十分用心,我们希望能展示出当年大院中的温情,从现场来看,最终也达到了这个效果。”
此次展览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在观看展览后,市民董小姐感慨良多:“贵州曾经有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他们就像点点星光一样,散落各处,现在很少为人所知,但这次的展览就把这些星光聚集起来了,让我们一次就看到了这么多贵州当代本土的文艺作品,这次展览非常棒!”